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平台下大学生音乐创作方式创新研究

2021-10-10朱小勇胡靖吴庆柴雨浩石梦娇张雅琴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方式创新音乐创作教学应用

朱小勇 胡靖 吴庆 柴雨浩 石梦娇 张雅琴

摘要: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中,和声学、复调音乐、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是彼此独立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数字化音乐平台提供了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配器、曲式、复调等多种音乐创作基本元素,大大提升了原创作品的创作效率,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复杂作品,实现从想法到作品落地的全过程。从教学方式和创作方式两个方面考虑,本文对数字平台下大学生创作方式的创新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平台;虚拟乐器;音乐创作;方式创新;教学应用

一、音乐创作方式现状与背景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到;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作曲技术理论课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和声学、复调音乐、管弦乐、曲式和作品分析等核心课程构成本门學科的整体知识体系框架。学科内容对于大学生在作曲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作品创作的技能与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字化平台被广大教师及学生所认可。新的教学方法也被有效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数字化平台不断的被各大高校所推广。另外,数字平台往往较易于上手,整体结构和框架较完整。对大学生及创作者具有一定的实操价值。传统的音乐创作理论知识逐渐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学科分离和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快速落地实现转化。领域研究者普遍认为,在音乐创作理论教学中应以基础理论为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但传统的“老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枯燥的纯理论课对创作而言实战性较弱;同时,对于校方的硬件已经可以满足数字音乐教学的背景下,相关课程更新及跟进速度不及时,导致数字音乐教学很难快速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切入。因此,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很强。在学习数字化音乐软件应用的过程中,他们会很快适应学习节奏,这为数字化音乐课程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的作曲软件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及时记录和测试自己的音乐灵感,加快创作速度,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学生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单一创作模式。在智能软件的帮助下,他们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发声原理和乐器组成,并得到良好的发展。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对数字音乐平台缺乏了解,在相关教学中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相关课程的开发仍然十分困难。高校中不乏有老师只让学生欣赏和记忆古典音乐,无法实现理性认识的提升。而“综合课程”的提出,既要满足传统艺术教育的需要,同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作曲理论与数字平台音乐系统的有效结合,可提升大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实践性。可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课程更新的内容包括计算机音乐系统、MIDI原理以及数字音频基础知识;其技术包括:MIDI录音、MIDI演奏技巧及制作、MIDI控制器、音频编辑及音频效应器等。这些技术的操作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灵活的。数字化平台包括一些基本音效设置元素。例如,声音的相位,同一个乐队的小提琴可能停留在一段音乐中,但它可能在另一段音乐的中间。当小提琴的音像在左边时,大提琴或其他乐器的音像可以在右边对称;当小提琴的视听处于中间时,它可以充当旋律音色。在音乐结构中没有与视听相对应的乐器。这就是教科书中所谓的“声音对称与力量平衡”。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融入到音乐艺术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纯理论式作曲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热情。数字音乐平台在音乐创作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突破传统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在没有乐器的情况进行操作,可以更加直观地参与到音乐创作的全过程当中;同时,能够突破不同乐器间的限制。应用数字音乐工具,创作者可以实现高效自学,且突破场地限制,同时实现成本相对较低。高效教师可在通过选修课或线下为学生做创作指导。

目前,国内学者对音乐创作模式与数字音乐平台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持续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方法指导。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在当前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作品存在阻力,当然阻力是多方面的,比如,套用传统方式的偏差性;乐器硬件普及性较差等;另一方面,原创音乐创作方法的广泛推广利于提高作曲技术理论课的实践性,使学生有便捷的途径进行创作。由于数字音乐平台的应用同传统理论实践存在差异,高度集成化的数字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热情,激活创作思路,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释放创意及创作潜能。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生创作者的音乐感知。目前,数字平台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数字化音乐平台对大学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及思考

目前,数据化平台已经为现代音乐教育带来利好,一方面,由于平台软件部分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在创作是所需的虚拟乐器,调音软件等以趋于成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创作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数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对课程的创新也提供了突破口,使得在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以一体化的形式对课程体系进行展示与呈现,也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

数字音乐应用软件作曲理论与技术课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使作曲教学不再停留在一个层次上,而是向更丰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曲课程的魅力。在数字音乐软件的帮助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使学生在作曲上进行创新。幸运的是,数字音乐平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都在不断更新和优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集成”平台。最初由美国学者Andrea首次将 MIDI键盘输出信号到计算机,经计算机分析后,然后通过计算机发送编辑声源信号,激活相应的乐器,再将音频信号发送到扬声器,最后,作曲家听到了最终的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人数至少可以是一个人,这可以弥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场地、乐队和乐器的限制,大学生创作者的作曲练习以及作品初稿可以及时得以呈现。如下图1所示,传统的音乐创作往往依赖乐器,乐队,由于条件的限制,导致作品在后期的修改成本较高,这对于大学生创作者而言经济压力是巨大的。图2所示,在应用数字化平台的创作流程中,创作者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很多复杂的音效处理,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实时进行修改,大大减小了成本,也提升了创作的相率,这样可以把经理集中于作品的创作上。

三、数字音乐技术的介入对传统创作模式及教育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数字化创作及教学的推广,使得音乐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师资、教学设施、场地、学科分类与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创作者把所创作的作品交给乐队。乐队往往需要经排练,最终呈现出原创作品的真实音效,过程中可以进行修改。但对于没有乐队配合,甚至没有乐器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较为困难。依照传统的音乐创作模式,这已成为作曲技术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数字化平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作品的成品率,简化了从创作到成品的过程,并且还能有效克服乐队排练时带来的表演不足。

综上所述,数字化平台对大学生音乐创作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一)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集成化平台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此之前,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效果不直观,不彻底,不透彻,不便捷等弊端。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此之前,创作者需找到经验丰富的乐队来完成作品的演奏,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持续的沟通成本与佣金成本。对作品中所需的乐器效果,创作者需找到精通该乐器的演奏者,所呈现的效果也取决于演奏者对于乐器的驾驭能力。现在,创作者可以通过对数字化音乐的简单设置,完成很多复杂的音乐处理工作。并且可以通过MIDI键盘的方式来演奏所有乐器和所需的特有音色,最后通过音效处理制作将所记录的MIDI信息拷贝至计算机存储空间,进而可以完成后续的持续编辑与修改。最终,作品通过硬件声卡以及扬声器,耳机等设备输出至创作者耳中,整个过程集成度较高。

(二)音乐作品的创作记录了创作者脑海中对音乐的理解与瞬间记忆。作品的灵感往往是随感情或身边的事物变化产生的。传统的纸笔记录方式往往效率较低,很容易造成记录过程中创作片段缺失。而利用录音器以及现代数字音乐集成平台可更加高效及完整的记录灵感片段,且在记录的过程中,可对创作进行初步处理,从而记录更多的创作片段细节。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快速实现作品的框架构成,在完成录音,进行简单音效处理后即可听到作品初步效果。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创作模式下必须由乐器演奏的局限性。在数字化平台下的作品创作,让创作者成功的克服了对音色、音高和旋律的把控,使天生音盲或身体不协調的学生也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在数字音乐的背景下,学生的音乐创作就像积木。学生可以将软件提供的音符、连奏、和声随意拖放给工作人员,并添加各种声音素材。这样他们就能实时听到自己的音乐。学生不需要能够写音乐和演奏乐器。在数字音乐教学中,通过生动的音乐欣赏、生动的音乐表达和自然的音乐创作,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变数字音乐工具中的音乐构成要素,并可实现实时动态音效。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将音乐创作融入到基础音乐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只限于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的音乐教学,使音乐面向全体学生。它能高度融合传统音乐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总之,学生在学习作曲技术理论(和声、曲式分析、复调、管弦乐)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音乐技术,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实现四门课程的“分离”与“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它彻底改变了各学科之间“过于独立”的现状。

(三)在高校推广数字音乐相关课程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字平台下的音乐创作有系统性的认知。在创作中有章可循。数字音乐工具的出现为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另外,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听音乐、看乐谱,通过数字化平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听音乐,即“所见即所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乐感,为后面的创作积累素材,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乐谱与音乐的关系。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音乐的音调和速度,改变演奏乐器,不同曲目对比,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效果,同时也提升了授课效率,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中的美,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探索音乐变化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摆脱了传统模式下只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的局面。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积极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创作。可见,数字音乐工具在音乐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音乐基础教与学的模式。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有研究者提出音乐教育还具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表演欲望的功能。对这些音乐学科非本体效应的研究虽然强调了音乐课程的价值,但弱化了音乐本体教育的必要性,使音乐本体教育从主要地位转向次要地位,甚至错误地认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摆脱音乐本体的条件下进行”。真正的基础音乐教育应该在学习音乐本体的基础上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在音高、力度、音色、速度、节奏等方面的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感受,通过开启听觉、运动、视觉等多通道审美器官,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改变传统音乐创作方式下的音乐作品难以“呈现”的尴尬现象。从目前音乐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一些发达地区少数音乐院校和专业团体有实力排练和表演学生的音乐作品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原创音乐只能停留在“未完成”阶段。借助计算机音乐技术,将串座灵感片段输入计算机合成,在计算机音乐系统中实现乐器选择、声音调试、作曲等功能。这种将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条件所造成的约束(无管弦乐排练、演奏等),使音乐作品能够达到模拟实际演奏和演唱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创作方法,激发学生深入参与课程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数字音乐创作平台目标模式下的音乐创作模式改革是基于计算机音乐技术在音乐创作研究过程中的应用。通过改变音乐创作模式,学生可以独立使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学习数字音乐平台下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所需的相应软件和计算机音乐设备。在原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大学生创作的“音频”音乐作品进行包装,并在大众网络平台得以推广,让最初脑海中的音乐符号最终落地成为作品。

参考文献:

[1]罗音子.电子音乐创作中多元化声音塑造方式的研究[J].参花(上),2021(04):71-72.

[2]何方.音乐数字化背景下电影音乐创作方法研究[J].艺术品鉴,2020(24):138-139.

[3]罗丁.数字化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3):244.

[4]蒋长清.数字化平台下大学生音乐创作方式创新研究[J].音乐创作,2017(02):189-190.

[5]赵慧灵. 数字化音乐工具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基金或课题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湘教通〔2021〕197号)(中国音乐-乐器数字化网络平台)

猜你喜欢

方式创新音乐创作教学应用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探究基层廉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方式创新思考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新时期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的探讨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