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培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0-07季舒鸿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德幼儿教师德育

闻 雯,季舒鸿,闻 娣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安徽合肥 230013;2.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安徽合肥 230012;3.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妙道山幼儿园,安徽安庆 246690)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明确指出要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实施,对新时期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师德职前职后培育体系迫在眉睫。此后,各级各类学校聚焦师德培养问题,国内专家学者、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均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再次掀起研究高峰。在知网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题对现有文献检索,2018 年10 月至今共775 条结果。但是围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知网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为主题进行相关搜索仅得出47 条结果,剔除关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内容研究、现状分析、重要性探究之外,侧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的仅有9 条。郭海燕在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文件精神,把立德树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设计格局[1]。王蕊、金玲以《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蓝本,从政策引导、高校人才培养、幼儿教师职前学习三个方面对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机制进行探究[2]。鄂美丽在梳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涵、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自身四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路径[3]。孔德利从幼儿师范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原因,进而从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教育对策[4]。综合而言,虽然师德养成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具体到幼儿教师师德培育的研究较少,结合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更加匮乏。从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幼儿教师师德培育体系,仍然需要更多学者予以关注。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文简称“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升格最早的十所幼专之一。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分析政策与要求、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有效措施,制定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培育体系(见图1)。

图1 四德联动、五位一体式师德职前培育体系

儒家道德修养论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主要依靠个人的自我教化,而贯穿自我教化过程始终的是对道德义理的体悟和体证。道德体悟是对道德义理的彻底掌握,是在对道德规范了解之后的一种“内省”和“自讼”,道德体证则是用自己的道德实践行为对道德信仰信念进行验证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5]。这种体悟与体证相结合、思考与行动相统一的道德自修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培育体系在此理论基础上,以“明德-修德-行德-成德”为主线,从师德培育“内容体系、活动体系、践行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五个方面构建而成,“四德”联动、五位一体。体系中“明德”有知晓和认同两重含义,是“修德”、“行德”和“成德”的前提和基础;“修”意指“习得”,指在明德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修德,经过积极的思想斗争,清除思想品德中的杂念,对师德内容加深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属于儒家道德自修中的自我剖析、感悟;“行德”继“明德-修德”之后,对应儒家道德自修中的道德践履;“成德”是最后的评价体系,是对“明德”、“修德”、“行德”的检验和反馈。整个体系以明德为基础,经过修德和行德的方式和途径,体悟与体证相统一,最终达到成德,四德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师德培育内容体系、活动体系、践行体系、评价体系相互对应,最终在师德培育管理体系的保障之下有效运行。

一、精选德育内容,夯实明德基础

(一)制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为教师个人修养指明方向,又是教师职业活动健康进行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2019 年先后四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缺少单独针对幼儿园阶段的职业规范。

根据《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等相关文件拟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标准在上位文件的框架下,将幼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基本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具有针对性。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背景下幼儿教师师德职前培育体系指明方向。

(二)挖掘课程德育元素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创新思政课程;与此同时,充分发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首先,对原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方面合理分配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类课程的比例,在保证专业课程比重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从而保证有足够的师德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另一方面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师德修养五个方面来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侧重挑选一批重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特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类课程,以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初步了解师德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修养。

其次,鼓励教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积极申报思政类课题项目,努力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思政类教科研项目,从而以教带研,以研促教。2020 年学校获批立项的68 项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包含课程思政类项目18项①;与此同时,校级教科研项目中,鼓励教师积极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申报,2020 年学校校级项目立项31 项,其中思政元素相关项目15 项②。这些思政类教科研项目的开展,带动着一线教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德育主阵地功能,开展德育相关教学和研究。

(三)建设幼师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生态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只有将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融入学校文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引领师生发展[6]。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幼儿教师师德职前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提出“三化五性”的建设要求,按照“净化、绿化、美化”的三级建设目标,形成“思想性、科学性、艺术系、师范性、知识性”五性合一的环境特点,充分展现师范属性和“幼”字特色。学林路校区用陈鹤琴、蔡元培、陶行知、冼星海四位教育学家命名四栋主教学楼,分别配有雕塑和生平介绍,各班级教室悬挂中外知名教育学家画像和励志名言,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除此之外,学校确立“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突出传统,精心凝练“一训三风”(见表1),并将之内化到每一个幼专教师和学子的血液之中,努力打造“安徽幼教黄埔军校”。

表1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训三风”一览表

二、优化校内活动,创新修德方式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面向全校团员定期开展团课活动。系部团委老师给班级团支部书记上团课,班级团支部书记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的形式落实团课内容。同时,团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精心开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拓展”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巩固和提高幼儿教师职前政治素质。

针对大学生骨干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方面,学校每年开展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官员等为他们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进而提高其理论修养和辨析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生骨干所在班级开展雷锋月、五四青年节、建党建国等主题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力量,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方面通过主题班会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班级评奖评优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突出品行的重要地位,树立“立人先立德”的方向标。

(二)立足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验

高校各类学生组织是青年活动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是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学校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以学生处为主导开展学生活动。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育人活动;另一方面创立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三个学生品牌活动,并以此为主阵地,依托各个社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素质,陶冶情操。

(三)开展心理育人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的核心主题,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师德培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过程中,除了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之外,内心环境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中心积极组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系(部)—学生组织”三级网络,协同学生管理人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为全校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一方面通过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面向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面向心理委员和心灵天使的心理知识专业培训,提高大家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协会聚集一批学生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系列主题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格品质的发展。此外,还设有个体心理咨询值班和24小时危机热线服务。

三、挖掘校外资源,拓宽行德途径

社会个体的发展一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进行的,依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德育是一个连续、整体的过程,学校除了通过校内德育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之外,还需要积极挖掘校外资源,组织教育见习实习、志愿服务、参观体验等活动,为学生师德培育拓宽行德途径,延伸德育空间。

(一)拓展实践主阵地,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活动

教育见习实习是师范生培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主要任务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所修得的道德理念践行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一每学期有1 周的教育见习,大二每学期有2 周的教育实习,大三有3 周的毕业实习和12周的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在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百多天的时间是在真实的幼儿园职业环境中度过。

学校以“幼”字为特色,坚持校—园合作、实践育人,全国首创“政校园”协同育人机制。于2015 年起成立第一所政校合作幼儿园,2017 年,成立幼教集团,现有30 所幼儿园,每年接纳校内师生实习实训总量超出7 万人次③。学校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了以幼教集团为主、其他幼儿园为辅助、教育培育机构为补充的师德培育实践阵地,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开展各项教育见习实习工作;并从幼儿园实际工作内容出发,为实习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让实习学生真正了解并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潜心培幼育人。

(二)搭建多维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性,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宽广的社会环境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习惯。其一,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建设;其二,鼓励“向阳花社”社团,通过小学“三点半”课堂和幼儿园特色社团活动,给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为学校服务的机会;其三,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服务国家”的时代使命,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接触基层,检验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鼓励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等网络形式,鼓励组织云实践团队。

(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参观体验活动

根据师德培育内容需求结合实际资源,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系统开展各类社会体验活动。有养老院、福利院等公益精神类,安徽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地域红色文化类,合肥科技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开放周等人文科技类,合肥科技岛、安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理念类,通过这些社会体验活动,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达到知行合一。

四、综合多种评价方式,探索成德标准

(一)实行师德教育学分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师德教育学分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将师德教育学分分为理论课程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和活动学分三部分,比值分别为35%、35%、30%,学分共计100分,修满60 分为及格、70 分为良好、80 分以上为优秀。德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课程设置,德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必修部分的课程学分共计60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学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的选修课部分的课程以及活动学分部分的活动,则是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自愿选修或者参加的。具体内容详见表2。

表2 高专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师德教育学分分解表

(二)建立师德养成档案袋

师德养成档案袋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它通过记录师德养成过程,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师德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采用师德养成档案袋,能更客观、全面的对学生师德培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量。

学校以学前教育专业鹤琴班为试点,为每个学生建立师德养成档案袋,档案袋以学期为主线,记录学生所学习的师德养成类理论课、实践课和活动课的具体情况,有师德教育学分、顶岗实习鉴定表等量化指标记录,也有先进事迹报道、荣誉证书、活动心得等质性材料支撑。通过翻阅其中的材料,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师德养成的过程及其现有水平。

五、明确部门职责,提供管理保障

德育生态观认为,德育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学生-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类生态链,缺一不可。要想提高学校师德培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参与的,协调、有序的、健全的德育体系,通过这样的德育体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教育合力[7]。

经过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在逐步构建而成的师德培育内容体系、活动体系、践行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联动协同的德育管理体系,力图以此来综合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的“全覆盖式”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幼儿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常态化和规范化模式(见图2)。

(一)健全教学管理体系,为明德提供智力支持

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导,联合教科研处和教师发展中心,依托系部和实验实训中心,立足第一课堂开展师德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德育专项研究,研究德育课题,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丰富德育理论体系;系部主任或副主任为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德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以辅导员队伍和思政类通识课教师为德育执教主力军,各学科教师为德育渗透执教者,全面落实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责任。

(二)健全教育管理体系,为修德提供组织保障

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学生处和团委为主导,联合总务处和心理健康中心,依托学生会和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立足第二个课堂组织开展师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团委以团课活动和青马班为主要渠道,引导学生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学生处联合团委,依托各社团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强化实践体验;辅导员以主题班会和评奖评优为抓手,突出“德育为先”的价值引领;发展规划处联合总务处和宣传部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师德情操;心理健康中心利用心理协会和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育人活动,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格品质的发展。

(三)健全实践培育体系,为行德拓宽践行途径

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综合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以各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等实践基地为依托,利用教育见习实习,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和践行师德;另一方面利用各方资源,搭建多维平台,带领学生开展参观体验、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在社会大熔炉中历练;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家庭教育阵地,拓宽行德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谈到大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时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8]高校德育工作注重育人育心,强调浸润和渗透,不仅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是全方位育人的知行合一的大德育[9]。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在多年实践经验积累中构建而成的职前师德培育体系,培育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一线幼儿教师。

[注释]

①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 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名单的通知(皖教秘高〔2020〕155号)

②关于2020 年度校级教科研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EB/OL].https://www.hfpec.edu.cn/info/1023/8042.htm

③合肥幼教集团[EB/OL].https://www.hfyjjt.com/

猜你喜欢

师德幼儿教师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