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端棻教育思想析论

2021-11-10李孟林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源流思考教育

摘要:戊戌变法使李端棻教育思想广为人知,《请推广学校折》是李端棻教育思想的系统性论述,受到光绪帝嘉许和认可后,迅疾谕令施行,自此开启中国近代教育开端,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可谓深远持久。

关键词:李端棻;教育;源流;思考。

李端棻,字苾园,1833年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祖籍湖南。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倡者,百日维新领袖人物。在戊戌变法以前,李端棻曾先后累计四次担任乡试考官,一次会试副总裁,经他赏识拔擢的士人多不胜数。“密荐康有为及谭嗣同堪大用”,荐举严修、唐长常等达16人,“并于召对时一再面陈”、“时李苾园尚书奏荐甚力,上以忌西后未敢显然用,故用谭林杨刘代之,上之意极苦矣”,是李端棻对教育革新和戊戌变法所做的积极努力。

一、李端棻教育思想源流

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国人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如何变法图强?改变落后挨打局面?成为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共同思索的问题。李端棻成长路径跟传统士大夫一样,自小学习四书五经,凭练达的文章在科举制下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到任翰林院后受倭仁等一批理学家器重,又多次出典乡试、担任学政,就其自身而言,深知上千年科举考试的弊端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李端棻是传统士大夫的成长路线,受理学影响较深,但他却不似众多传统士大夫那般因循守旧,排斥西学。相反,强烈的社会危机感让他深刻意识到人才固本的重要性:《请推广学校折》在开头便说“人才之多寡,系国势之强弱也”“巨厦非一木所能支,横流非独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变之亟,必求多士始济艰难”强调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传统的科举已不能为国家造就可堪用人才,只有兴办新式学校,变革教育制度,方能应对危亡。

在面对国家降诏求贤,无人回应的尴尬局面,李端棻发出“夫以中国民众数万万,其为士者十数万,而人才乏绝至于如是,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之道未尽也。”呼吁对人才的培养和举荐,李端棻识拔人才的事例甚多,除了出典广东乡试时点举梁启超,因甚爱其才,便保媒将其堂妹李蕙仙许与梁启超,不但成就一段美好姻缘,更加深二人亦师亦友之情感。在深受维新思想影响以及梁启超搭线,李端棻与谭康黄唐等人亦是志趣相投、俨然成了莫逆之交,再加上与黎庶昌等人的密切往来,维新派人士成为李端棻了解西方的重要信息源。

二、李端棻教育改革内涵

李端棻注重对问题意识的梳理和总结。例如在对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的教育问题上,李端棻较为深刻指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诸馆皆徒习西学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强之原,一切要书,多未肄及” 强调其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缺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指出学科培养上通识与专业缺少划分,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显得不足。第三,“诸馆未备器图,未遣游历,则日求故纸堆中,自无实用”。批评对学生培养停留在理论原理,在实践能力和实用方面沒有实质性帮助。第四,“而俊慧子弟,率从事帖括,以取富贵,及即得科第,遂与学绝,终为弃材”。 指出受科举制度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性严重缺乏,热心功名利禄。第五,在全国各省地方设立新式学堂数量太少,每期招生人数也仅数十人,因而办学效果甚微。

针对以上弊端,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提出“惟育才之法匪于一途,作人之风当遍于率土。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具体阐述了一整套完整办法和措施,其内容涉及如下:

第一、针对招生对象。在府州县学,以年龄为限,在十二至二十周岁遴选优秀民间子弟;超过年龄的,可以进入学堂听课。省学年龄限制在不超二十五岁,举人可以旁听。在京师大学堂类高等学府,贡监三十以下,挑选入学,在京官员可以进入听课,一般学制三年,十二至三十岁可以入学。

第二、课程设置。府州县学,通四书,通鉴,《小学》等书,而辅之以各国语言文字,及算学天文地理,万国古史近事(世界历史),格致(物理化学)。省学,诵经史子及国朝掌故诸书,而辅之以天文、舆地、算学、格致、制造、农桑、兵、矿、时事、交涉等书。

第三、学校经费。李端棻深知欲兴办学校,花费必不在少,“可令每省各县各改其一书院,增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书院旧有公款,其有不足,始拨官款补之”。京师大学堂,乃是全国之望,不宜因陋就简,可动用库存,“每岁得十来万,规模可以大成。”

第四、师资方面。“事属创始,教者亦无取精深,今宜令中外大吏各举才任教习之事,或就地聘延,或考试选补,必有可以充其任者”。 丰富教师师资来源,多种方式保障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设翻译官学。“设官书局于京畿,领以大臣以重其事。翻译西书。曰:格致、制造、农、商、兵、矿诸学,非若考据、词章、帖括之可以闭户獭祭而得也。书必待翻译而后得读,一人之学能翻群籍乎?好学之士,岂无能自绩学以待驱策者?他日奇才异能由斯而出,不可胜数也。”

第六、学校配套设施。李端棻始终坚持学校发展应有其配套设施,为此他建议建立藏书楼,让爱好读书之人有书可读;二为创仪器院,购买仪器,培养其实验精神,杜绝空谈浮夸之风。三为开译书局,传播新学思想、开启民智。四为立报馆,强调时事新闻的及时重要性。李端棻系统阐述其教育发展思路,奠定了中国教育近现代化的基础。

三、李端棻教育思想的意义及启示

李端棻教育思想,伴随着戊戌变法而广为人知,“戊戌变法,德宗发奋图强,用端棻等言,召用新进。百日维新,中外震仰。”在李端棻积极努力下,光绪帝屡颁诏书,降旨发展新学,各省府厅州县将大小书院,改办成为中西并学的学校,同时促成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所主张的教育改革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切实可行,“之后清末新政陆续有关于教育改革的奏章呈报,清廷也出台了一些变科举,兴学校的措施。在应诏陈政的奏折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7月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的‘江楚会奏三折’,专论育才兴学。”随后,清朝政府颁布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在新政推动下,科举废置被提上议程,使振兴学校方面的政策得以落到实处。

李端棻对于近代学制的构想清晰体现在《请推广学校折》中,特别是呼吁京师大学堂建立、贡监生进入学校深造,对近代中国教育转型、高等学校格局可谓影响颇深。有人指出:“先生折中的议论,不惟切中时弊,对当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陋习,振聋发聩。且其所请具体办法,实事求是簡便易行,为变法革新及时培养了人才,推动了维新事业的发展,初步奠定了我国近代教育的规模和体制,故此举不但是维新变法的一大成就,也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李端棻教育思想是身体力行的,在戊戌变法后来到贵州,积极在贵阳创办新式学校,传播新式教育发展理念,培养新式社会人才,加快了贵州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贵州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著作】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

[3]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3.

[5]秋阳.李端棻传【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6]中国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中国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3.

[9]二十五史(第1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清史稿:李端棻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64卷。

【期刊】

[1]黄江玲.李端棻思想演化历程探寻【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1(2):52-57.

[2]张建新.李端棻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1):166-169.

[3]何幼兰.李端棻与近代中国教育【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8-10

[4]单凌寒.国博藏梁启超重要信札四通解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8).

作者简介:

李孟林(1991—),男,汉族,贵州六枝人,贵州大学2019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史。

猜你喜欢

源流思考教育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与《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