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离婚》中的女性书写

2021-10-29张春月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离婚老舍

张春月

内容摘要:《离婚》是老舍的一部代表性长篇小说,围绕着婚姻问题,描写了不同身份、性格的小市民的悲欢离合。小说借助男性视角,为我们折射出不同女性的婚姻形象。本文试图从《离婚》中主要女性大相径庭的性格特点中归纳出她们在婚姻家庭中所扮演角色的形象共同点,探求心理意识的共同点及其产生的缘由。

关键词:老舍 《离婚》 女性书写

老舍是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之一,《离婚》是他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老舍围绕婚姻问题,描摹了北京小市民的生活形态,生动展现了众多丰富的女性形象。

《离婚》中的主要女性可分为先进知识女性和传统女性两类。她们无一例外地遇到了婚姻问题。我们可以从丰富的外化形象特征中窥见时代束缚下女性心理意识的共同特点。

一.被扭曲的妻性

鲁迅在《而已集》中写道:“女性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与女儿性的混合。”①从鲁迅的话来看,中国女性的妻性是缺失的,而被逼成的妻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妻性,只是母性(无条件地爱)和女儿性(无条件地服从)的混合。妻性和夫性应当是相对应的,这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而老舍《离婚》中的女性,很明显是缺乏妻性,她们所展现的妻性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实质上是奴性。

张大嫂是众多婚姻关系中一个“成功”的妻子,“大嫂除了不是男人,一切全和大哥差不多……大哥是媒人,她便是副媒人,语气,连长相都有点像张大哥。张大嫂的称呼永远和大哥一致。”②看起来仿佛是夫唱妇随,志同道合的一对,但实际上,张大嫂不过是家中一个忙前忙后的保姆,“我一个人,好像是大家的总打杂的,而且是应当应分!我还不如一个老妈子!当老妈子的有辗转腾挪,得歇会儿就歇会儿,我这一家子的事全是我的!”张家是明显的传统文化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张大嫂包揽了全部家务活,张大哥请客她要忙活,孩子出事了也是她在帮忙撑起这个家,张大哥在外面遇到不忿的事也要回来拿她撒气,就连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也对她缺少尊重。她虽然占着妻子的名分,却在夫妻关系中成为了丈夫的保姆和出气筒。对于丈夫的生活,她无权过问和干涉,她只能成为丈夫的附庸品,更不必说拥有平等的妻性。

另一个重要女性是李太太,她在丈夫眼中“只是孩子的妈”“只是父母的儿媳妇”,老李甚至对于自己“丈夫”的身份充满的怀疑和恍惚。她只作为家庭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存在,缺乏知识和见识的她更不可能和老李成为灵魂伴侣,在这样的婚姻环境下,她自然而然不会存在妻性。但李太太任劳任怨,她在内心意识中将丈夫奉若皇帝,奉若神明,“她的眼神显出来,她是以老李为家长——甚至于上帝……现在只有他是一切。”她脑海中形成的奴性意识使她在面对丈夫事唯唯诺诺,俯首称臣。老李对李太太的木讷和无知感到厌烦,更因为她从乡下来不懂规矩而嫌弃她,因此对待她的态度是冷漠的。二人毫无感情基础,结合只是繁衍后嗣的需要,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女性完全沦为了生育机器和家庭保姆,妻性更不复存在。

《离婚》中主要女性形象都与婚姻逃脱不了关系,她们都不具备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只是婚姻的牺牲品,因而也就不具备真正的妻性。

二.被放大的母性

老舍笔下的老李批判了很多女性的缺点,他看不惯她们的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圆滑市侩。他用“方敦”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吴太太,邱太太则是“纸板似的,好像专会往别家的苦恼里挤”。但老舍在文字中也不着痕迹地称赞了母性的光辉,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母性形象特点被放大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母性应当是一个褒义词。它是指无条件,不计回报地爱他人。

尽管老李眼中李太太是庸俗、狭隘、愚蠢、落伍的,但她作为母亲却并未能被挑出什么实际错误。事实上,老李也真诚地欣赏和尊重她身上这种深重的母性,认为她远超那些所谓的摩登女性。

李太太独自在乡下拉扯大两个孩子,侍奉公婆。在被丈夫接来城里后,也仍然尽心尽力地扮演“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在与丈夫出门买东西时,不忘孩子的饭巾,也不忘时时关注着孩子的动向。李太太生命似乎是为丈夫和孩子而活的。当李太太因为饭桌上被小赵等人戏弄回家难过哭泣时,张大哥以“别吓到孩子”为理由劝慰她。“李太太一听吓着孩子,赶紧把泪往肚子里咽。”只能“擤了把鼻子”,把委屈下咽。孩子永远是母亲考虑的第一位。

张太太也是一個典型的母亲形象,她时常为自己的儿女操心。她在遇见李太太的女儿菱时,她身上母性又一次显露了出来,她喜欢菱,甚至认作了干女儿。张太太的一生除了服侍丈夫,就是在为儿女奔波,在张太太看来,她的操劳“不为儿女奔,为谁?”

女性身上的母性是与生俱来的,除了对孩子,对待自己的丈夫也是有着母性的痕迹。“李太太要小孩的饭巾,要男人的卫生衣……所要的全是老李没想到的。可是,饭巾确是比皮鞋还要紧,自己还没有冬季卫生衣。妇女到底是妇女,她们有保卫生命的本能。”女性照顾家庭是一件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对丈夫和孩子的照顾。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会称她们的妻性是由母性和女儿性混合而来的。

老舍笔下的女性,虽然有着短浅、世俗、愚昧的缺点,但她们真诚无私的母性是无法否认的。只是母性的放大证明了她们个人价值的泯灭,她们不为自己而活,是为丈夫而活,为家族繁衍而活。婚姻是枷锁,孩子也是枷锁。母性的深重被利用,女性的个人独立价值被泯灭。

三.被束缚的个性

《离婚》中揭露了北平小市民的人生百态,李太太敦厚,张大嫂圆滑,邱太太要强,马少奶奶娴静……但揭开她们外化特点,会发现她们的个性服务于丈夫,对她们个人而言,个性似乎并不重要。能否拴住自己丈夫的心,能否维持婚姻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她们的个性可以说是被婚姻所左右所束缚,甚至因而失去个性,成为传统道德下的复刻品。

张大嫂虽然看起来得体,做事收放自如,但又何尝不是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长期的女性附属思想的积淀,传统的妻为夫纲的思想禁锢,使她对此感到天经地义。无论怎样抱怨,最终她也是“叹了一口长气。‘可是呀,这又说回来啦,谁叫咱们是女人呢;女人天生的倒霉就结了!好处全是男人的,坏处全是咱们当老娘们的,认命!由悲观改为听其自然。”

小说中还有一个朴素温和的女子——马少奶奶,她是老李诗意的寄托,是老李的理想型。她好看,浑身匀和协调;她浪漫,勇于为爱情出走。但看似最具有反叛精神的她实质是从依附父母变成了依附丈夫。她被丈夫抛弃后恪守妇道,苦苦等待丈夫回心转意,面对丈夫的背叛忍气吞声。表面上自由恋爱的马少奶奶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其实她仍未摆脱封建伦理下的三纲五常。

而文中另一知识女性邱太太,看似在婚姻关系中占尽了威风,“邱先生对太太似乎十分尊敬,太太一说话,他赶紧看众人的脸上起了什么感应。太太说了句俏皮话,他巡视一番,看大家笑了,他赶紧向太太笑一笑,笑得很闷气。”但她实际上非常脆弱。即便她是一位个性要强的独立女性,没有孩子仍是她的一块软肋,“……你有儿有女,有家可归。我更困难,我虽然可以独立,自谋生活,可是到底没个小孩;自己过得天好,究竟是空虚,一个人恐怕太寂寞了,……”。她虽然是文中唯一敢于丈夫提离婚的女性,但她也在恫吓中小心细致地掌握着分寸,离是为了不离,她也担心邱先生动真格地和她离婚。

在婚姻关系中,不论是进步知识女性,还是传统封建女性,不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进入了婚姻这个圈套,最终都是被男女权力失衡的婚姻束缚。封建传统道德千年积垢下来的怯懦、奴化思想深深根植在女性的内心意识里,左右女性的成长发展和个性意识的产生。

老舍在《离婚》中从男性视角审视了女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遭遇,坚持从现实出发,看似批判女性的愚昧无知,实则折射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女性的形象不论是旧式女性还是新式知识分子,都有着殊途同归的悲剧特点。传统女性如李太太,无需理解丈夫的心理世界,她嫁给老李是为了生存,因此她只需要恪守妇道,照顾丈夫,抚育孩子,侍奉公婆,平日里只需思考如何牢牢地拴住丈夫,“保护丈夫是李太太唯一的责任”。知识女性如马少奶奶、邱太太,虽然获得了婚姻的自主权,但只是从家庭的束缚跳进了婚姻的巨坑。她们在面对丈夫和所接受的新式教育的冲突中,仍然要屈服于丈夫的权威。在丈夫眼中,尽管她们是知识分子,和那些传统的女性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女性在畸形的婚姻环境下,其妻性被磨损扭曲,“妻子”只是一個代名词,更像是照顾丈夫衣食起居的保姆。丈夫的潇洒和不管家,女性在抚育儿女、照顾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母性的深重无限扩大,成为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的共性之一。在封建礼教的包围下,女性的个性只是依附于男性的一种性格体现,所想所作所为皆是源于男性,她们的个性被束缚,被异化,成为男权话语下的附属品。

参考文献

[1]老舍.《离婚》[M].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社,2017年.

[2]陈彦文.“昏”而不离——试析老舍小说《离婚》中的女性形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152-154.

[3]张逸飏.男性中心?女性中心?——对老舍《离婚》中隐含作者性别立场的再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03):61-63+67.

[4]施津菊.夫性与妻性的缺如:传统家庭体制的一种社会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2(05):69-73.

[5]王羽.太太进城——漫谈老舍与《离婚》中的“李太太”[J].名作欣赏,2011(22):56-59.

注 释

①鲁迅.《而已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00页.

②老舍.《离婚》[M].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社,2017年(以下未注明引用均源于此).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论男性作家的女性书写——以茅盾、老舍、巴金为例(项目编号:202110172A152);2019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为例。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猜你喜欢

离婚老舍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婚姻欺诈法律规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英国和欧盟:注定艰难的“离婚”
如果英国和欧盟真的“离婚”了……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