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影响

2021-11-17梁飞妮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积极心理品质

梁飞妮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生的成长为切入点,从同伴关系养成的角度出发,分析同伴关系给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调节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同伴关系;小学生成长;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影响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龄关系,主要指的是年龄相同或者是相近的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协作的关系,强调的是学生与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共同活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温暖,能够带来独特的价值意义,完善学生的人生认知,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心理情感。也就是说,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同伴关系也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在面对同龄人的时候更容易敞开心扉,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价值所在。

一、分析同伴关系给小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同伴关系能够推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针对同伴关系作出了一系列的论述,明确肯定了同伴关系之于儿童的重要价值。诸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能准确的识别外界的情感和他人的观点,但在和同伴交往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会逐渐懂得与外界展开沟通,协商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分辨不同的观点,从而发展自身的角色扮演能力和疫情能力。同时,同伴之间的友谊也可以支撑学生走过未来的人生道路,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婚姻,亲子和恋爱关系的建立提供相对的参考。

其次,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属感,爱和尊重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主流,需要。与同伴的交往和沟通,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他们在同伴集体中获得了友谊,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且也在集体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们会越发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后,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概念,提高学生的人格韧性,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著名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能够引导个体了解社会合作与竞争的基本规则,而且也让学生日渐接触到了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小学生对集体的参与,能够形成更加良性的自我概念。如果小学生被群体所孤立,他们会产生极强的自卑感,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如果学生积极融入团队,他们也可以通过他人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二、分析改善和发展良好同伴关系的方法

(一)正视价值和作用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成年人通常会下意识的为儿童的同伴关系设置一定的障碍,由此来妨碍学生的正常交往。例如,部分家长为了保持屋内环境的整洁,通常不会对来家做客的小朋友表示欢迎。在参与儿童乐园的时候,很多家长也掺和在儿童的游戏之间,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侵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如果自己的孩子犯错,家长总是会觉得是受到别人的干扰和影响,会选择阻止自家孩子与外界展开联系。在这里,家长必须要明确,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存在区别的,学生只有在参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才会懂得抑制自己内心的侵犯活动,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学生的交往技能也只有在同伴关系中才可以得到顺利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成人关系不可比拟的优势[1]。

(二)组织多种类型的共同活动

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勇于走出内心的世界,并邀请他人参观自己的精神乐园,鼓励学生多多与同伴展开交往,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乐趣和游戏经验,即便是犯下了错误,也要敢于承认,尽可能的与他人展开平等沟通。如果儿童之间的交往出现了矛盾,家长也并不能直接干预,而是要做好思维上的启发,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醒学生欢迎同伴来家中做客,指导他们如何招待自己的朋友。同时,在参与集体活动的时候,也要结合环境的特质,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评价[2]。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应当保持积极上的思想,要容忍儿童犯下的一些小错误,不能过于专制或者是武断,那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民主的氛围。除此之外,很多研究也显示,如果学生经常遭到同伴的拒绝,他们会产生焦虑和沮丧的情绪,此时家长和教师应当传递人性的关怀,营造支持性的气氛,转化儿童因遭拒绝而滋生的不良心态。还有,家长和教师也可以为那些不良的同伴关系制造缓和的机会,引导学生参加互动性的集体活动。

(三)保持足夠的尊重

虽然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他们的同伴关系并不十分稳定,而且对象是很容易变化的,但学生对同伴关系的需求却是恒定的。所以家长需要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要对他们的正常交往抱有支持鼓励的态度,不能盲目地加以限制和阻拦。但值得注意的是,尊重的保持并不意味着家长就要放弃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儿童在实际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并不充分,所以也无法对是非作出准确的判断,家长应当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法,帮助学生仔细辨别是非善恶,不能只是用简单的命令来制止学生的行为,那样反而会激发出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是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多元化的同伴交往情境,让学生在场景的带动下,思考一些模拟的社会场景,寻找解决交往矛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恰当,哪些行为是不合理且难以容忍的。

结束语

总的来说,持续性推动同伴关系的良性养成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意识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观念的调整和转型,共同活动的组织,正常交往的维护与尊重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同伴关系良性养成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尊重了他们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姣.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同伴关系干预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2] 王新颖. 中学生应对方式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曲阜师范大学, 2019.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积极心理品质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浅析初中生政治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