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解诗,让诗意栖息于课堂

2021-11-03邓玥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现代诗

邓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观察当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现代诗作品依旧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教学受重视程度却不高。以《三黑和土地》公开课为案例,从分析教学内容、拓展创作背景、提升修辞敏感、仿写关键片段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以诗歌情感为切入点,开展小学高年级现代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诗;诗情诗意;创作背景;诗文仿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的教学往往不被重视。究其原因如下:其一,小学语文考试中,出现现代诗的概率微乎其微;其二,小学阶段的现代诗,内容浅显,容易理解;其三,教师们教惯了记叙文,常以同样的方式来教学现代诗,这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学生想要读懂诗歌,悟出诗意之美,关键就在于对诗歌情感的正确把握。下面,笔者就以《三黑和土地》公开课的亲身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诗歌情感为切入点,开展小学高年级现代诗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三黑和土地》是收录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作者苏金伞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无边的幸福感,表达了对农民、对土地的挚爱情感。

编者在开篇给出了阅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基于提示,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重获土地的喜悦;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拓展创作背景,感受诗歌情感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的情感又是最具含蓄性的艺术表达。《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读诗其实也是在读人,知人论世,方可准确全面地理解。

(一)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三黑和土地》这首诗,表达的就是以三黑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在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是全诗的首句,阐述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但这里的“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在实际教学中,要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读懂个中深意,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对策

笔者拓展创作背景。

师:为什么土地对农民如此重要?

(生一脸茫然)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吧。

师:(出示课件)1927年,中国开始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制,没收地主的土地,没收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农民。请大家注意红色标注的“1927”。

师:在土地改革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课件)地主阶级掌握土地,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使用土地的农民。它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广大农民深受其害!

师:本诗的作者(出示课件)苏金伞(1906—1997),河南人,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师:苏金伞出生于1906年,而刚才的课件中提到中国的土地改革开始于哪一年?

生:1927年。

小结:所以说苏金伞既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生:受害者。

师:又是土地改革的——

生:受益者。

《沧浪诗话》有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抒情是诗歌的生命。教学中,笔者与孩子们一起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研究作者苏金伞的生活经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三黑”这一人物形象,感同身受地融入诗歌的情景中,才能全面客观地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三、提升修辞敏感,推敲诗歌情感

课标指出:指导与点拨(语法修辞知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领悟修辞之精妙。笔者认为,诗歌的形式是最前沿的修辞实验室;学者在修辞领域中的不断探索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表达能准确击中事物的实质和内心的穴位,以期达到认识人性并修养、提升人的文明行为。

(一)分析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层层修辞的叠加,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重获土地的兴奋、激动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聚焦本诗在表达上的智慧,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鉴赏,感受修辞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对修辞的敏感度。

(二)对策

(1)师:农民有了土地后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师: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

生:比喻。

(2)师:课文2-3小节,哪个词反复出现?

生:“恨不得”。

(3)师:把土送舌头上尝,诗人动用了什么感觉?

生:味觉。

师:那“躺土里试一试呢”?

生:触觉。

师:这就叫——五感。

(4)师:三黑是如何对待土地的?请默读4-9小节,自学要求:发现作者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情感的效果。

生1:把“耙过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张软床”——比喻,写出了土地的平整松软,体现了三黑干活一丝不苟。

生2:把“播撒种子”说成“让种子睡觉”——拟人,写出了农民对种子的喜爱。

(5)师:三黑小时候抓蝈蝈会挨骂是因为——

生:土地革命前农民生活困苦、受压迫。

师:而现在三黑却招呼路过的孩子去抓蝈蝈,这说明了什么?

生:农民生活变得自由、幸福。

师:这就是把土地革命前和土地革命后的农民生活进行了什么?

生:对比。

小结:现代诗也叫“白话诗”。这首诗多次运用了修辞手法,再加上口语化的语言,十分接地气。可见现代诗与古典诗歌相比,更加强调自由开放,而且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凡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为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从修辞角度进行文本鉴赏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认知,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积极影响。

四、仿写关键词句,触摸诗歌情感

如果仅仅把诗歌教学定义在语义教学的层面上,没有对语言的审美的欣赏,诗歌的美只是平面化的。“这些语言所不达而意识所可达的意象思致和情调永远是无法可以全盘直接地说出来……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意象和情趣。”(朱光潜,《诗论》)

(一)分析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更好地还原诗人的创作意图,在脑海中形成相應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感,能为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言语表达并模仿运用夯实基础。

(二)对策

对策1:紧扣关键词

师:“恨不得”,恨而不得?说明对一件事非常——

生:迫切。

师:那诗人恨不得想干什么?

生:吃土、变种子、躺在土里。

师:如果把“恨不得”这个词换成“非常迫切地想”,你们同意吗?对比朗读。

生:我觉得“恨不得”这个词更能表现出“三黑”对土地的渴望。

小结:在现代诗中,并不是字数越多越能表情达意,有时候,凝练的语言更有味道。

对策2:仿写现代诗

师:回归理性,诗人苏金伞为什么能把亲近土地的感情写得这么有味道?刚才我们紧扣关键词,从诗歌内容的角度去分析。能不能从写作方法上也分析一下?

师:相较于直抒胸臆,作者借助了五感来表情达意,哪种更高级?

生:借助五感更高级。

师:既然是五感,还缺哪三感呢?

生:嗅觉、听觉、视觉。

师:让我们模仿原诗,也来写写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吧。

(学生模仿创作,然后交流)

诗歌常在短小精悍的文字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往往是含蓄地点到为止。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促进理解的深化。对策1,笔者先让学生紧扣关键词,感受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凝练与精彩。学生与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生活体悟上的交流,进而产生超越时空的联想,再进行对策2的仿写。这样的创作才会更有张力,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触摸诗歌的灵魂。

总之,现代诗的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文的价值,将诗歌情感贯穿始终,引领学生探索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紧扣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并尝试诗意的表达。语文课堂要用诗情沁润学生的心灵,让生命在这里诗意地栖息。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戴炳,刘海燕.读赏写:奏响儿童诗教学的三部曲[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04).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现代诗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图雅的诗
邢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