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质疑”出发,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2021-11-17李燕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落实质疑

李燕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课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试图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出的“质疑”出发,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质疑   落实   历史核心素养

一、史料“反证”,打破固化思维

测试中的一道简单题目,错误率达到百分之三十。

例题如下:(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

A.藩镇割据给士族发展提供了机会     B.士族放开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士族的兴盛     D.唐后期政权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这题选择B,学生质疑点集中于: “唐代科举制实现了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科举考试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士族为何会对科举考试抱有的不屑态度,他们不想当官吗?”,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观念,我采取了通过向学生提供史料来进行反向论证,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

材料如下:战国时以官僚制取代世官制,但并未彻底废除凭借父祖地位取得官爵的作法。秦有葆子制,汉有任子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世官制。隋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但仍保留了贵族、官僚子弟优先做官的特权。唐代叫作门荫制度,……宋朝称“荫补。……鉴于宋代荫补太滥,……明清规定,承荫者必须先人国子监学习,考试合格。

——艾绍扬主编《行政管理小百科》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归纳出: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流,但世官制并没有完全消失。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统编教材上这段话的表述:“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的科举制比唐朝更为完善……时人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室,婚姻不问阀阅’”,引导学生体悟上层建筑的建设会引导社会风俗的变迁,但是社会风俗和上层建筑相适应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解决这道问题中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也在试图通过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引发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从而改变传统历史课堂中平铺直叙灌输知识的状态,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疑”“疑”相扣,引出历史的逻辑

关于行政区划演变有一道非常典型的高考题,题目并不难,但很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题如下:(2015·浙江高考·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这道高考题考点明确: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即可发现最低的行政区划是元代的顺宁府。

很这道题目看似简单,正确率却一半都没有达到,因为无逻辑的记忆对学生而言是最难的,是一种负担。很多学生表示记住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实在太难了,不能理解各朝各代的行政区划的名称为何要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目的。为了解决学生的质疑,抓住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我为学生提供了下面一道习题:

古代民间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其“州官”最早的职能是( )

A.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政大事 D.总管地方财政

答案: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各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演变为州的最高长官,故B项正确。很多学生能够立即串联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得出行政区划“州” 的来历,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唐代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道”的来历?宋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路”的来历?

我给同学们提供以下三段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始因山川形便,分全国为10道。……这样的道,名称和西汉的州不同,作用大致仿佛……唐代的州设置多至数百,州皆置刺史。这当然不能再在道中设置刺史,《新唐书·百官志》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史念海著《河山集·七集》

材料二:路是宋代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宋太宗初期,一直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區划制,在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15路。路的长官称为监司。

——白君:《国学公开课》

材料三:宋代沿用了唐代的十五道,太宗时改道为路,分全国为十五路。神宗时增至二十三路。中央派出机构设在路一级,一般为帅、漕、宪、仓四司,由于其除行政职能外均具有监督地方的性质,故统称监司。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学生不难发现,随着朝代的更替,最高一级别的行政区划都带有监察的性质,而且监察官员的数量增加,职能更加细化。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去理解: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更加细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一大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质疑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点思考内化后的矛盾所在。所以“一个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研习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进行即时评价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找到疑惑的本质所在,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答疑解惑的真正目的,这一过程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何成刚,李志先.核心素养导向的史料研习活动探索——以探究“玄武门之变”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8(12)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落实质疑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