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教材的衔接策略

2021-11-07徐瑛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衔接策略统编教材

徐瑛

摘要:在使用六年级统编教材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语文能力、教学内容、策略指导的明显断层。六年级统编教材的衔接、平稳过渡工作,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当务之急。要对内容进行衔接,老课新教有新意,课文拓展延伸,架起教材间的衔接桥梁;缺失的语文要素的必要训练,进行适当补充;策略单元的学习,适时补充;古诗文教学,根据具体学情,从诗、词、小古文三方面,有计划、分类别补充。淡化显在衔接,强化隐形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接纳新教材的话语体系,讲清语文要素,关注学生的学习,聚焦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衔接策略

从2019年9月开始,语文教材全部换成统编教材。统编教材较以往的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按照双线组元的编写体例,既有宽泛的人文主题来组织每一个单元的文本,同时,将语文要素分割在不同的年段教材单元之中,教学目标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统编教材却出现了语文能力、教学内容、策略指导的明显断层。广大教师都发出了教材难教、学生难学的声音。用好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甚至关系到这部分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做好六年级统编教材的衔接、平稳过渡工作,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当务之急。那该如何做好衔接工作?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容衔接有度

统编教材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而苏教版一直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典范性,所以,不难发现,教材的篇目在某些程度上有雷同,甚至重复。教学中,教师应将苏教版和统编教材自然衔接,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慢慢适应统编教材编排的框架体例。

(一)老课新教有新意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选篇,有4篇课文和苏教版一样,它们是《草原》《月光曲》《七律长征》和《语文园地》中的《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但是否可以老课老教,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统编教材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教材内容的,一条线索是按照“人文精神”组织单元,一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另一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所以,老师设计教案时,一定要以语文要素为抓手,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一课一得,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苏教版的《草原》,教学重点是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達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案时就要侧重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而统编版的《草原》,它所处的地位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背起行囊出发吧,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落实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基于这样的目标,在设计时则要侧重去感受作者写作中怎样把自己的联想融入景物中去。第一自然段人物感受的描写,第二自然段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等,都是需要学生去琢磨探讨的。所以,老课新教必须有新意,紧抓语文要素,让它在每一课都落地生根。

(二)课文拓展需延伸

为了减少学生对统编教材的陌生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引入苏教版教材中的某些篇目,或拓展延伸,或补充介绍,或对比阅读。比如教师在教学《丁香结》一课时,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从丁香结中引发的人生思考。教会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后,就应该让他们去实践,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再次阅读其他散文。而苏教版中的《夹竹桃》也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夹竹桃的特点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体悟作者暗含的情感。如此的实践,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将语文要素转化为活动知识。再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时,在了解哪些天体有生命存在时,不妨让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勾连起旧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两种版本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链接,这样,学生对统编教材也会产生更多的亲切感。

(三)语文要素有补充

统编版教材学习目标体系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语文要素的密切关联。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前后勾连、瞻前顾后。可是六年级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差异、学生的既有水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在教学时既没法勾连,也无法照应,特别孤单,所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补充、渗透,是完全有必要的。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在落实“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时,也需要对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因为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引导学生去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性,有的平实,如《太阳》;有的活泼,如《松鼠》。可是到了六年级学习说理性文章,应该回顾之前的学习目标,将苏教版中说明文语言特点所没有涉及的,必须在六年级进行补充。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比较《百科全书》中对地球的描写和课文中对地球的描写,感受到课文中的语言蕴含感情,富有特色。最后,学生将课文和《太阳》做比较,感受到说理性文章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二、策略衔接有法

统编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相比,有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开始关注“阅读策略”的教与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一个年级安排一个专门的“策略单元”(见表1)。

六年级的阅读策略存在着内容缺失、能力差异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本学期的阅读策略的要求,以及关联之前的策略,找到相互融通之处,打通梗阻的环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策略是“有目的地阅读”,需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竹节人》一课,让学生揣摩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提出学习任务的。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摸不着北。其实深究这个问题,就是涉及四年级的提问策略。提出任务单,其实就是升级版的提问策略,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完成任务单就更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随文”方式的补学,穿插怎么根据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三、古诗文衔接有计划

统编版教材共收录古诗文124篇,囊括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大量诗文,较苏教版有大幅提升,而缺失的这些内容,到初中也不再补学。面对严峻的局面,六年级的古诗文将不得不补,可以选择随文补充和集中补充的方法。

(一)随文补充古诗词

缺失的这些古诗词,是不是篇篇都补,显然没这个时间,而且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好。

1.根据诗人补充

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教学时,教师可以扩充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此诗也是诗人在杭州期间,写于西湖的诗。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充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这三首诗既是同一写景主题,又是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写,融合了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这样对诗人的解读也就更加全面。

2.根据主题补充

以主题为单位来串联古诗,让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引领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学素材,在相同的情感中,悟出不同的曲调,并能深化审美鉴赏,直指语文核心素养。如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在唐朝涌现了一批边塞诗人,如李贺、王昌龄、王翰。六年级下册《马诗》这首诗,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在教学时,可以补充四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出塞》。

3.根据体裁补充

统编版教材总共收录了5首词,唯一一首词——徐陵的《长相思》没有学到,那么在六年级上册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可以补充。两首词朝代不同,词人不同,风格迥异,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也能体会词的风格多样、情感充沛。

(二)集中补充古诗词

将苏教版必背古诗70首和统编版所收录的所有诗词比较,除去六年级,总共还有18首诗词没有学过。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每天的晨读、暮吟时间,有计划地将一~五年级所缺失的古诗词进行诵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每首诗,教师可邀请一位小老师进行讲解。

(三)适当补充文言文

统编版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共收录了14篇文言文。文言文课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具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竞争力。六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小古文,这些内容是苏教版所没有的,对于陌生的文本,學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学生没有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是从零开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古诗出发,让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逐字逐句译,调换语序。而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从第一课时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加以巩固。

剩下的文言文可以根据班情适当补充,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三、四年级的文言文理解起来也是较轻松的,以读通读懂为主,不强求背诵。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表达、短小精悍的语言特点,以及一些特殊字词的意思。

总之,要淡化显在衔接。教材呈现的差异,不等于学生水平的差异。语文学习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素养养成与积累。教师应强化隐形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接纳新教材的话语体系,讲清语文要素;教好当下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聚焦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衔接策略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高校财务与责任预算体系的衔接问题
试析做好“小升初”衔接教学
探讨初中、中职新生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中考命题变革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