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历史观培育*
——以专题“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为例

2021-10-11王换芳路亚迪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历史观鸦片战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王换芳 路亚迪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为思政课教学目标及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特点在于用历史的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整体历史观,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观的内在逻辑

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观培育是教育教学所要遵循的教学理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批判性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人类高级心理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反思性思维,他认为反思性思维是一种能动而持续,又能全面思考任何信念或者一些假定的知识形式的思维方式。此后,批判性思维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已不同于传统概念中所定义的批判性思维,它是指当遇到大量复杂的问题时,我们要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辩证地去看待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类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经验与智慧的根本理论与方法,历史观的正确与否,关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方向。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特点,即总的世界观或者历史观,要求我们要保持整体、联系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过程。而与其相对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孤立而片面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不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三)两者的内在逻辑

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观联系紧密。正确的历史观是批判性思维得以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又指导人们批判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世界,把握历史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其作为一种理念和工具运用到课堂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培育的立足点

“纲要”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近代以来我国的国情国史,让学生感悟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这段历史,从教学过程及实效性来说,由于高中及之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习惯不容乐观,整体历史观亟待提高。根据教学反思及教学规律的探索,批判性思维培育主要立足如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对象自身的差异性

学生专业及个人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从整体上看,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知识还较为碎片化,对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尚缺乏整体认识,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的东西碰撞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影响还不是非常明晰。基于此,增加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与逻辑性是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关注点。

(二)大班教学的客观现实

本课程是针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高校公共课,覆盖全校学生,相比专业课的小班教学,本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甚至是多个学院班级组成的合班,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等客观因素致使教师无法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对分课堂等。加之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各种新技术、理念、思潮的冲击,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时代使命感较强。同时,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带有政治目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传统课程设计的长期影响

课程设计的好与坏是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单一,更多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为例,中学阶段课程设计更多告诉学生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这一结果,而不是追问为何会发生在清朝。另外,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分数的高低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师生没有更多课时去深究这些问题。长此以往,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批判性思维习惯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更难以提高。

三、批判性思维及历史观培育的路径探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时代有其时代之问。针对“纲要”课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党的育人方针,在“破”与“立”的基础上开设好这门必修课。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性,这是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多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信息发达的环境下,渴望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出解答,主体性意识普遍增强。因此,思政课开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发现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他们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以专题“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的教学设计为例,针对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教学背景以及大班授课的现实,教师课前可通过雨课堂布置学习资料与案例,并分层次布置思考题,使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课堂前半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布置的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搜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及目前对该问题的认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后半段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问题答疑解惑,实现教学目标。经过这样的“三步走”,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整体、全面的历史观。

(二)课程设计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一些错误思潮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专题“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专题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政治高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回答“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是必然的吗?”这一问题时,从古代中国秦、汉、唐、宋、元、明的纵向竞争,再到16世纪以后欧美列强及日本的横向竞争,通过纵横比较,启发学生全面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历史观和批判性思维。

(三)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指教师在课程中将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寻找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专题“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内容设计上以“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数十个王朝,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为问题导向,通过讲授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制度先进、文化繁荣发达,多半国家统一,对外交往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而同时期的西方则是政教并存,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以此来引出国力的强盛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有利地位的最大底气。通过对比,使学生领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借助从1500到1800这三百年间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对比图,帮助学生领悟此时的中国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已与往日形成了明显落差,有利于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下进一步领悟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所呈现一种两难的情境,动员学生主动、质疑、发现、分析问题,再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专题主要运用的案例为马嘎尔尼访华,但实质上这次来华访问是想在中国开拓市场,鸦片只是西方列强开拓市场的一个借口。通过这一事件的讲授,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英之间在贸易、外交、国家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去思考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原因所在,学会全面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苏格拉底追问法

苏格拉底追问法秉承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理念,指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我要学,所以老师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随着教师启发式提问的诱导,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专题的设计中,马嘎尔尼访华只是鸦片战争发生的一个引子,假使马嘎尔尼访华谈判成功,鸦片战争就可以避免吗?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4.文献法

文献法又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相关材料,从而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本专题可以课前通过雨课堂发放有关“鸦片战争何以发生在清朝?”的文献资料,在课前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课中做汇报交流。同时,在课后设计延伸阅读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体系,整体而全面地看待历史,善于对历史之问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思政课教学实效是一个长期显现的过程。高校“纲要”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紧紧围绕我们的教育对象,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历史观鸦片战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