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

2021-11-07张丽凤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教学培养体育精神

张丽凤

摘  要:如何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三观和人格,这是体育教学关键。也是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通过探索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保证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格教育;教学培养

2017年习近平在考察冬奥会体育馆时曾说道:“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开始展现,另一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在逐步形成。而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中学体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出体育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积极健康的成长。我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一直以来都是以体育精神作为教学主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尊重他们的品质,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任一社会活动现象,若仅仅知识表现为技术层次,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若进入了精神层面,影响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就进入成熟的阶段。由此可见,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发展程度,对人的行为模式以及内心层次造成的一种影响。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所以体育层次相较于体育技巧而言,是教学中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开展体育精神的教学也旨在塑造中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充分的身心适应能力和个性的多元化发展,责任感、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平公正的问题。

二、体育精神在学生人格教育体现

很多人说踢足球浪费太多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但是实际上,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从体育精神中汲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格,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一)体育精神促进了人格健全

人格一般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部分,内在指的是内心体验、动机、生理反应,外在指的是人的言行举止。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内在和外在方面不断地提升,有很多学生在校园读书的过程中,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人环境认知不全面,在学习上没有竞争意识,也缺少机会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自我缺乏深刻的认知。体育活动可以给学生一个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的机会。比如本人带的学生黄君杰,邹泽训,两人学习不主动、班上成绩中等,在2011年初中代表学校参加市越野比赛得了奖(个人第六名)以后,,二人从此之后开始脱胎换骨,发奋图强,后来黄君杰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两人都还出国留学。显然这次体育活动,是这个学生人格成长的一个契机,体育竞技精神帮助学生找回了自我,并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二)体育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足球课教学的过程中会有单人练习也会有团队配合活动,集体性练习会占据很大一部分,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更加培养其中每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与传统学习文化课的方式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文化课的学习大多就是跟随老师学习或者是个人学习,但是在校园足球活动中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和他人一起合作,选择最佳的与队友或者教练的沟通方式。因此,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培养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一开始的不会颠球,到熟练颠球;从一开始的不会踢球,到会用正确的动作踢球;从比赛初期的落后,到逆转比赛获得胜利。在体育竞赛中,由于各种原因,每个队伍的实力水平都会有所区别。当一支实力较弱的队伍遇到一支强队时,就需要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高昂的斗志。从比赛的一开始就应该去努力拼对手,在场上敢于拼抢,把自己队伍的斗志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老师会帮助学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克服困难,从而不再害怕其他的挫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精神。比如本人带的一个学生陈进松,曾经100米跑进11”54,大学毕业后在龙湖区某中学任职,工作上十分积极、努力拼搏,现今已是我校的副校长。

(四)体育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

发展学生们的社会认知。罗曼·W·皮尔著曾说道:“态度决定一切。”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于自己人生以及社会有更加积极的认识。我校2008年初中毕业的学生蔡臻禹,在初中三年中就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成绩十分优秀,热衷参加学校运动会。后来被新加坡维多利亚初院录取,在新加坡全国的物理、化学、科学屡次获奖,2013年被剑桥三一学院录取,享受全额奖学金,现留任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进行量子计算机研究。

三、中学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約谈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调查、约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到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是学生自身生理反应的结果,体育老师通过深入的心理了解后,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然后进一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发展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精神以及情绪自动能力等,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加以落实。

(二)表率示范法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更为频繁,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言行不一,就容易导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格教育受阻。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仪表言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展示,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榜样。笔者认为首先老师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人格教育的引导。其次,在人格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每一个突发情况及时采取教学措施,根据学生的心理针对性开展教学,这样有益于培养心理的健康以及树立一个良好的人格品质。

(三)规范训练法

规范训练法指的是通过现有的教学标准以及制度,引导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遵循制度和规则是体育的根本性特点之一,而各项体育活动中都有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因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正义感和是非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竞赛类型的体育活动,可以利用相应的规则和制度教学教学内容,非竞赛性质的活动则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规则和制度。如100m跑、足球运动、篮球运动等,让学生从体育运动的规则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可以采取激励教学法,对于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表扬,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批评,让学生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四)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在体育教学中,需要融入时代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井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一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加强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开展体育教育改革,以形成更加全面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深化体育文化渗透,以体育精神滋养学生人格,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曲佳.试论体育精神对中学生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30(005):546-547.

[2]俞銘.加强体育精神,完善学生人格[J]. 考试周刊, 2016, 000(068):107-107.

[3]朱庆辉.浅谈体育精神对中学生人格的教育影响[J]. 体育时空, 2013, 000(011):160-160.

[4]栗建民.利用体育精神,加强中学生人格教育[J]. 考试周刊, 2012, 000(031):103-104.

[5]雷学明.倡导体育精神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培养[J].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2011(1):65-66.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教学培养体育精神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