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视域下“情境·问题·任务”的再认识

2021-10-02马英

高考·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任务问题情境情境

马英

摘 要:明确“情境·问题·任务”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在教学和高考中的地位,是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应对新高考的基础和关键。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中,情境是问题、任务的载体,任务可以呈现或隐含带有情境的问题,以问题分解单元任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架。明辨情境、问题、任务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情境;问题;任务;问题情境;情境任务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情境”等新术语,其中提及“情境”一词有34次,一时间“任务”“情境”成为语文教学的热词;那么,多年来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处于什么位置?与“情境”“任务”有什么关系?三者在教学和考试中起到什么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明确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决胜新高考的基础和关键。

一、情境·问题·任务三个概念的含义

(一)情境

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从情境认知理论看,“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实践”[1]。由于学校教育场景的限制,学习过程不可能完全是生活真实情境,更强调“认知真实性”。《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王宁先生更明确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二)问题

是事实何以成为事实的反思或追问。学校教学始终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好问题,既可以是引导学生进入并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抓手,也可以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手段。美·埃里克·弗朗西斯在《好老师,会提问》中指出:“教师提出的好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化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兴趣和潜能;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深度。”“一个好问题,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好问题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将教学重点设置在主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上。”

(三)任务

通常指交派的工作,担负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以“学习任务”整合单元教学,单元学习任务主要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是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是教师交派给学生的,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担负完成任务的责任,任务群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二、情境·问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上看,语文新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在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基础上的。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课标》在评价中指出:“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据此,我们概括三者之间关系是:任务为引领、情境为载体、问题为目标,这三者在学习和评价中往往有机结合、互相关联。下面举例辨析。

例1:

2017年上海高考题: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 )

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以上题目中,小明跑步健身一段时间后的心态是情境;选择一个句子来激励他,是任务。

例2:

某教师在教授《合欢树》一课时,设置这样题目:史铁生的《合欢树》结尾这样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儿,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会想起她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上述题目中,具体的课文语境是情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是问题。

例3:

学习《劝学》后,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上述题目中,学习《劝学》后是认知情境,画出结构图是任务。

例3中看似没有问题,实际暗含问题。要完成结构图,首先要解决每段的含义、段落之间的关系、贯穿全文的主要思想等问题。

总结上述3个示例,例1是带有情境的任务,例2是带有情境的问题,例3是带有情境、暗含问题的任务。

“题目中的情境要素,主要表现为人物、场景、事件或引导性材料等;任务要素,是明确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或完成的成品;问题要素,在语文学习领域,可能是或明示或需要再提炼的需求、需要回答的疑问,以及需要解决的麻烦等,理清问题可能是完成任务的前提”。[2]

《课标》在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同时,也提出应“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且指明“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总之,情境是问题、任务的载体,任务可以呈现或隐含带有情境的问题,以问题分解单元任务,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挖掘和呈现符合真实认知倾向的隐性思维情境,设置隐含问题,将学生置于复杂的任务中,会提高学生素养的达成度。

三、认识情境·问题·任务三者的含义关系,做好任务群教学 

《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温儒敏指出:“教师备课时应当认真研究单元任务,要把这些任务转化为问题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任务要求创新设计,抓住单元核心任务,设置科学系统的问题情境分解任务。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拿来主义》一课,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根据本单元核心任务,明确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从“列举—概括”的角度,学习作者如何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那么,教学中如何完成本课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具体的问题情境:

熟读课文,结合1—6段,用图表或提纲的形式,说明作者如何有針对性地表达观点?指出与前一课《反对党八股》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关于“作者如何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结论。

上述为学生提供的复杂的学习任务,由带有情境的问题和带有情境的任务组成,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导向,任务是具体行动。

然而,有了问题、情境、任务,学生就会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探究吗?此时为学习更科学、更高效,教师还要提供过程和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良好的支架。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指导:

1.    结合书下注释,还原具体背景。

2.    结合教材103—104页,复习回忆有关“针对性”的知识。

3.    列出表格,呈现作者所列举的现象和对现象的归纳、概括。

以上1、2两点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知识,第3点是运用知识的基本分析技能,可见,本课设计的核心问题任务,涵盖了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就会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促进思维,建构语言,获得体验,从而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经验,真正理解本单元核心概念。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运用中理解、习得、掌握、应用知识,从而获得关键能力,形成习惯品格。

因此,教师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的对与错的问题,不是脱离情境没有目的的任务活动,要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按照单元学习的梯次、进度,逐层递进地设计在核心问题任务中,还要从过程方法的角度对具体情境问题、问题任务逐层分解,这样,学生有目标、有抓手,学习过程实实在在,教师课堂评价能落到实处,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四、辨析情境·问题·任务三者的含义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如今高考命题有“无情境不命题”的说法,“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4]情境、问题和任务在试题中怎样存在,什么关系?教师头脑清晰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审题。下面举例。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11日《人民日报》针对阿里等互联网平台进军社区团购一事发表评论《互联网巨头应具有更多超越性追求》,文章结尾谈道:“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这段话引起网民强烈反响,有人说是电商平台在与民争利,有人说这些互联网巨头缺少创新精神,有人说他们缺少像华为一样的远大志向。

马云等互联网平台创始人,曾经是数字时代的弄潮儿,是亿万青少年的榜样,现在为什么会被大家质疑和批评,请你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述试题为复杂情境任务的试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中情境、问题、任务的呈现特点及作用。先要弄清楚出题人要求完成的问题任务,然后认清材料情境和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境是否一致。此材料中介绍马云事件的情境,不是学生作文要阐述自己观点的情境,对此,要先解决材料中提出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被质疑?”然后明确作文的情境是“针对大家的质疑批评,联系自己的认知”,在此具体情境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作文任务。

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能力品格,高考试题会设置复杂的情境任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少设置简单考查知识点的试题,多做复杂情境问题设计,指导学生训练,多做引导学生辨析情境、明确任务,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时代,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才能突出学科本质,做好教学和考试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静.理解实践:活动与情境的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5)

[2]叶丽新.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50

[3]温儒敏.守正创新用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J)人民教育,20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9

猜你喜欢

任务问题情境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