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两拨千斤”,绝境求生

2021-11-22万清刚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复习策略教学现状初中历史

万清刚

摘要:怎样跟上目前的考试节拍,提升历史教学和考试的质量:上好新课,打牢基础;层层推进,聚而歼之;回归教材,查漏补缺;放手学生,若即若离。只能智取,不能蛮干,“四两拨千斤”,方能轻松取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复习策略

不记得是哪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传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已是穷途末路,若不及时改革,它将濒临绝境。此话并非危言耸听,我深有同感。

就目前我市初中历史教、学、考的现状而言,历史学科已被挤进了“边缘学科”的行列,有人曾戏谑地称之为“副科主任”。不说长期以来它被漠视的凄凉,就是在被列入中考科目后,它仍究貌似无足轻重,不被学生和家长所赏识。特别是政史合堂开考以来,历史学科的身价更是一路狂跌。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师一相情愿的操作下和学生广种薄收的尴尬中几近穷途末路。

身陷窘境,何以抽身并换来柳暗花明?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介教师,我们绝不可能左右国家的教育考试政策。我们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如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考试现状。那么,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跟上目前的考试节拍,提升歷史教学和考试的质量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几条不太成熟的教学复习经验,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上好新课,打牢基础

古人云:“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及小流,无以成江河”。中考复习也是一样,若没有平时点滴的积累,而希望临时能够抱抱佛脚,仅靠考前匆忙的复习,就能取得好成绩,那纯属痴人说梦。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丝不苟、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在历史学科的地位日渐萧索的今天,如果学生早已对它嗤之以鼻、兴趣索然,你却还一味地企求能在考前的复习中唤醒学生蓬勃的学习热情,那只会是异想天开。到头来,考试效果一定会不如人意。所以,每位历史教师一定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力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既能牢固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保持学习历史的高昂兴趣,从而为考前复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以期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层层推进,聚而歼之

无论考试怎样出题,它都是取之于教材,用之于教材。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课本就是教、学、考的根本。因此,考前复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努力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从总体上把握住教材内部的知识网络结构,熟练掌握课本知识体系骨架之间及其自身内在的多向联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此轮复习不能象上新课一样安排太多时间,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教材的板块构造和知识体系,精心立体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我为此采取了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复习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第一轮的教材复习还远远不够,历史知识的繁芜丛杂毋庸讳言,主观臆断学生能在短期内掌握它们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复习称为“泛读”的话,那我们还需要第二步:“精读”。要实现第二步精读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即“收网”能力,能科学引领学生如何从纷繁杂乱的史料堆里剥离出史实“精华”(考点)所在。这样既可避免让学生在所谓的“故纸堆”里瞎忙活,又能让他们去“伪”存“真”,学有所获。在实践中,我采取了精编复习资料的办法,有的放矢地“收网“复习。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恰当掌握“网”的松紧度,让每位学生都有盼头且学有所获。

“读读看看,讲讲练练”历来是学习文字学科的好方法。光读不练,必定缺乏实战经验。因此,缺少了练习这个环节,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考前复习第三步:精练。练什么题,练多少题,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那种撒弥天大网,搞题海战术来应对中考的做法要坚决摒弃。这样做不但让学生感到烦乱,而且直接冲淡第二步精读收网复习的主题,同时它与中考50分的题量实际也很不相符。所以,在精读收网的基础上,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择题精练。一经选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消化和吸收,牢固掌握它们。

三、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由于命题内容宽窄深浅的不可捉摸,精读、精练还不能完全应对新形势下的选拔性中考。因此,在考前两周左右,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从资料和试题的包围圈里走出来,再回到教材的原始体系中去,科学引导学生(特别是优生)通过对教材中的小字、注释、图表、文字材料及其它平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做好应对偏、难、怪题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这种看似漫无目标的复习,其实既可放松学生考前的紧张心态,又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四、放手学生,若即若离

无论是泛读熟悉和精读收网,亦或是精练吸收与教材回归,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处于宏观把控状态。教师要把大量的复习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支配,而坚决不能搞“一言堂”,担心学生什么都不懂,从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手包办到底,而是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咀嚼和消化。发现问题,教师再适时给予点拨解惑。教师恰如其分的调控,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从容应对非常规试题的考验。并且这跟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形势也是十分吻合的。当然,教师宏观调控全局必须建立在熟练驾驭教材、科学安排复习内容的前提下,具备收放自如的能力。

总之,要想在中考前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在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备战中考的前提下,只能智取,不能蛮干。“四两拨千斤”,方能轻松取胜。

参考文献:

[1]孙献文.新课程下初中历史复习对策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1(03):97.

[2]王和春.中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0(05):138.

猜你喜欢

复习策略教学现状初中历史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