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引发的教育新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探析

2021-11-27张冲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问题解决路径解读

摘要:双减政策是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的功课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正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引发的新问题及其及其解决路径。就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实施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宏观布局、如何顶层设计、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是个方向性的问题。就教师层面而言,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地位。就家长层面而言,明白孩子的负担从何而来?这是解决双减的根本所在。就学生层面而言,强化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就社会层面而言,当今社会的用人取向、价值取向都对教育有着直接而深远的的影响。

关键词:双减政策;解读;新问题;解决路径

2021年8月18日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多人却并不太理解教育部双减政策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其实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的功课和校外培训负担。事实上,执行这项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学生作业负担较重,作业管理不完善;另一方面,校外培训仍然过热,培训超标、超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高昂,资本过度流入的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从政策方面进行调控,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双减”政策就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应运而生的。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也必然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对教育新的思考。

一、首先正确解读双减政策

双减是带着解决问题而制定的,目标性强,直指当前教育关注的热点,其目的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解决的问题是:1、控制作业总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鼓励布置分层、灵活、个性化的作业;2、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供学生自愿选择,加强和优化免费在线学习服务;3、促进区域内干部和教师的流动。小学一年级坚持“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分重点班和实验班。

二、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引发的新问题及其及其解决路径探析

面对双减政策,一方面要求全面减负,一方面又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实在在给当前学校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就目前教育格局而言,个人以为唯有走有机融合之路方为上策。那么此路如何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

(一)学校层面。学校实施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宏观布局、如何顶层设计、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是个方向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小学阶段就担负起中学阶段那么重的可也负担,何谈快乐童年。那么,小学阶段到底该给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以为,围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从四个方面为孩子的成长奠基。一是为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奠基。强健的体魄不仅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强的体能保障,更可以塑造孩子们积极、阳光、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二是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奠基,我们知道为孩子们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播下一个品格,将收获美好人生。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三是为促成学生具有健全的品格奠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那么一切都是空话。因此,对孩子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应该作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四是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奠基。一个人能力强不强,不应该仅仅是看他现有能力有多强,更重要是看他的学习能力有多强,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换之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起其较强的学习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师层面。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地位。教师要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能把减负与减质量等同起来,要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到减负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谓意识决定行动,因此转变并能够引导这部分人对教师的职业认知要放在首位,要在师德的范畴来加以教育、引导、转化和约束。其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专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双减”成效。因此,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塑造全科型教师,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家长层面,明白孩子的负担从何而来?这是解决双减的根本所在。孩子负担的成因是个复杂的因素,孩子本身、学校、社会、家庭都兼而有之,但来自家长层面压力是根本所在。绝大多数孩子承担了太多父辈的夙愿。父母们除了希望孩子们有个美好的前程外。很多时候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想要完成的心愿都想通过孩子来实现,我们的孩子背负了太多不该背负的东西。不解决家长的认知问题,双减也就无从谈起。为此,家校共育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也不仅仅就是家庭和学校一起教育这么简单的一个话题。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认知上不在一个节拍,是永远无法弹出和谐动听的教育旋律的。因此,家校共育首先是家长与老师思想上的统一,观念上的一致,否则是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的。其次是父母之间以及孩子的父母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认知的统一,不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家庭意见不统一的话,孩子的教育难有正确的方向。

(四)学生层面,强化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1、那么什么事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呢?个人素质教育是指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通过改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而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个人素质教育的准确定义是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尽全力实践素质教育要求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身处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学生并不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无能为力,凭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他们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自己的”素质教育。2、个人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素质教育的实现是不可能十分彻底的,所以个人素质教育必定会含有应试教育的某些因素。比如虽然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但又以取得高分为首要目的等等。大多数优秀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去除先天因素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实践了一種兼顾分数与能力,博采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家之长的先进的学习方式,即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3、个人素质教育承担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中介作用。其原因是:广度上,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实现按素质教育的前提;深度上,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混合学习方式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基础。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五)社会层面。当今社会的用人取向、价值取向都对教育有着直接而深远的的影响。读书考好大学,读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思想普遍存在(本身也无可厚非),加之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上比较富裕,但面临的社会竞争还是比较大的,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升学压力(读好高中、考好大学),出生社会后的行业竞争,岗位竞争过早的传递给了孩子们,学生思想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教育部重拳出击,“双减”落地对当今中国教育的确是久旱逢甘露了。

所以说,只有在上述五个方面的认知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为减负工作保驾护航,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张惠娟.“双减”之后,综合服务要跟上[N]人民政协报.2021(009)

[2]丁学东.“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N].人民政协报. 2021(009)

[3]钟秉林.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人民政协报. 2021(009)

[4]汪明.从制度改革中寻找减负出路[N].人民日报. 2013(018)

[5]龙宝新,杨静,蔡婉怡.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生成逻辑及其纾解之道——基于对全国27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21(05)

[6]方超,黄斌.马太效应还是公平效应: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检验[J].教育与经济. 2020(04)

[7]周洪宇,齐彦磊.教联网时代的生命教育:智能与生命的双和谐[J].现代教育管理. 2020(08)

[8]李刚.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成效与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03)

[9]龙宝新,杨静,蔡婉怡.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生成逻辑及其纾解之道——基于对全国27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21(05)

[10]方超,黄斌.马太效应还是公平效应: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检验[J].教育与经济. 2020(04)

[11]周洪宇,齐彦磊.教聯网时代的生命教育:智能与生命的双和谐[J].现代教育管理. 2020(08)

[12]李刚.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成效与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03)

[13]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20(03)

[14]任海涛.教育法学者关于《教师法》修改的争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5)

[15]马健生,邹维.“三点半现象”难题及其治理——基于学校多功能视角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19(04)

张冲 达州市通川区一小莲湖学校

猜你喜欢

新问题解决路径解读
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对策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苹果中国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