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固化思维,解开教学密码

2021-10-31左高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证实错位

左高超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由于一线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运用证实或证伪的方法,提出了三种培养策略:在认知相悖处质疑,在联系中证实;在表达矛盾处质疑,在推理中发展;在情感错位处质疑,在比较中提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证实;证伪;相悖;矛盾;错位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关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通过语言运用,促进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质疑并求证的过程。然而,在一线教学中,师生普遍缺乏质疑意识和求证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效不大。基于此,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运用证实或证伪的方法,例谈三种培养策略,以期对各位语文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在认知相悖处质疑,在联系中证实

笔者将认知分为两类,一种是感性认知,一种是理性认知。高中生是理性认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具有理性思想的现代化公民也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囿于时代因素,古代诗文作品难免存在一些感性与理性相悖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敏锐意识到相悖处的教学价值,并将其纳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范畴,料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报任安书》教学为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为千古名段,历来被作为“逆境出人才”的有效论证。然而,倘若我们以理性认知为标准来衡量作者观点的话,其论证是站不住脚的,这正是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相悖之处。

基于此,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逆境出人才”的看法。

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得出来以下结论。

生1:我觉得逆境可以促使人走向成功。每年高考结束后,报纸上都有许多“寒门贵子”的真实事迹。

生2: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逆境不一定出人才。现代高考中,农村孩子进入名校的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孩子就是证明。这说明与逆境相比,顺境更容易出人才。

生3:从课本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有些偏颇。据史料记载,《吕览》是吕不韦当丞相时召集门客编撰而成的,并不是迁蜀后完成的,作者的论证不严谨;同理,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受刑前就开始的,也和逆境无关。

生4:我觉得人生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个人品质尤其重要。有的人愈挫愈勇直至成功;有的人一打就倒,逆境可以让他跌入万丈深渊。

生5:除了意志力,努力的方向、做事的方法、外力的帮助等等都很重要。所以,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

质疑作者的观点不是为了苛责古人,学生的观点也不见得完全正确,但是质疑的过程本身也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同学们在证实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联系文本、结合实际,不仅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提升了辩证思维的品质。

二、在表达矛盾处质疑,在推理中发展

进入教材的文本历经多层审核校对,几乎不可能有纰漏。所以,事实上的情节矛盾处几乎不存在。文本中的矛盾,往往都是作者有意而为,目的就是以这种反常的方式暗示读者“此中有真意”。引导学生在文本表达矛盾处进行质疑,并以证伪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极有意义的。

在统编版教材《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有学生对“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产生质疑,认为应该删掉。理由是这句的表达与所在段落静谧唯美的氛围严重不符,其他版本教材也有意将其删除。面对学生的疑惑,笔者首先给予表扬,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然而笔者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抛给全体同学,以期引起全体同学的思考推理。

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得出来以下结论。

生1:我认为此句并无“违和感”,从下一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可以推理出来,作者用了一个“却”字,这就表明“灌木落下的黑影”给作者的感受是与“杨柳的倩影”相反的,是阴森可怕的。如果将这句去掉,这个“却”字则没法解释。

生2:我也认为此句不可删除,整篇文章表达的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感。作者因“心里颇不平静”,所以来到这静谧的荷塘,寻找内心的自由和暂时的超脱,然而超脱是不可能的,正如后文所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所以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突兀,似美玉有瑕,其实这正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生3: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本文写于1927年9月,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作为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内心是苦闷的;同时,家庭琐事(主要指父子矛盾)也给作者带了许多烦恼。可以说,这些苦闷和烦恼就像那可怕的“阴森的鬼”潜藏于清净的生活背后,不时地冒出来。所以,我认为此句没必要删除。

教材中可供证实的地方较少,证伪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最常用的方法。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批判性思维强调的都是求证中证据、逻辑的重要性,只要证据可靠、逻辑合理,质疑的过程就是有意义的。

三、在情感错位处质疑,在比较中提升

错位,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解读文本的一个美学概念。孙先生认为,人与人的情感有了错位,人物就有了个性。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宝黛初见时,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认为有玉是福气的代表,宝玉却认为有玉是一种不平等的象征。由于二人情感认知的错位而导致宝玉摔玉,此情节的审美价值就被无限释放出来,成为经典而深入人心。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有教学价值的“情感错位”点进行培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促使学生审美品味的提升。

执教《哦,香雪》时,有的同学认为香雪很傻,用40个鸡蛋换一个铅笔盒是愚蠢的表现;相比之下,凤娇等姑娘则比较聪明,她们关注的是更有价值的手表、电扇等物品。很明显,学生的质疑是肤浅的,学生的情感认知与香雪的情感认知是错位的,然而这种错位却有极大的教学价值。笔者提示学生用“替换比较法”再次审读文本,把香雪想象成一个和凤娇一样的“聪明人”并带入文中。

经过一番比较阅读发现,变成“聪明人”的香雪失去了光芒,她不再是那个不怕困难、追求知识和自尊的香雪,也不再是那个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香雪,整篇小说将失去其崇高的审美价值。

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到林冲发配沧州后遇见李小二,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這里。”同学们读到此处,心中十分不满,认为林冲与鲁智深相比,根本不配做英雄,太窝囊!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提出让同学们大胆想象,把林冲和鲁智深性格互换,然后再比较阅读。

经过一番比较和讨论,同学们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他们认为,1.林冲是《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典型,如果林冲和鲁智深的性格呼唤,林冲的故事就会变得特别简单:面对高衙内的调戏,林冲三拳将其打死,然后径直出家或者直奔梁山。2.此处,林冲的委曲求全是为后面“山神庙逞凶”蓄势,此处的林冲越懦弱,后面的复仇就越痛快。3.作者将林冲写得越委屈求全,就越能把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官逼民反”的主旨表达充分,就越能揭示出高衙内们的无耻和险恶。

情感错位的情况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文本人物的情感错位和学生与文本的情感错位。以上两个例子就是学生与文本的错位,学生由于认知不足,经常在阅读文本时会出现类似的情感错位。当这种情感错位出现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把握,将其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修养。

总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有多种,不止笔者所列举上述三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尝试,突破思维常规,促进学生的互动与思考,从而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激活固化思维,解开教学密码。

[作者通联:山东滨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证实错位
有趣的错位摄影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去哪儿、携程互咬一路厮打至商务部沈丹阳证实收到举报材料
薄轨枕的效力得到证实
暴涨理论或证实多重宇宙存在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