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研学导师培养路径研究

2021-10-23赵珊珊毛金凤

旅游纵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人才培养

赵珊珊 毛金凤

摘 要:研学旅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迅速,得到中小学生以及家长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研学导师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研学旅行导师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究研学导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出研学导师培养路径。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导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旅游+教育”的研究探索性户外教育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它着眼于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参加研学旅行课程人数的增加,对研学导师这一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关键性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因此,探究研学导师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一、研究背景

长久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从不同学科课本中学习间接知识。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研学旅行逐步被大众认可,研学旅行的人数逐年递增,它打破了学科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吸引着众多的中小学生和家长。此外,《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于2016年11月30日发布,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加强指导和协助。从此,便开启了研学旅行的新时代。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代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素质教育新的增长点”[1]。研学旅行的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育。研学旅行作为“旅游+教育”的综合型崭新领域,兼顾“学”与“游”,因此行业急需既懂得教育,又懂旅游的復合型人才。由此,研学导师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二、研学导师发展现状

根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的定义,研学导师是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情况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教学方案,指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类用户体验经济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2]。该定义明确了研学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提前备课,制定研学旅行教案;二是现场指导,具体开展课程项目。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学导师的来源多样,有传统旅行社的导游、研学机构的培训师、研学基地或景点的工作人员等,研学导师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缺少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一种难以割舍的,持久的感情,这种感受来自对教育的深厚热爱。研学导师这一复合型人才肩负着“教育”和“旅行”双重职能,而现有的研学导师大部分源于导游、场馆讲解员、研学基地工作人员,属于商业从业者的范畴,因此这些人员对教育了解甚少,缺乏对教育的理解,更缺少教育情怀。但对于研学导师这一新职业,从业者一定要爱教,懂教育,愿意投身于教育。

(二)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不足

研学课程涉及多学科内容,研学导师需具有广博的知识;同时,在研学课程教授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也需具有一定深度,在研学课程进行中研学导师还需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目前,研学导师在学科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欠缺和盲区。

(三)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欠缺

课程设计与研发环节是整个研学旅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研学旅行课程虽然在课程实施中适当地增加了动手环节,但总体课程设计仍是以讲解为主,在研学课程的学习安排上缺少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环节。另外,由于现有从业者的学科背景的限制,对科普类型研学课程研发能力相对更弱。

(四)缺少对课程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完整的研学旅行课程应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总结三个部分。现阶段,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过程并不完整。研学旅行课程结束后,研学导师几乎没有依据学生在研学课程中的表现给予学习效果评价,同时也没有对研学课程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做以评价。

(五)教学能力不足

基于现阶段研学导师从业者的构成,研学导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仍是短板,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教学环境上仍有较大的不足。

三、研学导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研学导师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职业。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承担着陪伴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

(一)职业道德

首先,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研学导师需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学生天然就具有“向师性”,而研学导师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生,正确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研学导师一定要做学生的榜样。爱祖国、爱生活、善良、乐观、积极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研学导师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有爱心、有耐心也成为研学导师必备的职业基本素质。

(二)专业知识

研学导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安全知识。研学旅行活动一般都不发生在固定的课堂内,因此,户外旅行活动安全知识、危险防范知识以及救护等专业安全知识必不可少。第二,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中小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中小学生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并将其运用到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价中。第三,科学文化知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其课程涵盖度很广。课程涉及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因此,对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是研学导师的核心能力素养之一。

(三)专业能力

首先,研学导师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研学导师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教育教学能力是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其中包括以下四条。第一,课程设计能力,即根据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形成适合该年龄段特点的课程,并列出教学大纲以及教案。第二,课程实施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即能够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动手能力。第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即研学课程开展过程中,研学导师应具备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专业工具的能力。第四,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能力,即研学导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用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目标、编制和实施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和实现程度,从而判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结束后,研学导师还要根据研学课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学生评价。

其次,研学导师应具备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的能力。研学旅行活动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场所的广泛性。因此,研学导师要具有安全防范意识,预先提醒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一旦发生问题,可以迅速实施现场急救。要具备面对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时,能带领学生正确逃生的能力。

再次,研学导师应具备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研学导师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和掌握课程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

从次,研学导师应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是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课程所培养的重要能力,这就要求作为课程实施者的研学导师需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研学导师应具备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研学旅行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和知识面广泛,需具有很大的知识储备量。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也随之不断产生,因此研学导师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研学旅行活动的进行涉及多环节,与研学基地的协调,与酒店进行餐饮、住宿等对接,协调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处理突发状况和意外等都需要极好的沟通能力。

四、研学导师培养的路径

研学导师是一个新型职业,需具有导游和教师的双重能力。在进行研学导师人才培养时需要考虑到受培养者现有的能力以及研学导师应具备的能力。从系统性学习和行业实践同时出发,通过校企协同,培养出“旅游+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系统培养专业化研学导师

由于对优质研学导师的需求以及现有研学导师部分能力的欠缺,从一个学科的角度,系统地培养研学导师是很必要的。首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根据有关学校和行业对补充专业的建议,教育部组织了一次研究,确定2019年新增“研究性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并将于2020年实施。至此国家从国家教育的层面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办了此专业,研学旅行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要依托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利用高校的教育、旅游和相关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研学导师人才的培养。从教育课程、旅游课程、专业学科知识课程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升研学导师专业水平。要利用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优势,培养研学导师人才[4-6]。

其次,要采用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研学导师的培养离不开旅游产业和各级各类院校的合作,实施“双元”人才培养,最大限度调用多方力量,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甚至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在研学机构的实习与学习充分了解行业所需人才的能力,并且有效而快速地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安全防范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将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运用,从而快速成为一名优秀研学导师。

(二)企业、行业建立培训系统

研学导师这一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行业发展而产生的。首先,现阶段研学机构自己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培养优秀的研学导师,企业内部对原有从事导游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补充所欠缺的教育教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学科知识等,来不断提升从业者素质。

其次,研学旅行行业协会要为研学导师提供交流、培训认证等服务来促进高质量的研学人才的培养。行业协会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邀请专业人士或委托高校,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补短板”培训。要给予原来从事导游和博物馆讲解员类型的人员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儿童心理学以及教育情怀的培训。要对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职业的人员进行导游业务方面的培训。交叉培训能快速提升研学导师能力。导游、讲解员类型人员要向中小学教师学习,接受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培训。中小学教师也可利用假期,去往旅行社、研學机构学习所欠缺的部分。

(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人才共享平台

研学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研学导师所要涉猎学科的广泛性。这是研学导师培养中的难点与重点。人才共享的主要特征是非排他性和人才共享性。其突破了传统用人机制中人才是为某一用人主体服务的观念。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专家库,将各地区专家人才进行登记,以方便研学机构的查找。各研学机构利用平台找到学科专家,这样既能解决当前研学导师由于学科知识匮乏而产生的研学课程设置与开发的问题,又能近距离地向学科专家学习,提高当前研学导师学科知识储备、动手能力等。由此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研学导师队伍。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研学导师培养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从业人员尚未达到研学导师应有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思想高度。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对研学导师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快高标准高质量的研学导师培养越来越需要采用动态性、开放性、多维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德育,2014(17):21-24.

[2] 搜狐网.《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EB/ OL].(2019-07-02)[2021-07-26].https://www.sohu.com/ a/324429712_164004.

[3] 李先跃.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J].高教学刊,2018(24):191-193.

[4] 赵荣钦,丁明磊,徐晨光,等.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4(5):74-7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6] 许红.智慧旅游对导游业务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究[J].度假旅游,2018(11):172-173.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人才培养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