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渗透教学法

2021-10-28陈雪琴

江西教育C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英子词句文本

陈雪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要素的落实就需要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进行,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其内在的认知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借助情境,激发情感意识

情感是课堂的生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生长的催化剂,是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生长的源头,也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内容出发,借助文本中的内容情境,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融入文本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为例,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小兴安岭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感知与思考,学生就只能始终以理性的思维介入文本,将能力训练演化成一种机械的训练。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能更好地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从而将语言文字的训练浸润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从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出发,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二、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陶行知先生曾經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文本中蕴藏的情感,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无论是作者表达出来的,还是故事中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这些情感,学生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就无法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形成应有的体验和共鸣。

以课文《草原》为例,作者以第一次走进草原的经历为契机,描写了草原的景色和草原上蒙古族人们热情好客的场景,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借助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将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盘托出。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依依不舍的情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是否也有过与亲人、朋友道别的场景,说说自己最难忘的画面和感受。由于有了生活经验,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的状态,有学生描述了自己离开老家时,与爷爷奶奶分别的场景;有学生分享了夏令营结束时,与相处了两周的伙伴道别的过程……此时,教师再次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语段,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文本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紧扣关键词句,丰富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只能停留在语言所表达的表层意思上,他们仅依靠表层信息来理解课文内容,而对于关键词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体悟得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品析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关键词句所蕴藏的情感。

以《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能初步感受到课文中英子在掌声之前的忧郁内向,在掌声之后的开朗乐观,但对于究竟是为什么忧郁,为什么变得开朗乐观,学生并没有形成情感体悟。如何将文本中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之中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细致品读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和体验。例如,英子一开始由于腿疾,总是躲在教室的一角,并且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走的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揣摩:“英子躲在教室的一角时,看到别的小朋友嬉戏玩耍,会想些什么呢?英子第一个来到学校,看到空荡荡的教室,又会怎么想?英子最后一个走,当看到其他同学都结伴离开教室时,会怎样想?”由品味词语到体验情感,教师借助一个个追问,在情感渗透中训练了学生对文本语言品味的能力,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总而言之,情感是语文课堂的润滑剂,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情感,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情感渗透的过程中,推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协同并进。◆(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规划2020年度一般立项课题“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为tzghyb2020-071。

猜你喜欢

英子词句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独臂作家之死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