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模式推动的植物分类学课程改革

2021-10-11苏俊霞张林静魏作富

科技视界 2021年26期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做合一变革

苏俊霞* 张林静 赵 猛 李 琳 魏作富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0 引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该理论既是生活法,也是教学法。其主要含义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其中“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也便是教育的中心。自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提出来之后,已经被广泛用于教育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效地指导了人们的行动,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专业课。植物学包括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个研究方向,每一部分的学习都离不开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即是“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做”是分离的,教师理论课只负责“教”、实验课主要是“做”,课下学生自己“学”;这种模式一直被采用,但是其弊端不断暴露:由于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时间不同步,在课堂纯理论的学习缺乏直观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学习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实验,由于理论又被遗忘,实践操作变得相当艰难;如果在实验时再复习理论则会浪费实践的时间,属重复教学,事倍功半。植物学课程组的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没有把“教学做”合一,也没有把“做”当作核心,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通过课程组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和近三年来对课程改革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适合植物学课程的最佳教学模式,即“教学做合一”模式。

1 教学改革内容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导下,围绕“做”这个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下面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1 教学内容变革——以校园植物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教材上涉及的植物类群;而植物学的教学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植物去教学,很多植物在学生居住地区没有分布,无法看到实物,即理论不能和实践融合,使他们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真正理解这些植物及它们所在科的特征。校园植物虽然可以近距离接触,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对校园植物分配的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对理论掌握仍不理想。为了解决此问题,将教学内容改革为山西师大校园植物;我校植物种类丰富,约有200多种植物,涵盖了教材上多数重点植物科目,因此学习校园植物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经过三年的被子植物教学的尝试,学生们一致认为以校园植物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可行的,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学习对象,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

1.2 教学顺序变革——根据校园植物开花顺序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学顺序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根据植物界进化的过程,由原始到进化的顺序学习,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由于裸子植物之前的大多数类群在平时生活中难以见到实物,生活史比较复杂,教学耗时比较多。而被子植物的花器官是体现植物特征的重要依据,且植物的花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果按教材顺序学习,当学习到被子植物时,许多被子植物的花期已过,同学们见不到实物,仍然存在理论不能和实践统一的问题,学习效果明显较差。为避免上述的弊端,将教学顺序改革为按照校园植物开花顺序,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对学校植物的物候期已经基本掌握,能预测每周的开花植物,并提前通知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及解剖工作。学生们认为按照植物开花顺序学习,更直观,可避免错过花期而导致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学习效果更好。

1.3 分类系统变革——采用最新被子植物分类系统(APG IV,2016)

传统被子植物教学一直按照克朗奎斯特系统的框架和顺序进行讲解,这些传统分类系统在教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分子系统学兴起并迅猛发展,依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建立了被子植物APG系统并不断更新,如APG(1998)[2]、APG II(2003)[3]、APG III(2008)[4]和APG IV(2016)[5],但是以新系统为框架的新教材在国内尚没有,仅有一些国外教材的译本[6]。国内这种科研与教学脱节的现状阻碍了教学的实施,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更新。

笔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正是在APG系统的框架上进行大尺度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因此熟悉传统分类系统和新分类系统的差异。鉴于自己的科研优势,在教学中采取了新的APG系统,这样不仅使教学直接与国际前沿接轨,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及继续科研深造提供重要的基础。由于APG系统的网站(Angiosperm phylogeny website http://www.mobot.org/MOBOT/research/APweb/)是全英文网站,学生起初有点畏难情绪,因此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在该网站上查一些目科属的拉丁文名称,难度并不大,可以很快地学会使用APG系统的网站,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随着学生对APG系统网站的逐渐熟悉,会引导他们从网站获得文献信息及下载文献的方法,他们通过检索并阅读文献掌握了每个类群的研究动态。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各个类群在新系统中的位置,掌握了学科发展的动态,而且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提供了方法和方向,培养了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英语阅读能力也逐步提高。

1.4 学习方式变革——以观察、解剖、描述、拍照、绘图和标本册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传统植物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多数学生为了考试,仅仅是考前短期记忆,并没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的理论。为了解决此问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把实践渗透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时,改革了传统教学中以PPT为主、缺乏实物的学习,而是将活植物、彩色图片和标本册作为课堂学习的素材,通过对活植物的观察、解剖、描述、拍照和绘图进行学习,直观性很强,使实践和理论真正融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本册的制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改革,学生在制作标本册时,需要采集、解剖、压干、鉴定和描述植物,每一个环节都在实践中进行主动学习。通过标本册的制作,不仅巩固了他们的植物学基础知识,而且标本册的艺术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在采集和观察植物时,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植物学现象,如植物茎的左旋和右旋是如何形成的?芦苇叶上为何有褶皱?红叶小檗的雄蕊为何会运动?构树的叶子为何像被虫子啃过?因此,这项改革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研究植物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1.5 教学方式变革——以教方法为主

先前的植物学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总会详细做出解答,以至于学生依赖性很强,缺乏创新精神。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问题往往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他们介绍各种植物学课程资源,引导他们利用资源主动思考并解决。以识别植物为例,当大一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时,植物所属的科也无法判断时,教师会告诉他们使用花伴侣、形色等花识别软件,根据识别结果在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进行核实;如果花识别软件无法正确识别,可以利用QQ群咨询解决;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掌握科特征后,会指导他们利用植物志的检索表自行进行准确鉴定。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已经逐渐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开始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独立解决植物学的问题。

1.6 学习目标变革——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为学习目标

学生不愿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觉得所学课程无用。为了转变他们的观念和学习目标,成立了植物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与植物相关的各种规模和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如标本展、春季(秋季)校园游园、城市公园识花活动、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艺品(叶脉书签、植物书签、标本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强化了专业知识,发现了就业前景,服务了社会大众,使他们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业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2 结语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变革重点抓住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植物”,教学顺序的变革重点抓住了“校园植物的花器官”,教学方式的变革重点抓住了“课程资源的使用”,学习方式的变革则体现了“全方位的观察实践”,分类系统变革则抓住了“植物学的前沿”,学习目标变革更是全程体现了“在实践中的学习”;在上述所有“做”的过程中,“学”和“教”也在同时进行。总而言之,在笔者教学改革中,将“教学做合一”中“做”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三年的改革和完善,目前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兴趣,并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猜你喜欢

植物学教学做合一变革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变革开始了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