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立意构建灵动的初中历史课堂

2021-10-25苏妮妮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结合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三个教学案例,提出基于教学立意构建灵动的初中历史课堂策略:“靈”之初——分析教学背景;“灵”之深——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灵”之源——多读史学史料。

【关键词】教学立意 教学背景 核心素养 史料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25-02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课堂教学起着统领作用。就历史学科而言,何谓教学立意呢?历史学科的教学立意在宏观上是历史教学的取向或意旨,承载着历史的内涵和价值,体现了历史教育的理念和视野,能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体悟历史;在微观上则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为之服务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立意明确的历史课堂更为灵动、更吸引学生。以下,笔者结合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的三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立意。

一、“灵”之初——分析教学背景

追求“灵动”的课堂需要好的教学立意,而经历深入的教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立意。笔者认为,分析教学背景,是确定教学立意的首要环节。教学背景包含的因素众多,如学情、教材内容安排、编者意图等。笔者在确定某一课教学立意前,常规的做法是解读课程标准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即学生背景与教材背景进行分析。学生背景即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了解清楚学情,可以更好地为确定立意、设计教学奠定基础。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首先是分析教材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对学生应了解、掌握、熟知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是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课时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以更好地领悟单课的教学内容。做好以上课堂知识储备后,笔者再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立意和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其主题内容是“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在设计教学前,笔者首先明确本课在学科与教材中的地位,然后分析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并提问:“你是否关心台湾问题?你是否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你是否考虑过海峡两岸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互动了解学情,最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意向及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推动祖国统一进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终将得到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在这一前提下,笔者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故土情怀出发,以祖国是海峡两岸的“根”,也是两岸人民的“根”这一角度立意,确立以“根”为本课的“灵魂”,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追根——史实重现,追寻台湾的历史。

2.寻本——合作探究,探寻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3.剖底——现状分析,剖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4.归根——达成共识,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设计本课,笔者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纵向整理,先回顾历史,再分析现状,最后根据两岸人民的愿望,展望未来。教学时,则以“根”为课魂,把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吃透、吃深教材内容;以“剖底”为源,依托精选的史料,寻求问题起源,让学生回归现状,跳出课本,看到问题本质。这种建立在认真分析教学背景基础上的教学立意,让课堂较为生动、灵活,学生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既熟知了历史,又唤起了强烈的爱国心。

二、“灵”之深——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根据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教学立意,除了能让历史课堂更有深度,还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能用客观、理性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能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事件,并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笔者在设计教案时会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或者干脆以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教学立意进行课堂设计。

例如,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有两个子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发现本课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孙中山之所以进行革命活动,是早期思想的转变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从“医人”到“医国”,是源于他的爱国情怀与“济天下”的胸襟。于是笔者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为教学立意,并据此进行了教学设计:先阅读有关孙中山的个人传记,由浅入深了解孙中山由“医人”到“医国”这一艰辛历程,感受孙中山思想与行动的变化,让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孙中山的遭遇有一定的认识;然后结合孙中山的思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比作“良药”,把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比作“病症”,用孙中山“如何医国”这一条线,把他追求民主思想的历程串联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史料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证实”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后通过引用历史文献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三民主义”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又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全国性政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着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深层次的学科素养。

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思考两大问题:我们的课堂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人?这种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立意的历史教学,可以很好地为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但不可否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艰难、抽象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教师对课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独到的认知,还需要教师有掌控教材的能力以及充分的自信心、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工作取得成效,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有情怀,朝着有深度的教学迈进。

三、“灵”之源——多读史学史料

书籍是我们获得智慧的源泉,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广博地阅读史学史料,能让历史教师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应对不断提高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要求,适应不断推进的历史教学改革,同时为寻到更好的教学立意提供灵感。经历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经验:要设计有深度的教案,提升教学品质,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余,多读史学史料,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例如,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一课,讲述了一场青年爱国运动。在设计该课教学时,笔者尝试依据教材又跳出教材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查阅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反复思考后,最终确立“体验爱国行动、感悟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传统”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主线。围绕这一教学立意,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尊严,用行动去捍卫;环节二:爱国,用激情引共鸣;环节三:内涵,用智慧去解读;环节四:传承,用青春去诠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沿着教学立意与教学思路,提前查阅了大量的史学史料,对每一个环节的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如针对“尊严,用行动去捍卫”这一教学环节,笔者阅读了李新、董谦总主编的《图说近代中国》、張筱强的《图片中国百年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的《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等书籍,经过精挑细选、反复对比,才选定了几张图片作为教学资源;为了剪辑出几分钟合适本环节教学用的影视片段,笔者还观看了多部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图片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当时的情景,体会当时北京学生如何用行动去反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藐视;通过观看影视片段,让学生直面五四运动,感受青年学生用行动去捍卫国家尊严的豪情,体会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流程繁复,但是效果理想,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设计“内涵,用智慧去解读”这一教学环节时,笔者查阅了周策纵的著作《五四运动史》、何成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下)》、刘再复的《共鉴“五四”》等多本书籍,选取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再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解读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运动彰显的意义、探讨五四运动反映的精神。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内涵,能让历史的课堂既丰实又有意义。

结合以上三个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确立教学立意的心得:分析教学背景,是确定教学立意的首要环节;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立意进行课堂设计,能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有情怀;阅读史学史料能为提炼有内涵的教学立意提供“源泉”,充分的、高质量的史学史料阅读,能让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做到巧入、深究、浅出,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更灵动、更有深度、更有品质。

【参考文献】

[1]蒲艺果.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J].广西教育,2020(1).

[2]王耘.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评价(初中历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苏妮妮(1978—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