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州建始县陇里话两字组连读变调分析

2021-11-19罗姝芳

关键词:音变阳平清平

罗姝芳

(湖北师范大学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鄂西南地区恩施自治州共六县二市,这八县市根据地理位置的分布被习惯性地划分为南四县和北四县,南四县和北四县在方言特征上有较大的差异,各自内部则呈现出相对的统一性。建始县是北四县之一,东邻巴东县,西接恩施市,南邻鹤峰县,北接重庆市所辖的奉节县、巫山县。长梁乡陇里村位于建始县的西北部,抵邻湖北省与重庆市边界,离县城邺州镇20公里左右,距离恩施市80公里左右,距离重庆市奉节县50公里左右。陇里村原属长梁公社,今属长梁乡。现长梁乡人口近6万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该地段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成渝片。由于陇里位于209国道必经之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由自然村演变为集镇,成为长梁乡的经济中心,所以其方言在长梁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北四县”方言的特点。

一、陇里村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参照《方言调查字表》,我们对陇里村音系进行了方言调查,获得其音系的基本情况如下①:

(一) 声母21个(包括零声母)

p布步别,ph怕抛盘袍,m门明帽,f飞冯符费,t到道夺,th太讨同逃,n难兰怒路女吕连年脑验,k贵归跪柜角虹(天上的虹),kh开亏葵逵咳敲,x灰红胡化话咸,糟祖增争,h仓曹巢醋从粗初锄崇瘦撑巢,s散苏僧生丝师侍,tʂ招庄章主蒸,tʂh昌潮处虫除,ʂ税扇书声诗,认饶若闰日然软,杰精经节结焦举,h秋丘齐旗全权趣去枪桥穷,修休旋玄线虚,ø闻严岸案围危微午武硬袄约运儿延言缘元远。

注:n 鼻腔共鸣程度没有普通话高;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起音略带舌根鼻化摩擦,因较轻微,故亦定为零声母。

(二)韵母32个

(三)声调4类

调类 调值 例字

阴平 44 高开婚

阳平 13 穷寒鹅急曲黑割缺歇月局合

上声 51 古口好五

去声 215 近厚盖抗汉共害岸

注:中古清平字在方言中读阴平,中古浊平字在方言中读阳平,中古清上字及次浊上字在方言中读上声,中古去声字及全浊上字在方言中读去声。中古入声分派到阴、阳、上、去中,但归入阳平占比最大。全浊入声字大部分归阳平,少部分归去声(如“述炸弼射”)。次浊和清声母入声字在平、上、去中都可见,归阴平者如“鳖憋喝拉垃挖摸只咽腌”,归上声者如“瘪喇给辱撒飒萨霎哑眨”,归去声者如“弼觉(睡觉)诺(承诺)幕士氏式饰释术述率(率领)炸(炸弹)射剔划泄亿忆翼玉尉”。

二、两字组连读变调描写

连读音变指多字连读发生的声韵调的变化。陇里村的连读音变主要反映在声调上,其中两字组尤具区别价值,发生音变的范围比较大,前后字都有变调,后字变调尤其多。本文讨论的两字词(词组)只针对异形复合式结构,不包括附加式结构(如“桌子”“木头”“老李”)和叠音形式。

本文以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中的“连续音变调查表”为依据,对陇里方言的两字组连读进行了调查,两字关系按中古音平上去入再分清浊的顺序进行排列。数字1、2、3、4、5、6、7、8分别代表清平、浊平、清上、浊上、清去、浊去、清入、浊入,在清浊声母中,适当从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中取字。判断是否音变,主要标准是调型,同时一定程度参考调值变化。如调值差别细微(1-2度),则不计算在内,如调值差别明显(2度以上),对整个语音面貌产生明显影响,则视为音变。发生音变的两字组详情如下:

音类搭配 调值搭配 变调情况及例词1+2 44+13→31“清平+浊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心齐、开门、花钱;其它后字变31,如:山城、高楼、清茶、烟筒、安排、光荣、新奇。1+4 44+215→13 “清平+全浊上”SV、VO结构不变调,如:心静、开户;其它后字变13。如:公道、轻淡、夫妇、轻重、中士、兄弟、安静。1+5 44+215→13 “清平+清去”SV、VO结构不变调,如:霜降、心细、鸡叫、通气、交货、装蒜;其它后字变13,如:山货、花布、青菜、车票、仓库、天气、新裤、相信、轻快、中界。1+6 44+215→13 “清平+浊去”SV、VO结构不变调,如:胸闷、修路、烧饭、生病、开会、耕地;其它后字变13,如:山路、山洞、公事、车站、军队、医院、春夏、烟雾、尖锐、中队、新旧。1+7 44+13→31 “清平+清入”SV、VO结构不变调,如:心急、天黑、升级、充血;其它后字变31,如:山竹、生铁、初级、书桌、猪血、霜雪、筋骨、中国、清洁、推托。1+8 44+13→31“清平+浊入”SV、VO结构不变调,如:腰直、抓贼、消毒、开学;其它后字变31,如:山药、金额、商业、阴历、风俗、宗族、亲热、中学、生活、收集。2+1 13+44→13 “浊平+清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钱多、提高、成功、存心、磨刀、聊天;其它后字变13,如:来宾、梅花、长衫、棉衣、良心、门窗、名声、皮肤、南方、平安。2+2 13+13→31 “浊平+浊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头疼、留神、回潮、投球、爬墙;其它后字变31,如:来源、羊毛、银行、前门、皮球、长城、人民、牛羊、池塘、南洋。 2+3 13+51→31 “浊平+清上”SV、VO结构不变调,如:人好、寻死、留种、摇手、抬走;其它后字变31,如:红枣、人影、鞋底、团长、牙齿、长短、南海、明显、锣鼓。 2+4 13+51→31 “浊平+次浊上”SV、VO结构不变调,如:人老、骑马;其它后字变31,如:羊奶、牛马、男女、杨柳、来往、传染、长远。2+7 13+13→31 “浊平+清入”SV、VO结构不变调,如:皮黑、来客、流血、留客;其它后字变31,如:牛骨、毛笔、油漆、圆桌、颜色、时刻、潮湿、残缺、迎接、胡说、团结。2+8 13+13→31 “浊平+阳入”SV、VO结构不变调,如:唇裂、求学、涂药、磨墨;其它后字变31,如:阳历、邮局、仇敌、名额、牛肉、民族、寒热、明白、传达、提拔、人物。3+1 51+44→13 “清上+清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口干、写生、洗衣、保温、起风;其它后字变13,如:火星、酒杯、水车、手巾、港湾、长官、许多、普通、喜欢、好心、产生、贬低。 3+2 51+13→31 “清上+浊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腿长、点名、显灵、打雷,其它后字变31,如:火炉、口粮、酒瓶、厂房、改良、感情、可能、死亡、好人、保持、九年。3+4 51+215→13“清上+全浊上”SV、VO结构不变调,如:口淡、掌舵、起重;其它结构后字变13,如:火柱、小道、腿部、款项、省市、惨淡、改造、等待。 3+5 51+215→13“清上+清去”SV、VO结构不变调,如:口臭、狗叫、写信、赌气、讲价;其它后字变13,如:火箭、板凳、广告、小气、拐棍、韭菜、考试、碗筷、解放、好意、讲究、统计。3+6 51+215→13“清上+浊去”SV、VO结构不变调,如:胆大、走路、写字;其它后字变13,如:火焰、草帽、水利、小巷、苦命、本地、体面、姐妹、保护、好事、好坏、巧妙、考虑。 3+7 51+13→31 “清上+清入”SV、VO结构不变调,如:口吃、口渴、请客、打铁;其它后字变31,如:火速、粉笔、宝塔、孔雀、表叔、小雪、组织、纺织、广阔、好说、紧急、洗刷 、想法。3+8 51+13→31 “清上+浊入”SV、VO结构不变调,如:体弱、解毒、打猎、取药;其它后字变31,如:火力、狗肉、体育、水闸、酒席、手续、草木、死活、狡猾、好药、普及、坦白、解毒、主席。4+1215→21+44“全浊上+清平”前字变调21,如:道家、旱灾、后生、是非、重心、坐车、尽心、犯规、在家、罢工。 51+44→13 “次浊上+清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眼花、买车;其它后字变13,如:雨衣、野花、米缸、眼科、冷清、武装。 4+2215+13→31 “全浊上+浊平”SV、VO结构不变调,如:稻黄、造船;其余结构后字变31,如:道人、后门、杏仁、社员、户头、重型。 51+13→31 “次浊上+浊平” SV、VO结构不变调,如:眼红、买牛、领头、养羊、有钱;其余结构后字变31,如:老人、语言、野蛮、有无、老成。 4+3215→21+51“全浊上+清上”前字变调21,如:道统、市长、厚纸、稻草、重点、动手、受苦。 51+51→31 “次浊上+清上”SV、VO结构不变调,如:雨止、养狗、买伞;其它后字变调31,如:米粉、冷水、网点、老小、美好、允许、理解。 4+4215+215→13 “全浊上+全浊上”的SV、VO结构不发生音变,如:道近、犯罪、静坐;其它结构后字变调13,如:道士、罪犯、舅父、厚道、被动、重负。 51+215→31“次浊上+全浊上”后字变调31,如:五倍、远近、忍受、旅社。

三、两字连续变调现象分析

(一)不发生变调的是44+44、44+51、51+51、13+215的调值搭配关系以及几乎所有的SV、VO词法或句法结构。

1、44+44、44+51、51+51这三类搭配关系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声调变化的(SV、VO结构除外),后字略有轻短化趋势,调值也有些许变化,44大概读为33或23,如“医生”“风车”,51大概为53或52,如“山顶”“海马”,因为程度轻微,故不计为音变。

2、SV或VO结构对变调产生了抵制作用。SV、VO结构可能表现为词法关系,即两字构成一个词,也可能是句法关系,即两字构成一个短语,无论何种情况,都强调陈述或者支配关系。如从信息承载量来看,人们通常认为V比S的信息量大,O比V的信息量大,所以SV、VO读成“重-重”或“中-重”式,每个单字都表现了很强的独立性。SV、VO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看成是短语而不是词,即便为词,这种“动-名”结构也比偏正、联合等关系显得更松散,这也许就是SV、VO结构两字要求每个音节调值、调型基本以全貌呈现的原因所在。但是,所谓SV或VO并不一定符合严格的语法标准,有的是以本地人的认知习惯来加以判断,如“看齐”一词,它并非真正的动宾关系,应为动补结构VC,但在本地人的认知习惯里,把它和“算钱”“叫穷”归为一类,因此,在韵律上也作了相同的处理。

3、真正不变调的是13+215结构,即现代方音阳平+去声结构,在中古音音系里对应浊平+全浊上、浊平+去声、入声+全浊上、入声+去声,如“棉被、粮店、来路、黑市、百货、八路、杂技、白菜、力量”等。这个特点区别于周边其它乡镇以及二十公里外的县城,仅限于以陇里话为代表的长梁方言,并成为该地方言的典型标识。13+215搭配关系在邻近其它地区皆发生变调,后字变为31。

(二)前字发生音变的情况只出现在215+44和215+51结构中,即中古音系的全浊上+清平、全浊上+清上、全浊上+次浊上、去声+清平、去声+清上、去声+次浊上,现代音的去声+阴平、去声+上声,如“道家、市长、父母、半天、正楷、战友、树根、外省、大雨”等,前字变半降调21。变调原因显而易见,215调值降升幅度大,发音持续时间长,前字从高位到低位的落点正好与后字的高位起点重合,在语流中前一个音节的后部脱落与下一个起音部分叠加,前音就变成了21,这跟普通话的上声在非上声前的变调规律一样。

(三)后字变调范围最大,变为较轻短的31或13调值,形成陇里方言突出的“重-次轻”两字组韵律特征,这与普通话两字组变调主要发生在前字上不同。

1、44+13、13+13、51+13、215+13、13+51、51+51,即方音中的阴阳上去+阳平、阳平+上声、上声+上声结构,后字均变读为31,如:“山城、羊毛、红枣、火炉、面条、米粉”等。从中可以看到,后字只要为阳平13调值的,全部变读为轻短的31调值;另外,13+51、51+51两组后字也变为31。变调的机制可能与三个方面相关:一是结构特点,二是省力原则,三是对和谐听感的追求。首先,如前所述,两字组词(词组)排除SV、VO结构之后(VC往往被习惯性处理为VO),剩下基本为偏正、联合结构,偏正关系的语法结构与语义信息分布刚好相反,两个构词(短语)语素(词)的信息量往往是“偏”重于“正”,在韵律上反应为“重-次轻”特征,联合结构的偏义性、整体性特点也产生类似的后果;其次,词尾的中降调比升调和全降调的确要省力不少,后字调值13、51变31,从落点数值的变化看,幅度不太大或者无变化;再次,“重-次轻”格式听感上比较柔和、轻松。

2、44+215、215+215、13+44、51+44、51+215,即现代音的阴上去+去声、阳平+阴平、上声+阴平两字结构,后字一律变读为13,如“山货、板凳、道士、来宾、雨衣”等。变调的原因大致与前论一致,只是具体表现不同而已。从阴上去+去声这组关系中可见,后字215调值的落点是很高的,应非SO、VO两字组结构性弱化的需要,落点必须变低,但很难一下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故取折中方案降到3度,而我们知道,居于后字位的215降升调实际上是很强势的,即使变调也难以改变整体上由低到高的调型走势,所以13或23度是个可接受的选择。另外,阳平+阴平、上声+阴平两组的后字44调发生音变的情况类似普通话阴平在语流中的变化,除开SV、VO结构关系,若后字为高平调,在语流中基本上不可能读成原样,调型的落点一定会变低,44的读音往往读为33、22或23,具体的细微差别与其前字调值的落点相关。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后字44为什么不干脆弱化为31而变成13呢?众所周知,音变的产生和走向是基于本音以及它与周围音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发音过程中的一种调节行为,一般来说,音的变化不会与本音形成极强的对立,比如调值形成巨大反差,等等,这之中,落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照点,如果44变成31的话,音节的落点由高位4度变成最低位1度,跨度太大,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另外,在陇里方言里,已经存在阴阳上去+阳平、阳平+上声、上声+上声结构两字组后字为31的变调,如果完全相同的变调太多,无法形成读音上的区别,势必会影响表义,同时韵律上也会显得单调,缺乏变化。

3、陇里话后字变轻短的主要原因与两字(语素或词)之间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语用信息量的分布情况以及省力原则相关。普通话虽然也有类似原因导致的重-次轻格式两字词或词组,但量要少得多,规律性也不够强。

如前所述,方言中偏正、联合等结构中两字的关系相对SO、VO(VC)更紧密,多为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偏正结构信息量分布的“偏”重于“正”,联合结构的偏义化或整体化,使得整个双音节词(短语)呈现出前重后轻的状态,形成“重-次轻”的韵律格式。普通话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快跑、小雪、大雨、窗户、迟早”,亦为“重-次轻”或“重-轻”格式,但是,却没有在陇里话中体现得那么整齐划一,量也相对少得多。如“红花、绿叶、高山”等偏正结构、“裁判、矛盾、丰富、忐忑”等联合结构,在陇里方言中必须遵循“重-次轻”格式,但在普通话里却读成“中-重”格式。

(四)古入声字在陇里现代方言中的去向比较有特色,不同于东北、华北官话的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清声母分派平上去各类,不同于西北官话的全浊归阳平,其余归阴平,或者全浊归阳平,其余归去声,也不同于其它的西南官话古入声全部归入阳平,而是真正的“入派三声”,即清浊入声在阴阳上去中皆可见,但总体上入阳平的比例最大,具体情况见前面音系部分所述。古入声字的变调规律按其在现代陇里方言中的不同归属而定。

四、基本结论

陇里话两字组的变调范围比较广,主要发生在后字上,使后字整体上呈现出轻短的特点,这种双音节词或短语前重后次轻的韵律模式在恩施州北四县具有普遍性,很好地诠释了一切音变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原则,但其中始终不参与变调的“阳平+去声”结构关系则只为陇里镇所属的长梁乡方言所独有,不变调原因有待继续探讨。

注释:

①调查对象:朱宗朝,男,1953年7月生,建始县长梁乡陇里村人,小学文化程度,务农,无外地生活经历,其祖父、父亲均为长梁陇里村人,母亲为长梁朱家堡村人,口音无差异。谢里荣,女,1952年5月生,建始县长梁乡陇里村人,小学文化程度,务农,无外地生活经历,其母为长梁陇里村人,其父为长梁朱家堡人,口音无差异。张银娟,女,1978年11月生,建始县长梁陇里村人,在镇上做小生意,父母均为长梁陇里村人。

调查地点:长梁陇里鸿运旅馆。

调查人员:除作者外,参加本次田野调查的还有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道俊教授、黄芳副教授。

②家家ka44ka44:当地对外婆的称呼。

③压融a215uŋ13:把东西剁碎或压碎。

猜你喜欢

音变阳平清平
生死一幅画
生死一幅画
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流音变的注音与编排研究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孟家拉国留学生汉语单字调声学实验分析
方清平“谋害”赵振铎
养子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生死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