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2021-11-04刘立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习作习惯小学生

刘立华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吉林吉林132013)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习作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写作中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良好的习作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涵养和培育,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积累语言、修改习作、与人交流等这些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作文能力。然而受应试影响,目前小学生的习作令人堪忧,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空话、假话、套话连篇,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究其原因是小学生缺少良好的习作习惯。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百花齐放,但这些研究都聚焦在写作教学观念、写作指导模式、写作训练方式方面,国外习作教学虽然十分注重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但还没有发现任何国内外专著在“小学生习作习惯培养”这一专题上作系统的阐述。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也凭借个人教学经验总结了许多好的做法,比如用观察记录表来培养观察习惯;用“每日盘点”帮助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用“摘录笔记”来养成主动积累词句的习惯等,这些有效的策略零碎地,不系统地,闲散地潜藏在教师群中,但没有被放大、整理、研究、科学化。本课题研究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立足于儿童观与素养观,从积累、观察、表达、书写、修改、交流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乐于课外阅读”“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自主修改作文”和“勤于搜集资料”等良好作文习惯,探索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培养实践,形成一些具体的理性的有效的实践方法。通过该课题研究,可以为培养小学生习作良好习惯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更好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教学方面:提高习作教学质量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要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作习惯。

学生方面:促进学生发展,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通过课题研究,弘扬学生个性化,彰显儿童自然天性,使学生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笔下有真事、有真情,作文的同时学做真人,不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教师方面:丰富教学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目标明细、基本途径、策略,得出培养良好习作习惯的操作性经验,提高教师习作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方面:形成年段目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成为学校“双修”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的一部分,为一线教师习作教学提供参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个性表达。

在本课题的研究、推广影响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师教学时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让学生劳于阅读,逸于作文,使习作教学事半功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继承并发扬我校的作文教学传统,形成学科特色。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良好习作习惯养成成为学校“双修”教育课程体系之一。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研究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良好习作习惯的教学模式。

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策略与途径。

探求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年段目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提高教师对小学生养成良好习作习惯的指导力。

(三)课题研究对象

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各两个班级。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分析与调查法相结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搜集国内外有关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成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策略。

实践改革,深入课堂研究学生,对习作教学中学生的良好习作习惯进行分析、比较、个案研究。

对学生进行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训练,激发意识和逐步形成好习惯,并进行实证调查。

四、研究过程与实施

(一)思考先行,科学设计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着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实践思路,确立课题,组建课题组,在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研究的思路:立足于行动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教学模式,制定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目标明细表,形成序列,供教师对照达成。形成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评价体系,对培养小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良好习作习惯具体做法进行检测,对成效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效做法,从积累、观察、表达、书写、修改、交流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上升为可供迁移应用的具体策略。创新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具体做法,积累教学案例,形成经验化、可迁移的做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更好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行动跟进,科学实施研究过程与策略

认真调研——了解学生和教师需要,明确研究的切入点及具体教学策略。一是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与需求。二是了解同伴的建议,尤其是初中老师的建议,优化研究的切入点并改进具体的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时间和内容,明确研究的具体策略和步骤。一方面,从优化整本书入手,用心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整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习作内容,力求准确、有效地整合习作内容,结合习作内容定位好习惯的培养教学,让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好习惯培养形成系统。另一方面,从优化一节课入手,明确了指导程序和教学的流程。设计了习作教学的八步法,上好作文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分级实施——优化两个学段习作好习惯培养教学策略,达成分级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两个学段的习作习惯,有明显侧重点,也彼此联系,循环上升。

表1 第二学段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目标

表2 第三学段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目标

(三)注重积累,科学总结研究经验与反思

1.确立研究内容体系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二、三学段提出的要求,课题组结合统编版教材、习作教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确定了习作好习惯课程内容体系。

表3 习作好习惯课程内容体系

习作好习惯自主修改自觉练笔自主创新目标规范修改,一文多改。会改勤改经常摘记、勤于动笔。爱写会写独创个性敢想 能写策略教会修改方法,乐于反复修改,合作修改。在情境中多种形式练笔,写白描作文、日记、书信、征文等。同中求异,变中求新,个性表达。研究切入点培养评改意识、细节意识、文字调校意识、合作意识。解决多元评价问题培养表达意识、细节意识、积累意识、发表意识。解决素材、写法问题培养个性意识、创新意识。解决创新问题

2.探究研究策略

(1)关注现实,培养观察习惯

聚焦实物。教师引导学生动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心觉”(内心感受、想象、联想)六种感觉观察。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

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培养观察兴趣,激发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

(2)丰富素材,培养积累习惯

以阅读教学为依托,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积累有新鲜感、有趣味的可引起思考的语句,可通过在朗读、品析、运用中积累。

以读书笔记为载体,在课外阅读中有目标地积累语言。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积累内容与形式,使学生乐于积累,勤于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视野投向自己生活,把活动和见闻中感兴趣的内容随时用文字、照片等记录下来。

把获得的语言经验活用到表达中。将积累的文学性表达贴切地活用到生活当中,让语言表达越来越有神采与力量。

(3)规范方法,培养修改习惯

通过习作讲评课,习作专题训练课等多种形式讲习作修改的常用符号、病句的诊断修改方法,习作修改的步骤,帮助学生学习规范修改的方法。采用精评细改、精评自改、共评共改、互评互改、自批自改五步评改法,查缺补漏,将缺点、缺陷、缺漏变得完整、完善、完美,让文字变得饱满、鲜活,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修改、勤于修改的好习惯。

(4)提升质量,培养交流习惯

精心设计习作评价单内容。根据每次习作训练点,在习作评价单中提示习作修改内容、修改步骤,引导学生自评、他评、互评。

科学策划习作交流会流程。流程为:抛砖引玉个人读——百家争鸣众人评——百花齐放大家读——春色满园互评价——领新标异齐分享。

丰富作品展示台形式。作品静态展示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吸引其他班教师、同学评价;动态展示在教室内进行,形式多样:宣读优秀作文、表演作文情景剧、讲述写作故事等。

3.构建教学模式

按习作教学“前写作—写作中—后写作”的指导顺序,细化习作教学的八个环节:研究“起点”、做足“准备”、创设“情境”、研读“示例”、导引“对话”、即时“写作”、多元评价、鼓励“展示”。

写作前:

(1)研究“起点”

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知识技能的教学、言语表达的方式等方面来研究,充分了解各阶段学生写作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确定基于什么而“教”。

(2)做足“准备”

着眼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准备。思考教:怎么教才能调动学的积极性,怎样教学生能明白,借助什么媒体帮助学生学明白等;思考学:从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对写作内容是否熟悉,要想完成习作需要哪些知识和语言的支持,需要具备哪些良好的习作习惯。

写作中:

(3)创设“情境”

引入时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语用”情境中激发表达的内驱力,在愉悦、灵活、丰富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4)研读“示例”

呈现能够对儿童习作具有原型启发、习作建模的功用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这些文本、图画、视频等,发挥这些示例从内容上、言语形式上、心理欲求上的“相似性”作用,从而唤醒学生习作的能力。

(5)导引“对话”

在创设习作情境时引导学生与习作对象“对话”,培养审题习惯,在观察中发现习作对象的特点,捕捉典型素材;在研读示例时引导学生与示例“对话”,生发写作知识,领悟写作知识,活化写作知识;在习作讲评时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评价习作目标的达成,发现成功之处,逐步完善不足之处。

(6)即时“写作”。预留出充分的时间,鼓励儿童流畅表达,一气呵成。

后写作:

(7)多元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生生互评或教师点评。

纵向比较——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关注学生习作良好习惯的纵向发展,强调自身在习作过程中的进步情况。

体现自主——评价的主要准绳。良好的习作习惯养成倡导自主性,体现在学生积极养成。

注重过程——评价的主要标尺。良好的习作习惯是在每一次习作过程中日积月累养成的,在评价中要从小处着眼,呵护学生每个习作好习惯。

激励进步——评价的最终目的。既强调激励性,也有针对性和建议性;用丰硕成果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获得前进力量。

(8)鼓励“展示”

利用网络进行展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把学生口头的表达用录音、录像记录下来,在班级QQ群中展示,见证学生的进步,记录学生的成长。

编写班级的作文集、日记集,帮助学生积累成果。

编辑个人文集,自己设计文集的封面,挑选个人的优秀习作编成个人专集,在班中传阅,使学生从小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召开成果展示会,汇报收获,亲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喜悦。

4.反思研究中的问题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应当从低年级抓起。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与个性体验,创设适合他们的训练方式,多方位培养,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要有儿童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良好习惯才能逐步养成,习作教学才会拨云见日,其乐无穷。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总结出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目标明细、基本途径、策略,使习作教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习作都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促进了学生发展,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激发了学生个性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敏锐捕捉身边写作素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个性表达,学生笔下有真事、有真情,作文的同时学做真人,不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猜你喜欢

习作习惯小学生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