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发展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

2021-11-20戴雨汐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才培养高职

戴雨汐

摘 要:当前正值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发展时期,而航空行业在“腾笼换鸟”后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使得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育市场持续走俏。基于航空服务专业持续热门的趋势,必须思考其人才综合培养的问题,基于人才的综合性培养带动民航经济的稳定发展。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助力民航经济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论述其具体体现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航空服务专业的民航经济助推作用进行探讨。以校企合作的深化、1+X证书制度的推行、产学研的融合、社会服务的深化、航空服务精神的传承等途径,可以带动民航经济的新发展,也能够助力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在民航经济发展中有效着陆。

关键词: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134-03

我国航空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必须大力推进航空产业发展,优化航空服务环境,提升航空服务经济助推能力,力求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实现我国民用航空市场规模的扩大,实现民用航空产業的规范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续航”支持。不可否认,从近几年对外贸易发展和客流量、运输量来看,民用航空市场发展潜力大,这也推动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其作为新兴的热门专业,致力于输出高质量的航空服务人才,与航空经济协同发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因此,探讨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着陆举措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航空服务专业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着陆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不强,一直是专业建设中的短板。而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民航发展能力的提升,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水平也必须同步跟进,改变以往形象,找准自身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着陆点[1],以期实现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有效着陆,开启专业教学的新局面,也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协同化。

(一)专业的人才培养

民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力支持,确保人力资源支持到位才能让民航经济发展更稳健。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开设实现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解决了民航经济发展中“人”的问题。有了人才做保障,民航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竞争力将稳步提升,同时也将带动临空经济区的完善建构、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管理变革的持续深化,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人力价值不容小觑。高职院校为助力民航经济发展,应当根据民航经济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战略部署,在明确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开设热门、实用性的专业,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人才,促进民航服务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民航经济发展人才缺口实现无缝对接,完美匹配,以人才的精准输出,实现民航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例如民航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场运营人才的培养、民航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等[1],使得人尽其能,更好地参与民航经济建设,推动民航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提供岗位专业培训

民航服务专业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有效着陆也体现在输出培训人才上,指导民航产业在职人员培训工作,提升民航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培训人才可以为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示范和高端技能培训等,让民航在职人员在专题培训中弥补专业认知方面的不足,及时学习新的服务技能、运营技术等,使得民航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民航服务专业同时也面向待岗、下岗人员提供民航服务岗位再就业的培训支持,针对民航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制订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特别是突出技能培训、服务规范的标准指导等,让受训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更好地满足民航岗位工作需要。除了这两大人群的教育培训支持外,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提供教育支持。让农村青壮年学习民航服务的技术、技能等[2],使得其更好地胜任民航工作岗位,提升其竞争力,既满足民航企业人才需求,也缓解了当地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三)技术改进与咨询指导

在民航经济发展中需要技术改进支持和咨询服务,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始终聚焦民航经济发展最为紧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改进和服务咨询方面,为其提供服务创新和咨询方面的鼎力支持。与本科院校最大的不同是高职院校的定位侧重职业教育,更关注技能创新,关注知识的学以致用,致力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基于产学研的教育思路,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民航各产业中得以落地,高职院校提供的技术侧重于应用,为民航企业日常运营及管理提供创新支持,专项研究课题带来的技术创新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民航专业学生参与到民航企业运营环节的标准制定、设计工作中,使得民航企业获得真正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引导,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四)航空文化的育人价值

对于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来说,其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着陆也体现在航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上,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带动人们认知、习惯、思想的转变[3],而这种转变多借助高职院校的技术传播、技术培训得以实现。综合来说,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文化育人价值高。

二、航空服务专业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着陆路径

(一)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人才支持

民航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航空服务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人才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为民航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输出高质量的人才。例如某高职院校考虑到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建立对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达成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共识,为临空经济示范区输出了大量的优质专业人才,也有效辐射了周边地区,带动当地及周边民航经济的发展。以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导向,让学生熟悉岗位内容、参与岗位实习,积极就业,实现了全过程、一对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也体现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共同编写开发课程教材、合力共建教育实训基地等方面,教育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了更好地达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通过职业院校所倡导的“1+X”证书制度,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1+X”证书制度倡导岗位与课程教学的对接,以此强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4]。教学侧重让学生了解民航行业发展实际情况,了解其当前的技术创新情况,立足于民航企业项目开展的具体案例和岗位实操要求,在专业教学中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其以理论学习为指导,进行设备实操、案例分析。真实的企业作业环境和真实的项目案例,指导专业教学,以工学结合最终带来学生专业学习深度的提升。而民航企业“反哺”课程教学,校企合作达成教育共识,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彼此优势资源的借鉴吸取,真正走产教融合之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打造“双师型”队伍,实现产学研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需要产学研的桥梁支持。而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教学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为产学研融合保驾护航。在产学研的教育模式下,实现了高职院校与民航企业发展的共赢。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的智力优势和科研创新价值将在企业真正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实效,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更好地切入到民航经济发展中。以某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为例,其通过科研基地建设,以研究所为单位,引入行业领军人物,组建由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构成的师资队伍,关注科研成果的落地和转化,科研成果工作量化考核,调动起师生科研的热情,产生了大量优质的科研成果,真正为区域民航经济发展贡献力量[5]。该高职院校航空专业教学中紧紧围绕企业需求、科技创新的主题,积极地走产学研融合之路,在科研成果服务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实效。产学研融合的落地需要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为了做足其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着陆准备,积极地走理实一体化之路,倡导“学中做”和“做中学”,更是以模块化教学、翻转教学、移动学习等方式,实现信息化资源的丰富与拓展,也创设了热烈的教学氛围。如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的“讲看做评”的四步教学法。“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着解决问题。学生参与话题探讨,甚至学生主持课堂,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学以致用。而“看”则是让学生看范图,看学习视频,到民航实训场地或者产业区等作业现场参观学习,了解实操步骤和实训要求等,理论学习与实践实操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观摩中提升学生实训能力。“做”则更强调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或者以团队合作完成复杂的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能更好地顶岗锻炼,团队合作也带动其内部的分工协作,增强其对团队配合的理解。而“评”则是在教学评价中引入学生这一评价主体,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在同伴之间横向对比,在自我方面纵向对比,明确自身不足,正视学习薄弱点,在点评中知己知彼,学习借鉴,实现更大的提升。不仅是学生,高职学校教师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与民航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沟通交流,更好地组织专业教学活动。

(三)借助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走共赢发展之路

高职民航专业教学在民航经济发展中要成功着陆,也不得不思考社会服务的问题,特别是关注双向社会服务,让高职院校与民航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6]。以航空物流专业为例,其立足产业发展,突出服务的双向性与实体化,院校航空物流专业与民航企业达成联合办学协议,走“订单式人才培养”“学徒制人才培养”之路,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生产结合,校方与企业方互利共赢。具体来说,物流专业借助咨询、技术指导、服务培训、成果转让等社会服务工作项目,服务企业,助力民航经济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院校综合优势,建立生产实体,联合企业创新发展。企业获得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慧物流技术的专业外包服务,而这种社会服务协作模式使得民航企业与学校合作更良性、更具持久生命力。在一些大城市,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专项服务已经成为民航企业运营发展中的重要模块,该社会服务也趋于常态化。除了带有商业化思维的社会服务外,也有在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对口支援。以湖北民航为例,当地神农架与十堰武当山机场建立后,面临着较大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缺口,而当地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学科经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进行对口支援,与当地其他高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师队伍,携手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航空人才,在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赢的基础上,缓解了当时民航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的人才压力,促进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也真正实现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化发展。

(四)积极传承航空文化,培养航空工匠精神

在新时期,航空精神和航空文化的传承也十分迫切,而工匠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也对高职航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航空文化的创新发展和航空工匠精神的渗透,也将推动民航经济的发展。航空服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航空经济的发展使命,其也关系到航空文化的时代传承,借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输出具有工匠情怀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将实现民航经济持续发展。例如某高职院校以航空工匠和航空报国教育为导向组织专业教学,让航空文化、工匠品质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打造一流的航空服务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航空服务活动,同时借助思政课程建设,使得航空服务专业人文教育更出彩。从文化宣讲、宣传片观看学习、教育洗礼等人才培养前端的文化植入开始到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航空文化进校园的后期文化植入,航空文化的教育是全方面的。航空品质、匠心品质也逐渐成为航空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指引其服务于民航发展事业。

结语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必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航空服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之路、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文化渗透等多种渠道参与到民航经济发展中,为民航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支持、服务咨询、人才资源支持、运营指导等,让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扩展航空服务视野,深化航空服务实践体验。高职民航服务专业教学改革中,也倡导航空服务专业教学在民航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着陆,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为教育使命,努力输出高素质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叶文娟,唐李英.高職院校航空物流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21,(3):166-167.

[2]  屈仁春,陈萍秀.“双高”视域下航空类高职院校学术论文影响力比较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43-46.

[3]  王立慧,戴金跃,李小亮.航空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文教资料,2020,(28):115-117.

[4]  张琳,党杰,朱耀产.基于高职“三对接”理念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材料精密成型专业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86-89.

[5]  江群.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与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8,(18):144-145.

[6]  汪波.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服务地方民航经济发展对策初探——基于“威斯康星理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解读及启示[J].广东蚕业,2018,(9):77-78.

[责任编辑 马 学]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