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2016-12-21尹宗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8期
关键词:新问题信息技术课新途径

尹宗华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皖北地区信息技术课既出现了一些新契机,但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信息技术课虽然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但却仍旧停留在“重而无视”的程度;计算机硬件设备落后,教材版本过旧(2003年版本),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考试范围及题型过于单一;信息的碎片化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信息的迅速更新也给学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一是要把信息技术课与高考直接挂钩;二是教材主管部门既要注意教材的更新,又要尊重地方教学的自主权;三是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皖北;高中;信息技术课;新问题;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15-02

追溯信息技术历史,从语言、文字、印刷、电子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媒介史伴随着文明史一路迅速前进。相对于之前以语言、文字、印刷、电子产品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介环境,今天以互联互通的因特网为基础的新媒介环境大大解放了信息传播的时速及范围,它使得信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瞬间被大面积传播开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一部小小的手机学生就可以迅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信息的大量流动与分享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知识的神秘性与高端性,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解构更是如此。显然,这样的媒介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与提高。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环境给高中信息技术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作为一名在皖北地区长期执教的一线教师,笔者亲历了近二十年来皖北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鉴于此,笔者就以自己所在的学校阜南实验中学信息技术课为例,以此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突破方法。

1 新媒介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新契机与新问题

1.1 思想上受到重视,但行动上依然是“重而无视”

有比较才有鉴别,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人们从思想上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笔者1998年7月从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后直接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师范任教。当时的阜南师范是一所中专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阜阳地区各个县的优秀考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学校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很有威望,被当地人戏称为“南大”。在经济与文化方面,与皖南相比,皖北地区相对落后;与皖北地区其他县市相比,阜南县又相对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正是笔者到来的那年(1998年9月)阜南师范才正式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当时,对于阜南师范的广大师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既是新开设的课程,又是得风气之先的时尚事物,所以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都想一睹信息技术课的特别之处。尽管大家都非常积极,但是在大部分学生看来,信息技术课仍然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与他们的专业课无法比拟。2000年,由于当时社会需求,阜南师范进行转型,自此“阜南师范”成了历史名词,而由阜南师范转型成功的普通高中——阜南实验中学——成了阜南县举足轻重的重点高中。与阜南师范相比,转型成功的阜南实验中学,信息技术课设置方面更加不受重视。原因是师范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只要对计算机感兴趣,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此课程的学习上。但是,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大,在计算机没有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在当时情况下,笔者所了解到的整个阜阳地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在课时数量上,有些学校每周一节课,有的每两周一节课,还有的学校平时干脆不上课,等到测评时,在每个周末的晚上加课,临时做做学业水平测试模拟题目,甚至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越一流,信息技术课程反而越受轻视。直到201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其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种现象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教育拨款及自筹资金建成了两个堪称一流的微机室。宽敞明亮的微机室,较好的硬件设施,流畅的网速,这样才使信息技术课吸引了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在思想上受到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多方重视,但是只要它不与高考直接挂钩,在行动上就仍然只能停留在“重而无视”的地步。

1.2 软硬件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受到多方重视,信息技术课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更新与完善。与之前相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今天的计算机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软件设施方面,今天的计算机与手机软件几乎一体化,路径更单纯,智能更高,学习起来更方便。在硬件方面,尤其是2010年学校创评“省示范高中”的过程中,学校在原有的师训楼内重新配置了两个微机室,每个微机室能容纳100名学生。微机室内配有空调、风扇、无线路由器等基础设施,也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除此之外,学校每年有专项资金用于微机室的维护与更新。对一所学校来说,大楼重要,大师则更重要。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层层选拨考试又招聘了刚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优秀大学生来校任教。至此,信息技术课告别了“一人担”的尴尬,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师组成队伍,并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可以和其它学科一样,有了自己的教研活动。

与2010年前相比,笔者所在单位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方面尽管发生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计算机配置低,系统版本相对老旧,这导致很多新的应用软件不能被兼容。其次,教材更新很慢,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笔者所用的教材依然是2003版广东教材,尽管后期作了修订,但教材内容与现代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再次,每年学业水平测试题型过于呆板单一,老旧版本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核题型的偏旧与单一。这样的考核题型很容易培养师生的惰性,因为在此考核题型下,老师和学生平时可以不教不学计算机,只要在考前老师临时加加班,学生做做模拟题就能很轻易地拿到合格成绩。

1.3 学生探索能力的强与弱

与2010年之前相比,现在的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更及时,便捷。在笔者所在的学校,2010年之前的学生配带手机的属于少数,并且在为数甚少的几个学生中。即使他们配带手机,亦都是诺基亚、波导、摩托罗拉等无法上网的老款手机,这些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与2010年前相比,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生带手机的比率较高,二是大部分手机都是4G智能手机,这些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及时浏览信息并能与同学交流心得。信息交流的便捷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了解更充分,这些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非常有利。2010年之前,很多学生上课不会开机,今天这个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在多数情况下,手机、计算机高度一体化的情景也让信息技术课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只要会用手机,基本上也就会在计算机上简单操作。

但是,新技术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扰,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欲。因为信息很容易获得,所以学生平时不需要过多留心与记忆,遇到问题直接百度最简单。长期以来,这种行事方法很容易培养学生的惰性与依赖心理,同时,飞快的信息更新率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不重内容重形式的从众心理。

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新途径

因此,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既出现了一些新契机,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首先,信息技术课虽然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但却仍旧停留在“重而无视”的程度。其次,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落后,教材版本过旧(2003年版本),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考试范围太呆板。再次,信息的碎片化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迅速的信息更新率也给学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因此,为了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时代要求,结合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针对以上信息技术课存在的诸多契机及不足,笔者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

2.1 尽快把信息技术课的考评直接与高考挂钩

在新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一门新媒体技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无疑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日程。但是,事实证明,无论信息技术课受到怎样的重视,只要它没有与高考直接挂钩,那么在中学生面前它就有可能被长期搁置,扮演着休闲娱乐者的角色。因为在高考压力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会把更多的精力直接投入到高考科目中。可喜的是,最近国家高考改革的步伐已经日益逼近,在新的高考杠杆中,计算机课被提到日程当中,部分省已经与高考挂钩,这对信息技术课,特别是对皖北地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确实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2.2 注重信息技术教材更新与尊重地方教材自主权

笔者所在的皖北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现在已经是2016年了,但是我们的教材依然停留在2003版(且是广东版),陈旧的内容既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也与地方实际脱节。这样以来,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动力。为了考试,尽管学生靠死记硬背过关了,但是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缺乏运用,刚刚考过的知识点很快也就忘记了。因此,为了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地方的需求(特别是皖北地区),这就需要教材主管部门既要考虑到教材的更新速度,又要多听听地方一线教师的意见,并与编委多交流。

2.3 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

正如美国传播学大家福特所指出的那样,无论一个时代的技术怎么更新,但是总有80%的知识点是不变的。同样道理,针对信息技术课而言,尽管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新很快,但是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掌握,比如计算机历史方面的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等,这些基础性知识也许正是福特口中那些不会变动的80%。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3]闫丽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4]池雅庆,宋睿强,李振涛.探索MOOC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4).

[5]李波.美国高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调研情况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J].2014(4).

[6]项慧芳.自主—合作学习应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新问题信息技术课新途径
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或有新途径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林下种植三叶青 增收致富新途径
基于真实性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思考
绿化沙漠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