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形象的心理分析

2021-10-29周彩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黄帝

摘 要:黄帝为五帝之首,更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形象本身蕴含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心理内涵,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本文运用荣格学派的“文化无意识”理论对他的两个梦展开心理分析,试图解读其在统一华夏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的历史功绩,帮助读者对该形象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黄帝,王母授符梦,华胥梦,文化无意识,心理分析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为五帝之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谈到,黄帝在征服四方,成为部落氏族联盟的首长之后,曾经“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因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功业,奠定了中华民族各个领域的基础,而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心理分析学派学者在建构其理论的过程中,曾经从‘文化实在论的观点,严肃思考过东方文化的内容,而以整合东西方文化作为终身志业者,唯荣格一人而已。”黄帝形象本身蕴含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心理内涵,本文以荣格的文化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理论依据,尝试通过黄帝的两个梦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文化无意识

荣格派学者认为,人类的心灵结构拥有三层无意识:表层是个人无意识,中间是文化无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无意识。文化無意识作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中介层, 较难为我们的意识所捕获,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功能,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的刺激才能够被激活和唤醒。汉德森(Henderson)认为,“大多数被称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根本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文化模式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环境传递,在我们的意识自我能够肯定其正确性之前,就已经传递”。无意识的文化层面来自“由荣格所说的历史遗留物表征”,但“ 这些遗留物如果没有某些有意义的原创性的来自环境的刺激,是永远不能激活的”。汉德森将文化无意识界定为:“一个历史的记忆区域,位于集体无意识和文化的表现模式之间。它可能包括这两种模态,意识和无意识,但它有着由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引发的某种认同,有助于神话和仪式的形成,同时又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过程。”

文化无意识主要由文化情结、文化原型构成。其中,文化无意识中的原型内容则包括文化人格面具、文化阴影、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文化自性等。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自性,它是原型的渴望,想要整理并调和因对立而导致的紧张。在每一个人的心灵的中心,都有一个意象,完美的平衡、完美的整体感,朝向这种完美,心灵的生命自然成长。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意识自我只是其中的基本部分,其他的由无意识构成。自性所起的作用是把心灵中的各个系统容纳在一起,并使它保持平衡,其目标是“和谐”。这一“和谐”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心灵系统通过变得更为平衡、相互关联和整合,而达到和谐。在我们文化心灵的中心,也有这样达到完美的平衡和完美的整体感的意象,如“阴阳”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二者相互生发、互相转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经常采用的自性象征。

二、两个梦:王母授符与梦游华胥

关于黄帝的事迹民间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他的两个梦:王母授符与梦游华胥国。

在炎帝神农氏管理的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频仍。黄帝趁机起兵,打败了很多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也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占据中原;炎帝处西方,大体在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处于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逃到北方,向黄帝求救。据说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没有取胜。传说中,黄帝是在梦见西王母授符之后才最终大败蚩尤。《黄帝出军决》记载:

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日:“太一在前,天一备后,河出符信,战即克矣。”黄帝寤,思其符,不能悉忆,以告风后、力牧。风后、力牧日:“此兵应也,战必自胜。”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所梦得符也,广三寸,表一尺。于是黄帝备之以征,即日擒蚩尤。

古人在重大的国事尤其战事之前非常注重祭祀和仪式,大战之前“乃睡”,就是祈祷神示的一种仪式。心诚则灵,果然梦中西王母派人授符。“兵应”,是说神灵感应到即将发生的战争并示之以梦。风后和力牧根据黄帝所做之梦的内容得出“战必自胜”的结论。梦中之符是一种虚像,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起很好地鼓舞士气的效果,所以黄帝就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结果西王母所授之“符信”以“玄龟衔符”的神奇方式成为现实。于是黄帝按照梦中西王母的意旨备战部署,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战斗十分激烈。在大将风后和力牧的协助下,黄帝最终擒杀了蚩尤,获得完胜,统一了中原各部落。

数十年之后,黄帝又做了一个被传颂千古的华胥梦。华胥国,是传说中的理想国度,华胥氏是它的女首领,“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华胥国最早出现在黄帝的一个梦中,“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而后天下大治”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列子》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列子·黄帝》)

文中故事的背景大致是这样的,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即位,前面十五年尽情享受,后面十五年开始担忧天下会不安定,所以就勤于政事,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要建立比较好的政治制度,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在他即位三十多年的时候,因思虑天下大治之事,三个月无心过问国事。忽然有一次黄帝大白天梦游到华胥氏之国,见其国上无国君臣子之别,下无贵贱贤愚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向背之隔,也无爱憎利害之心,是一个没有人间利害得失的奇妙极乐世界。黄帝从这个梦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一觉醒来心情愉快,招来手下的大臣,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专心养神养身,希望能学到保养身体、应付外物之道,最后却没有得到,今天竟然梦到了这样的事情!如今我才知道,这道不是说想求就能求到的。我终于知道什么是道了!我得道了,但却无法告诉你们。”之后黄帝便用这个方法治理国家。二十八年之后,天下大治,几乎和华胥国完全一样了。在他死后,这种局面仍然延续了二百年。

三、黄帝形象的心理分析

黄帝崇高的历史地位源于其对华夏文明突出的历史贡献,“黄帝在他的时代所做的一切无可辩驳地形成了脉络清晰的早期文化要素,并成为以后扩展部族成为民族、形成民族文化的原始核心基因”。黄帝的主要作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统一华夏,二是治国有方,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文治武功”,成为后世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们争相效仿的榜样。王母授符梦和华胥梦就反映了黄帝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第一个梦,突出了黄帝在战争方面的天赋和功绩。西王母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首领,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后来发展演化,成为天上的王母娘娘,是道家文化中最重要的女神,神力无边。黄帝与蚩尤久战未胜,损失惨重,难免士气低落,信心不足。不知道是他的臣子还是他本人,灵机一动,想到了假借西王母相助的梦兆,以此来振奋人心,出奇制勝。第二个梦,则显示了黄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聪颖和才华。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庄的继承人,他在文中让黄帝领悟的安身治国之“道”,其实就是道家之道——自然无为。故事体现的是道家的治国思想,即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无不为”的治国理念,具体为在治国的原则上,要求统治者顺应自然、不妄为,把“无为”与“无不为”结合起来;在治国的方式上,要求统治者丢弃私欲、顺应民意,达到无为之治;在治国的具体操作中,要求统治者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由于列子的这段描述和黄帝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后世便将黄老并称,共同看作道家的创始人物。

第二个梦可能是列子为了论证自己的治国理念杜撰出来的,但无论如何,黄帝被塑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德高望重、才华卓越的明君形象。而对明君贤臣的崇拜和向往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但是很多君王和大臣们自身的追求或标榜,也是一般士子、平民渴望的盛世象征,更是在很多史书中被史官们浓墨重彩渲染和书写的对象。比如最早的史书《尚书》,主要记录了虞夏商周一些帝王的言行,倡导敬德、重民的天命观。《尚书》中的圣王贤臣数量众多, 形象丰满,如尧、舜、禹、汤、武丁、文王、武王以及微子、箕子、周公、召公等。他们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质——道德高尚、深谋远虑、智慧超群却不以勇力闻名的“圣贤”型人物。从本质上讲,《尚书》中的圣君形象与贤臣形象都是“王道”理想的产物,他们是仁义、道德的化身,是实行“王道”的领导者。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他的目的在于阐明仁君治国之道、总结贤臣事君之道。“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一些史官如司马迁、司马光等也都通过编纂史书提出了自己治国思想和仁君贤臣理想。众多文人更是通过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表达赞美和向往之情。

黄帝梦入的华胥仙国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华胥氏建立和统领,华胥氏治理有方,百姓们活得自然、随性,甚为自得。华胥氏是传说中华夏历史上非常有智慧的一位女性首领,一位很有“大母神”意义的形象。“华夏”之“华”即源自她创立的华胥国。黄帝效仿华胥氏的治国之法,使得天下大治,因此,他也成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任明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敬仰和推崇,流芳百世。后人也常常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事、华胥、梦华”等指代梦境、仙境,或指无所管束、安乐和平的理想之境。

我们可以从文化无意识的层面对这类现象进行解释。如同庄子的蝴蝶梦是中国人个体通过“变形”走向自性化的象征,华胥梦成了中国人集体“变形”——政治上的自性化和进入理想国的象征。这种从上到下集体性的追求和向往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无意识。汉德森指出,在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和训练、完全没有文化的人身上,我们不能发现任何来自文化无意识这一层面的有意义的创造物。文化无意识通过来自环境(如家庭、教育和时代精神)的特定的有力影响而反映出来,并得以唤醒和激活。在中国,从《山海经》《淮南子》等中记载的西王母、女娲、黄帝、伏羲等神话和历史人物,到《尚书》中所记载夏商周的帝王臣子,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稳定政局、治理国家的探讨,到两汉直至后来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在国家统治中各自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文化思想和政治传统,已经通过制度、书籍、教育和人们的口耳相传,渗入到王族、贵族、士族和一般平民的骨子里,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无意识。即使是一些残忍失德的暴君和昏聩无能的庸君也都要标榜自己的英明与贤能,自比尧舜。

黄帝通过战争征服了其他的部落和族群,奠定了中华民族在形式上大一统的基础。接下来如何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域、风俗习惯千差万别的臣民们能够从心理上臣服于他,并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这些都是他在平定天下之后的数十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华胥梦正是这种长期探索的产物,即使这个梦是杜撰的,但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却是他当时苦苦求索治国之道后顿悟的体现。黄帝不仅是统一中国的大英雄,更是尝试怎样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治国方略的智者,他身上同时具有英雄原型和智者原型特质。而梦中他求助的对象西王母、华胥氏等,都是具有大母神象征意义的意象,这其中又蕴含着母亲原型、女性智慧等深刻的内涵。古代帝王都渴望文治武功,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汉初文帝和景帝休养生息、蓄养国力,这些背后的心理动力是多种原型的共同作用,它们一起促成了帝王的自性化,或者一个民族政治方面自性化的完成。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形象的文化和心理内涵极为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做一个粗浅的初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等待时机成熟再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光国.内圣与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与开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8:146.

[2] 张敏.论文化无意识及其临床心理治疗的意义[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823-825.

[3] 周彩虹.“金玉良缘”的心理分析[J].名作欣赏,2020(30):53-56.

[4] 吴倩.黄帝文化是华夏民族雏形时期的核心基因[J].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21(4):7-9+34.

[5] 王灿.《尚书》中的圣王贤臣[J].寻根,2012(06):10-15.

[6] 默里·斯坦因(Murray Stein).变形——自性的显现[M].喻阳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沙盘游戏中本土沙具的研发与应用研究”(2018GXJK202)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周彩虹,心理学博士、博士后,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心理学、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黄帝养生园 一个直销企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