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脱贫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容

2021-10-31海淑霞

中国市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脱贫马克思主义

海淑霞

[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实现我国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是一重要指标。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从全局出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从扶贫到脱贫的一套思想体系。

[关键词] 脱贫;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DOI] 10.13939/j.cnki.zgsc.2021.23.052

1 习近平脱贫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1.1 理论来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本背景,立足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和无产阶级面对压迫和剥削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继而导致贫困的一种社会现实,提出了“反贫困理论”。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明确对蒲鲁东先生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关于贫困的相关说法进行批判,早期的马克思已经看到导致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与亚当·斯密、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所认为的“贫困只不过是每一次分娩时的阵痛,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工业都要经历这种情况”  [1] 不同,他们代表的是一味追求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家。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雇佣劳动的出现、异化劳动对工人的压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阶级的不同和压迫都是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原因,而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消除贫困的唯一途径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来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和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过程中,实现对贫困的消除和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法治,继而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在后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坚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论思想揭示贫困问题,他的反贫困理论具有突出的阶级性、实践性和历史性。马克思直接反对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法国人本主义文学家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攻击,但并非就代表马克思同意并赞赏经济学家们的理论,相反,马克思只是借一种理论批驳另一个错误的思想,并且将资产阶级的现实作为自己建立公平的基础。马克思提出,在以交换为基本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想要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只能从改变生产方式出发,只能用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来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理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待我国的贫困问题上均有相关政策及其措施。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我国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体两翼”,从而将工业、农业和手工业与我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结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积极性。面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邓小平毅然决然地选择改革开放,从此中国不再是与世界相脱离的国家,社会各行业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能力,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技术,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及其形象。自中国进入21世纪起,中国各个领导人都以增加人民福祉为初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人民的收入,为消除贫富差距而不断努力。

1.2 现实基础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身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参加插队,作为一个十几岁的下乡青年,在农村的艰苦条件下不仅亲身体验贫困农民生活的不易,坚持学习,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面对陕西农村的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紧紧依靠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入我国贫困地区进行调研,与当地贫困人口深切交谈,询问扶贫成果,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脱贫指标,严于律己。这些经验对后期“脱贫攻坚”思想的提出以及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力争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第二,中国当前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客观因素,我国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明显地体现出了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东南地区凭借其自身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发展各项国际产业,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反观西部地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艰苦,地形、气候等因素使得很多城市不能很好地走出去,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使得不能直接照搬外国的经济政策,在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区、市县的基础上,让脱贫政策切实落到贫困人民群众的身上显得尤为重要。

2 习近平脱贫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扶贫先扶志

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将‘等、靠、要等观念彻底清除  [2] 。”人穷志不穷,从自身意志出发去追赶那些非贫困地区,不能因为自身的自卑感就提不起精气神,由此导致思想贫困的出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扶贫之前要解放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更新人们的老旧观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振奋大家的精神。

首先,贫困地区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利用国家有力的政策保障鼓励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地建言献策,形成明确的脱贫手段,推广“一村一品”,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经济,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并发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与贫困地区的干部一起埋头苦干,促进经济发展;另外,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弱鸟先飞。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不能出现“意识中的脱贫”,即形式主义的脱贫。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能就此产生骄傲,还是应该看到更远的发展目标,戒骄戒躁,继续扎扎实实地走好扶贫路上的每一步。教育是百年大计,在扶贫的过程中,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脱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