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生命的课堂

2021-11-24王语轩

伊犁河 2021年1期
关键词:酥油毡房阿妈

1

秋日的清晨,天空高远,湛蓝,明丽。那会儿,世界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多数人仍沉睡在梦乡里,只有少许迷蒙的窗口透出几缕温暖的轻柔。我拘谨而轻盈地踏着薄雾和露珠,小心翼翼行走在那片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上。

一踏上这块土地,我的心就微微震颤了。

大草原,这名字就无端地从心头涌出,挥之不去。

初识草原,缘于小学课本上那篇《草原英雄小姐妹》,年少无知的我,就一下子记住了草原,牛羊,还有那对勇敢的小姐妹。

天空中飘过一抹嫣红的云朵,彩云之上,是静谧的蔚蓝,蓝得深不见底,蓝得如水漂洗过的丝绢,清冽,纯净。

美丽的那拉提大草原,便铺陈在我的视野里,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伟岸着向前延伸。

一望无垠的天宇下,雪白的毡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碧绿的草原上,如飘落的云朵。微风轻轻摇曳着绿草深深,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姹紫嫣红。

好一派祥和迷人的景色!

2

不觉中,我来到了一牧民的毡房跟前。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阿妈正在毡房前挤着牛奶。她的皮肤呈古铜色,传递出健康的信号。

只见她蹲在奶牛的身边,两手一上一下撸着,随着她有节律的动作,乳白色的奶汁便泪泪地流到下面接着的塑料桶内。而奶牛却安静地站着,一动不动,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屏住呼吸,愣愣地看着,生怕惊扰了奶牛。

终于,阿妈挤完了牛奶,直起酸麻的腰,不停地用拳头敲打着腰部,她抬起头微笑着注视着我。

“远方来的姑娘,欢迎你啊。”

不算标准但能听得懂的普通话,宛若春风吹进心里,让我一暖。

3

阿妈的背有些微驼,酱紫色的长裙略显臃肿。盘在头顶的发髻有些零乱,用一条墨绿色的丝巾包裹着,但人却很精神。

她客气地把我引进了毡房。顿时,一股哈萨克人家特有的奶香味扑面而来。

老阿妈端来了酸奶、酥油、奶酪馅饼。

我学着阿妈的样子,盘腿坐在铺着羊毛毡子的炕头上,拿起一块奶酪,边吃边好奇地问起了哈萨克人是如何制作这些奶制品的。

老阿妈笑咪咪地娓娓道来。

哈萨克的奶食大致分食品和饮料两种。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疙瘩。

把鲜羊奶或鲜牛奶装进瓷罐里发酵为酸奶后,用杵杆上万次搅动,即可从酸奶里分离出糊状的白酥油。把白酥油熬去水分后即成黄酥油,一般只得五成。鲜奶煮熬六七小时后,表面凝成一层皮,用筷子轻柔挑起,放通风处阴干为奶皮子。将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经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挤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块状或团成圆球状,晾干,即成奶疙瘩。奶疙瘩质硬,味酸,泡奶茶妙米吃,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

奶食品中的饮料主要有鲜奶、奶茶、卧奶子和奶酒等。一日三餐,牧民早、午都喝茶。奶茶配以酥油、奶疙瘩、炒米、红糖和馕饼。或者再加熟冷羊肉,吃来味美无比。

酸奶也是哈萨克人特制的,由鲜奶直接发酵而成,样子很像豆腐脑,味道特殊,香美可口,夏日食之消暑解热。

老妈妈滔滔不绝地边比划边说着,据老人说,奶酒,俗称马奶酒,是奶酒类中最为上等的。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才拿出来招待。

手抓肉是牧民常吃的饭食。吃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块(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大火煮至红肉变色即可食之。手抓肉,鲜嫩,不油不腻,容易消化。

聊完了吃的,我话题一转,接着问起了她家的境况。

阿妈的脸上霎时绽开了笑靥。

她轻舒了口气,用手撑着炕头站了起来,伸手从烧着牛粪的火炉上端下滚烫的茶壶,用小勺从装奶的瓦罐里舀出几勺烧煮好的牛奶,又放上少许盐巴,将浓浓的茶水冲进碗里,毡房里立刻充满了奶茶清香。

阿妈把冲好的奶茶递到我手里,慈祥的眼神中漾满了母爱的光影,饱经风霜的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微笑,仿佛能融化了空气。

“喝吧,姑娘,来到草原,奶茶是一定要喝的。”

我接过奶茶,看见阿妈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手背上,突起的血管像爬行的蚯蚓一样交错纵横,皮肤粗糙,每根指头的关节又大又粗,差不多都变形了,像极了长满节子的枯树枝。

我的心不由一颤,这样一双手,这样一张脸,该是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磨难啊。

4

我们有两个儿子和女儿,孩子们都在省城上学,年年假期都会回来帮家里放牧牛羊。平时只有我们老两口,日子过得还算舒坦。

早些年,我们过着游牧的日子,每年都要转场好几次,马驮,马车拉,帐房啊锅碗瓢盆啊,一切必需的家什都不能少。春天,赶着牛羊去草木旺盛的草场放牧,渴了饮山泉,饿了就啃几口干馕,方圆几十里也见不到一家人,陪伴我们的只有牛羊、牧犬和无边无际的草原、天空。

每天清晨,天边刚透出些微亮,一家人就起床了。孩子们把新鲜的牛粪晾晒在外面,再把前几天晒干的牛粪块码好。我们煮饭、熬茶和打馕,烧的全是晾干了的牛粪块,冬天也靠它取暖。孩子的爸爸把和小牛隔离开的奶牛一头头牵到毡房门口的木桩子上拴着,我再挨个地挤奶,挤完后才让小牛犊吃。爸爸还要查看哪些体弱的、有病的、腿瘸走不动的牛羊,把它们圈起来,给它们喂草喂料。

到了夜里,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才能坐下来慢慢地品尝奶茶,说一些明天的计划和今后的打算。有时候半夜三更,孩子们会被野狼的吼叫声吓醒,躲在大人怀里瑟瑟发抖。

逢接生小羔羊、小牛犊时,我们会成夜成夜地守候在牲口圈里,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它们。遇见没奶的小羊小牛,我们就挤来牛奶,一只一只地喂。遇见难产的牛羊,我们就亲自接生,给它们按摩助产。为了这些小生灵,我们基本就没睡过几个囫囵觉。看见这些活蹦亂跳的牛羊羔子,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所有的苦累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5

在我生第一个孩子时,正赶上转场,茫茫草原,除了地上的牛羊,天上的鸟儿,一个人影也不见。肚子疼了好几天,一直生不下来,我痛苦地在毡房炕头上呻吟着,喊叫着,痛得直打滚,汗水打湿了头发,眼看要出人命了,去请医生肯定来不及了。孩子的爸爸快要急疯了,万般无奈下,他烧好了热水,用盐水洗干净了手,冒险给我接生,硬生生把孩子拽了出来。幸好老天有眼,大人孩子都平安。

刚刚生下孩子不久,我们就用襁褓裹着孩子背在身上,继续赶路。走到哪儿孩子就背到哪儿,渴了饿了也在马背上吃奶。等过了三四岁,孩子就可以自己骑马,跟着牧羊了。

“啊,你们生孩子不坐月子吗?三四岁就敢骑马了?”

我甚是怀疑自己的听觉发生了障碍。

阿妈边给我碗里加奶茶边说:“我们哈萨克人从不坐月子,孩子生下后就挤牛奶,烧茶煮饭,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我们草原,马背就是孩子的摇篮,是孩子的家。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骑马,他们的屁股比牛皮还要结实,那是他们从小骑马磨砺出来的。”

我喝了口奶茶,心里既敬佩又新奇,竖起耳朵继续听阿妈绘声绘色地讲述。

6

到了秋天,我们要边放牧牛羊,边用钐镰打下冬季的青草,等青草晾晒干后,用马车一车一车地拉到固定地点,我用叉子叉起几十公斤重的草捆,一个一个举过头顶,孩子的爸爸接住垛好。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饭都吃不下了,可再累也得干啊,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牛羊连草根都找不到时,这草可就是救命的粮啊,没有牛羊,我们牧民就没有了盼头,没有了希望。

遇到夏天雨水少,草长得不好时,牛羊在冬天就要遭殃了,尤其是暴风雪天气,那是最令我们牧民发愁的日子。

在草原上,牛羊就如同我们的孩子,也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

它们像天上的云,白花花地散落在草原上,从天的这头游走到那头,无论到哪儿,都牵着我们的心。

·作者简介·

王语轩,本名王兰.新疆伊犁人。90后,爱好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吐鲁番》《中外散文诗》《太湖》《散文诗》等刊物,有诗歌收入2015—2016《中国新诗年鉴》《青年诗歌年鉴》。

点评:其实,对于文字的调遣,只要你触摸到了其组合排列的秘密,你会发现,哪怕是一个标题,你也能感受到作者将要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为你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王语轩《草原,生命的课堂》中,我再次印证了这样的阅读经验,那就是走进生活,向生活学习,感悟生命存在的本真。

在人们的印象中,草原辽阔,绿意盎然,背景有巍峨的雪山,浩荡的云杉林海,无不充满着浪漫,充满着神秘,充满着生活的自由和无拘无束,就连长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也成为匆匆过客打卡旅游的话题。然而,草原,美丽的大草原,草原深处的生活,果真如此充满诗意和浪漫吗?在《草原,生命的课堂》一文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属于草原生活最本真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笔者给这篇文章的定位是故事性散文。作者通过在那拉提草原行走,偶遇一户哈萨克族牧民人家,在牧民女主人热情的接待中,为我们打开了象征着草原日常生活的场景。

以散文的方式来讲故事,关键在于故事要吸引人,同样得有合理恰当的悬念,得引导读者能够读下去。如果没有悬念,至少也需要细节,细节的存在,可以为我们还原一个不加修饰的故事。显然,王语轩在她为我们讲述草原牧民的故事中,细节的运用是成功的。作者通过牧民家的女主人挤奶、讲述特色生活美食的制作、招待客人、生养孩子、秋天用衫镰打草、堆码草垛、牛羊接生等等细节,为我们还原草原牧民日常的真实生活,同时,栓释生活的本真。

当然,在故事中插入草原牧民生活的民俗文化,也是人们了解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比如酥油、奶皮子、酸奶疙瘩的制作过程,奶茶的熬制,以至于肉食的吃法均体现出了草原牧民在长期草原生活中丰盈的生活技巧和生存智慧。所以,无论是写散文,还是写小说,关照人的存在是永恒的主题。王语轩在写草原妇女的生育儿女恰恰表达的就是爱,妇女付出的辛苦,对于生命的关爱,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草原妇女生完孩子是不坐月子的。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正是因为不可思议,才显示出了生命的可贵和值得尊重。

这篇故事性散文最具有特质,也最具有散文特征的地方,应该是本文的开篇和结尾部分,尤其是结尾部分:“在草原上,牛羊就如同我们的孩子……创门像天上的云,白花花地散落在草原上,从天的这头游走到那头,无论到哪儿,都牵着我们的心。”以云来形容草原的羊群见怪不惊,要想写出新意,并不容易。但作者以关照草原生命的角度,将羊群喻为牧民的孩子,我们这样来理解,草原就是倒过来的天空,放牧在草原天空的孩子,就像游弋的白色云朵,无论它们如何行走,走多远,飞多高,都是牧民心里的牵挂,文字的美感就是这样得到了升华。

这篇散文的不足之处,我以为写实的故事虽然能让我们最直接了解到生活的在场,但同样是写实,也会不同程度削弱文本的阅读吸引力,如果作者类似题材的写作中,能够更多地巧妙融入诗歌、散文等语言特色,以更加凝练的语言来实現叙述的精致和语言的节制,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加精彩的生命的课堂。(李凌)

猜你喜欢

酥油毡房阿妈
那一夜的雨
在额尔古纳草原等你
黑牦牛
蜡梅一树绽放
毡房傍晚
跟踪导练(二)5
草原行
为了失去
送酥油
童年的酥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