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28陈海燕

关键词:高职素养幼儿园

陈海燕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2010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国各省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复合型幼儿园教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园师资的主要后备军,科学合理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水平幼儿园师资的首要任务。

1 政策与需求

1.1 政策法规

《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完善或创新多种途径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模式,扩大有质量教师的供给,加快建设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从法规上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方向,建议开展幼儿园师资培育的院校把《专业标准》作为幼儿教师培训培养的主要依据,引导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师德教育,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1]。

1.2 现实需求

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全国在园幼儿总数为4713.88万人,而专任教师总数为276.31万人,按照平均师幼比1:15的比例,幼儿教师缺口达到38万。2020年适龄幼儿新增入园需求,相应需增加专任教师13万人,累计缺口达到52万人。

2019年底,徐州地区在园幼儿总数达317732人,而所有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在19130人,专任教师缺口2052人;2020年教师缺口7150人,2021年幼儿教师缺口7577人,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拟增加学位数为141885人,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求,而缺口教师的数量以本地区培养的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为主,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毕业生是当前的重要命题。

2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规格不清

顺应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潮流,各地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抓住机遇积极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必然出现一些乱象,很多高职校人才培养方案出现机械模仿现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对《专业标准》的解读,忽视了现实需求和专业诉求[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规格不清晰,不利于实施和操作,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必然存在弊端,人才培养质量堪忧。这也是幼儿园园长经常感叹毕业生总是和幼儿园教师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3]。

2.2 毕业生整体素养不高,专业标准不达标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整体素养水平较低,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普遍不高,应该说能够完全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人才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是各种类型高职生源层次较低、基础知识欠缺、学习习惯不好和价值观、职业认知有待加强;其次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相应对策和持之以恒的专业塑造途径[4]。

2.3 课程体系不完善,重知识与技能,轻师德与综合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幼儿园教师工作不仅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高尚的师德品质才能应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常规和保教工作[5]。目前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仍然脱离不了安排大量课时强化技能训练的误区,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与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能力等重要能力的培养。

2.4 课程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与突破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仍滞留在教授与训练模式,学生课堂教学仅局限于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机械训练,缺乏主动建构知识技能的机制,更难有掌握双基之余的创新与飞跃。

3 优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秉承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又要符合较强的教育示范性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特征[6]。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基本依据,以满足区域就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者应深入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协作、对话、互动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诉求,才能准确地定位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7]。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学前儿童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拥有一定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及相关领域从事保教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一专多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求,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又突显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2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和保障。课程体系设置应本着社会需求的原则,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并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分为校内课程教学和校外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校内课程教学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严格执行国家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体现在:在依次开设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三大核心课程同时,在一年级时开设幼儿教师语文课程、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和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与法规等三门课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法律素养。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和幼儿文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游戏指导能力,各类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和教学能力,在顶岗实习前一学期开设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了解与分析幼儿的能力[7]。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含幼儿教师口语训练、书法训练、乐理与视唱练耳、美术基础与幼儿美术创作、舞蹈基础与幼儿舞蹈创编、钢琴基础与幼儿歌曲弹唱、声乐基础与幼儿歌曲表演、幼儿园专业体育训练、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其中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是对学生综合教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专业选修课有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幼儿实用轮滑、蒙氏数学教学、奥尔夫音乐、幼儿陶艺、创意泥塑、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兴趣。

校外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是培养幼师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大一每学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大二每学期两周的幼儿园见习是在实施学期课程实训基础上,逐步熟悉幼儿园工作流程、保教工作、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班级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8]。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具体一日工作、初步掌握综合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

3.3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3.1 校—园合作,共定方案

人才培养工程,始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必然要符合幼儿园等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支由学前教育专家、区域示范幼儿园资深园长、幼儿园骨干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等在内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基本依据,以区域需求为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研讨与探索。

3.3.2 校—园共育,实施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主力军是高职高专院校,但也离不开本区域具有引领和示范性质的幼儿园师资的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有其优势,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理念、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掌握起重要作用,钢琴、美术、舞蹈等专业艺术类教师对于学生各项技能基本功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专攻;而学生的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细致的日常工作,以及幼儿游戏指导及家园沟通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有必要让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骨干教师来担任。

校—园共育的具体培养方式主要是:

3.3.2.1 建立以校内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通过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选聘优秀教师,优选教学内容,甄选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实施理论课程教学。

3.3.2.2 建设以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分两部分实施,一部分是通过专任教师在校内利用各个实训室完成,另一部分是借助见习实习时间,在合作幼儿园实施。

校内实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门理论课程中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上通过一定课时的实训室模拟训练获得初步的保教能力;另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弹、跳、唱、讲、画等各项技能,必须通过长期的技能训练得以强化,这些技能的掌握在校内实训室实践训练更便于实施和落实。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力、一日生活组织与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游戏组织与指导能力、观察与分析幼儿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则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累积的幼儿园实际教学场景的见习获得,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养。

3.3.3 校—园合力,互助互利

合作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学生在每学期的见习和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时,轮流学习每个幼儿园的优势和特色,为自己积累经验和创造就业机会。合作园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意愿,为本园培养和储备教师做好准备。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为合作园的发展服务,给予合作园优选毕业生的机会,对合作园教师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共同申请课题,共同做实践研究等,通过讲座等方式指导合作园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研究趋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幼儿园师资培训,帮助合作园的新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或在学历上提升。

3.3.4 三方评价,共评质量

多元化的监督评价机制给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支撑和保障。监督评价主体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作为第一、第二评价方,用人单位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用人单位主要是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他们对就业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和师德素养等有充分的发言权,三方共同监督评价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由教育主管部门组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管理组织机构,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创新人才培养的监督与评价激励制度,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监督评价,而幼儿园对于毕业生进行评价与反馈,三方共同调整培养方案。

4 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的一种主要的途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真正实现需求导向下的学前教育人才的量与质的吻合,其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高职素养幼儿园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爱“上”幼儿园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想念幼儿园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