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角下辽金文艺审美特征及影响

2021-10-29杨燕赵军

艺术评鉴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审美红楼梦

杨燕 赵军

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我们挖掘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辽金文艺创作的多元文化背景与辽金文艺的审美特征,以清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证探究辽金文艺对后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审美的现代发展中守正创新。

关键词:辽金文艺  多元文化  红楼梦  审美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171-03

一、辽金文艺审美的多元文化背景

文艺是人类对客观生活的审美反思与审美感情的再体验,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其美学价值受到创作者与欣赏者双方的审美态度、审美思想和审美经验,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的综合影响。中国古代文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中华美学精神的多元化体系,拥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文艺审美经朝代变迁不断发展。公元907—1234年的辽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历史进程的重要阶段,在辽朝南迁北徙政策下,多民族混居打破了民族居住的地域界限,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大幅提高了文明程度。

一方面,以辽金统治者为首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导向,推进了北方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他们努力保持北方民族的纯朴与勇武,维护其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登基称帝后推崇汉文化,后世辽主纷纷通过推行汉法,吸纳汉文化以丰富契丹文化。金初太祖亦施以“使为之效力而守之”的策略巩固政权,重用辽朝旧臣和对汉人量才任官,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保持女真文化,并极力追求正统地位。

另一方面,辽金的统治,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汉文化中的渗透。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艺术,如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汉人呈普遍的胡化现象。据宋使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载“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北方地区的人民逐渐接受了胡服色彩样式与材质。这种双向的文化流动产生了北雄南秀的美学新貌,形成了辽金文艺异质化的审美特征。如金熙宗崇尚汉文化,金世宗撷取儒家仁义道德思想,金章宗在文学方面推行美文之风,诗刚词媚,既有“虎啸疏林万壑风”的豪壮,也有“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的柔美。

二、辽金文艺审美特征

(一)描绘生活的真实美

辽金文艺在文字语言及表现内容方面都趋于平民化,文艺形式也趋于通俗化。在文学方面,辽金俗文学写本突破传统诗文固式,以新的文学样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典型的民间文艺诸宫调,用通俗易懂的说唱文学形式,叙述了平民生活的苦与乐,并融合了文学与戏曲、音乐的表现,广受百姓欢迎。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中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以书生张珙与富家千金崔莺莺追求爱情的故事,表达希望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艺术方面,无论是创新的金院本戏剧,还是模仿自然声响或生产活动的音乐舞蹈,以及丰富的美术创作,都贴近民众生活。辽朝墓葬壁画中群散乐图、出行图、茶道图等,绘画中的民俗与人物服饰等,均显见了契丹人生活的汉化现象,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辽朝三彩罗汉,每一尊神情逼真,以等身像塑造写实造型艺术的精品;金朝女真人生活简朴,服装与发式装饰简洁;北方草原画派多以草原风光、游牧骑射为主要题材,反映生活情景。

(二)艺术形象的个性美

文艺作品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成果,蕴含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其审美价值在欣赏者的再次审美体验中继续升华。因此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非客观现实形象的完全再现,它具有高于生活原型的艺术性和典型性。辽金时代民族文化总体是具有包容性的,辽金文艺的形象塑造来源于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它以高度的概括性,凝聚了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文化个性特征,既有原生、粗狂的突出表現,也有愤懑、悲怨的情感抒发。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是第一位用汉语作诗的女真人。他的作品风格豪迈不羁,气势恢宏,诗词《南征至维扬望江左》的“立马吴山第一峰”,《书壁述怀》的“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充分表达了其雄心壮志。清代陶玉禾评赞金诗气质豪放:“金诗有本色。其华赡不及元人,然苍茫悲凉不为妩媚,行墨间自露幽并豪杰之气”。不仅辽金草原男儿有如此霸气,女性也颇有才学,亦有豪情壮志,又有婉媚悲怨,以萧观音、萧瑟瑟两大才女为代表。萧观音为辽道宗萧皇后,她长于诗文音律,诗作《伏虎林应制》:“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叫猛虎不投降”。表现了北方女性洒脱豪放的气度。而在《怀古》等作品中,也不乏表露出对深宫的幽怨与苦闷。萧瑟瑟《咏史》讽刺时政,表现出批判精神。

(三)文化意象的融合美

文化意象是古典文化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和审美特征。辽金古典文艺蕴含的文化意象,具有民族文化包容一体的融合美,它是文艺创作者对物象的审美意识体现。这里的“物象”不仅仅是自然物象,也包括在一定文化背景范围的,具有共通性的联想。辽金文艺的文化意象之“立意”,来源于文化传说与价值取向的意象思维,都是文化意象的丰富源泉,具有质朴刚勇与清新秀美并肩的审美,反映了道儒佛思想兼融的精神意识。

辽金时期以皇室贵族为首,在坚守本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文化,形成了尚文尚儒的风气,儒学地位渐为突出。辽中期佛教兴盛,至金朝儒学与佛教、道教三教之间虽有异而斥,但更趋向于相互渗透交融,基于“导民向善”的一致性而达成共存。辽朝墓葬壁画有明显多教合一的特征,如阜新辽墓壁画中绘有飞天、金刚、飞鹤图案。金朝杰出文学家元好问深受佛、道、儒三教的影响,他的纪乱诗《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不只言国破家亡的悲痛,而将悲壮的感情表现于苍阔的意境之中,达到情意与景象的融合;不仅仅表现抒情,还具有批判性思想,存在情感与意识的融合。此外,文化意象的融合性还外化于文艺不同门类之间的交融。如元好问大量的题画诗,既有意在画外的借题发挥抒情,也有将诗论与绘画欣赏融合的文艺评论。

三、遼金文艺审美发展及影响

(一)从平淡通俗到大众的审美本质回归

以辽金俗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艺,平淡通俗的现实主义审美,缺乏审美主体广泛性的参与性,与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在明清文艺中则发展为大众审美,将文艺审美本质进一步回归到生活。清代文艺创作更加自由,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更加丰富,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范围更加广泛,语言文字的表达也更近白话文。满族作为清朝统治者,其先辈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女真人,金太祖结合汉字创立的契丹文字是清朝满文的前身原型。因此清代文人学士整理、校释、评点古典文学旧籍时,尤其对金诗高度重视,可见辽金文艺对清代文艺发展有重要影响。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取得了中国古典小说辉煌成就。曹雪芹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的满族血统中包含着其先祖汉人的血脉,因此无论从社会文化背景还是家族文化传承,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都具有多元文化的滋养。他本是贵族子弟,《红楼梦》的故事来源与其亲身经历有莫大关联。作品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整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以及社会生活现实。从语言文字来看,《红楼梦》以北京话为主体语言,其中有大量幽燕语及满式汉语。如“你回大奶奶去,就说晴雯白冷着了些,不是什么大病”。“白冷着了些”即北京话“仅仅着凉了”的意思。从内容来看,《红楼梦》涉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体现的生活美学,引起了广泛的审美主体共鸣,进一步回到了大众审美。

(二)从愤懑悲思到悲剧的审美类型拓展

文学审美既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或主观审美意识,也不能是脱离对立面的单方面尚美,文艺之美是作者对美与丑的审美意识体现,还包含不同的审美类型。辽金文艺的审美特征具有突出的壮美与优美,也包含悲情之美,南北的优雅与崇高,在明清文艺审美中进一步发展为雅美与悲剧的审美类型。《红楼梦》无论是对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的刻画,都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美的极致,作品塑造的典雅艺术形象,与更强烈的悲剧色彩,拓展了美与悲的审美类型。作品中借林黛玉美人之笔,以《五美吟》赞美古代美人,同时表现出林黛玉的才华和智慧,她集容貌与才智于一身的高雅脱俗的极美,与悲怜命运的反衬,更让人为之悲怜。

悲剧产生于真假、善恶、新旧等对立面的矛盾与冲突,即便也有抗争与拚搏,结局终以真善美的失败与毁灭告终。《红楼梦》从开篇即预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伴随四大家族的败落,这是固定的悲惨结局。而让读者品读时,明知悲而走进悲,体会到的是最为彻底的悲的感受。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吟诵《葬花吟》,“红消香断有谁怜”?借怜花惜花的哀愁,抒发对自己境遇的惆怅与哀怨,这凄美的画面让人无不动容心生怜悯。林黛玉只是《红楼梦》里的众多悲剧色彩人物之一,这些广泛性的悲剧人物集合在优美的画卷里,是当时封建社会悲剧命运的写照,因此《红楼梦》是必然的彻底的悲剧,其具有典雅之美的悲剧特征是对审美类型的拓展。

(三)从意象融合到超脱的审美境界追求

文艺作品是包含作者审美感情和审美反思的艺术意象,是物化形态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对历史与现实审美反思的艺术表现。文艺创作的审美反思来源于社会现实,还包括作者的思想和理想。具有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文艺作品,才能够推动欣赏者深刻的审美反思,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辽金文艺儒佛道兼容的文化思想,在清代得以一脉相承。

《红楼梦》中贾宝玉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林黛玉显现道家风范,薛宝钗则主要支持儒家思想,三教合一的倾向十分明显。三教共存是传统思想的继承,三教碰撞的矛盾冲突,是曹雪芹文艺理想和精神意识的超脱,达到了诗化人生的高层次审美境界。其一,生命从存在到思考的超脱。《红楼梦》既深刻地反映现实,又穿插了神怪虚幻的描写,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黛玉葬花情节中出现的“花魂”与“鸟魂”意象,赋予花与鸟灵魂,突破了自然与心灵的界限。其二,喻体从现实到虚幻空间的超脱。《红楼梦》第一回“书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结尾“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说梦开篇,言梦结尾,是梦是醒,亦幻亦真,篇中多处不同艺术手法的梦,可谓真亦假来假亦真,突破了寓情于真与假的意象的界限。其三,内容从跨界到融汇贯通的超脱。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博学多识,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所作《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大量的诗词、对联、歌谣、灯迷、绘画、戏曲、建筑、装饰等文学艺术,同时还囊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医学等跨界领域。《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图册《正册判词之钗黛》,以枯木和玉带隐喻林黛玉,以雪和金簪隐喻薛宝钗,并以悬于木上和埋在雪中隐喻二人的悲剧结局。既有诗文生动的表述,也有绘画形象的表达,既隐喻人物对象,又暗示人物命运,能够激发观者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感染力,突破了隐喻本体与喻体的多元化。曹雪芹以跨文化的思绪谋篇布局,实现了对审美境界追求的超脱,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四、结语

我国辽金文艺在民族化的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艺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传承中兼收并蓄,更注重创新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文学的高峰《红楼梦》。在多元文化审美的现代发展中,文艺工作者更应关注生活,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追求文艺审美永恒的真善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万里.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J].殷都学刊.2005(04):53-59.

[2]中国文学史[DB/OL].中国作家网.

[3]百度文库.辽代契丹诗歌风貌探析[DB/OL].2011-07-01.

[4]李玉君.论金朝皇族的文学艺术成就及其成因[J].大连大学学报,2010(02):17-21.

[5]田川流.艺术美学(修订本)[M].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6]杜道明.金、元时期反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J].文史哲,2000(03):53-60.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审美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