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1-11-29沈阳工学院于泽楠

营销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税法课程思政思政

沈阳工学院 于泽楠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 年6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最关键阶段,除专业知识学习以外,高等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培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基于此,在2020 年下半年,针对会计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就税法课程进行了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一)税法课程教学目标

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接续经济法课程,为学生详细讲述有关“税法”相关内容,使学生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规定及实务操作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基本的税收问题。通过税法课程的教学,学生会了解企业纳税实务的学科体系,了解纳税实务会计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明确不同税种不同处理方法的相关理论。熟悉税务会计账务处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方法。

(二)税法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各个课程中都能接触到税收和税法的知识。因此,税法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税法课程主要涉及税收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法规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与实际企业运行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目标之外,更应培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职业使命感和信念感。

(三)教学改革的思路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课,而是应该在原有的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渠道,把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和共同发展。

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如何将其完美融入专业课程,是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思考的。税法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涉及较广的知识面,应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充分挖掘税法课程里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提升师资团队的教书育人情怀,培养学生兴趣,完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并进行多种课程的配合,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优化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更是学生应能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整个课程的指引,引导教师进行合规合理的教学。税法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明确税法的基本知识,了解税收实务操作方法,并能够解决基本的税收问题。

融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教学团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提升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理论高度,并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素养提升、合理纳税的意识作为素质培养目标。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之外,制定课程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其德才兼备的素质。

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详细构建课程的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分配、考核标准等模块,详细制定课程的教学标准。

(二)关注师资素质,提升思政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讲授人,除了传递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更应传递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学团队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师资素质和思政素养。

教学团队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完善课程思政案例的制定,并进行思政思想的提升和培训。不仅如此,对如新冠疫情防控等时事新闻,进行统一讲解,教研室教师进行探讨并分享观点,在讨论中完善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学习会议,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了解相关思政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从学习强国App、教育影片、讲座、培训等各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并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

(三)培养学生兴趣,从学生角度出发

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程思政理念教学中至关重要。如何寻找适合学生、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应该思考的。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之前,笔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探寻适合学生的方式,找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切入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愿意听、能听懂、能应用,真切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

例如,大部分学生喜欢在短视频平台观看视频获取信息。就此,在《增值税》章节,笔者与学生进行了探讨:短视频平台属于何种类型的企业?如果你自己开办一个短视频平台,应如何建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以此类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引申出职业风险管理和底线思维,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再如,在讲授企业所得税时,通过历史故事,介绍了我国从古至今税收的整体思路,以及为税收政策贡献力量的各个政府部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国税收逐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变好,这些都是无数共产党人努力的成果,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和主人翁意识。

(四)完善教学方法,修正考核机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已不再拘泥于“PPT+板书+教材”的传统模式,慕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职教云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完善时,更应考虑到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课堂环境,提升课堂质量,多角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完成课堂教学。

例如,在进行个人所得税法学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上网查询个人所得税最新的优惠政策,以及个人所得税纳税的计算表格,课上进行总结汇报和讲解。同时,要求学生查找与个人所得税纳税相关的社会新闻,进行分析和解读,对违反法律的行为加以批判,对维护法律的行为加以歌颂,明确法律对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法治思维。

在完善课程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了考核评价体系中,详细了解学生对课堂思政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例如,本学期在授课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私人访谈、小组辩论等活动,了解学生对课堂中思政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程度,从而更精准地进行课堂教学思路的调整和改革。

(五)多课程配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税法课程与其他理论课程存在着较紧密的联系,也更是与税法应用实训等实训课程互为配套课程。因此,课程思政内容更应与其他课程进行结合,完成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爱岗敬业、热爱劳动、诚实守信、有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工匠型人才的目标。

例如,在税法应用实训课程中,教学团队教导学生进行纳税筹划,并要求学生讨论纳税筹划行为的利弊,以及它对国家税收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精神和职业操守。再如,在进行纳税实务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进行重复性操作,在反复练习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

三、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的税法课程改革,是一次教学改革的探索,也是一次符合国家要求的创新。但同时,本次实践探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课后自发进行思政内容学习等,这些都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师风师德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国情怀与民族信念感、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与职业理念和素养。可以说,这是一次对教师与学生均有益的变革,应继续深入推进。

猜你喜欢

税法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立法计划
浅议税法效力及其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