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中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9-30张琳敏

高考·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张琳敏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教材的处理还相当不成熟。而我们在新高考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下,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本文通过对《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的示例,讲述了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希望以此文为例,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中外历史纲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之前的实验课标必修课程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所采用的是大专题结构设计。而《中外历史纲要》所采用的形式是纲要。何为纲要?既为概要,将一本书篇幅较大的内容进行压缩,所以《中外历史纲要》一书的内容多而细,一本书就包括了中外历史。全书内容按照“古今中外”这样的历史时序去编排。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每本书又分为若干学习专题,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阐述,使得全书能够系统的概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进步趋势与规律。

在这本书中对历史现象、人物的描述等就是一个“点”,对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就是“线”,对历史专题的概括就是“面”。全书在设计框架上就能够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既涉及基础知识又包括对历史能力的提升。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构,能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对社会形态的变化有系统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历史的核心素养。中外历史纲要“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个高中历史学科素养,总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内容和栏目设计,既着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力图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获得螺旋式上升的效果”。[1]

课程设计上的科学性已经能够体现,那么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呢?这就是我们对新教材把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如何在课程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对教材做好处理?并且能够在授课当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呢?

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与历史见识、能力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积淀历史智慧、凝练历史品格、锤炼历史思维能力、升华历史情操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切社会科学基础的历史学,在整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2]因此,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也对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唯物史观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简单理解。学好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客观的认识历史现象和规律才能对历史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在《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文中,能够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史实进行描述、解析。从而让学生能够用阶级分析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也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历史的时空观念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对历史时间顺序的把握,二是对历史空间概念的把握

对历史时空观念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空间方位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有利于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对历史有所了解。而且也只有把历史时间置于时空之下去了解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够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得出其内在运行机制。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会提到历史学习的困难性,学生反映难以记忆历史知识点。其实就是学生没有将历史学习置于时空之下去记忆,而是割裂的记忆历史知识点。对时空观念的把握有利于历史体系的建立,这点对于历史学习至关重要。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行培养。本节课从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一直到1644年明清易代,一共293年的历史。在一节短短45分钟的时间里所涉及的内容如此之多,那么如何快速地让学生明确时间概念呢?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采用时间轴。时间轴的建立,可以快速、直观的展示这段时间的历史,让学生对这些历史时间先后顺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并且在建立时间轴时将其内在逻辑讲述清楚,学生对这段时间历史的把握将事半功倍。这个仅仅是运用于一个朝代的历史,如果将其不断地扩大,那么就可以将整个中国古代史都联系起来。再扩大,甚至可以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联系,就像绳子一样可以将知识点绑在一起。

可以通过地图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这节课课标的要求之一就是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认识,还可以发现错综复杂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个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明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这节课内陆边疆的关系可以用文字表述内容就比较多而杂。

如果仅将这部分史实通过文字表述,很明显可以感覺到混乱,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但是将其置于地图之上就很明了明朝是如何经略边疆以及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是怎样关系。

在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是对历史知识的一种整合,以一种更加明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加强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对历史学习意义重大。

三、史料实证

在历史学习中,历史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但是时间久远、文件缺失等原因,我们在重现历史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对现有史料如何进行解读论证,从而对历史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就尤为重要了。

因此在这节课的导入中,我直接给了两张图,两张完全不同的朱元璋图像。这两张朱元璋的图像均是明朝时存于内务府后被清朝接管。同样的一个人,不同的两种长相,很明显这两张画不可能是同一个人,而这些材料又都是官方的材料。这节课以此导入不是为了探尋朱元璋的真实长相,而是想让学生知道在历史的浩瀚海洋当中,存在很多史料,这些史料本身可能是相悖的,那么如何在史料中去挑选去实证就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通过对这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知道要学会对史料去伪存真。认真的辨析材料、解读材料,从而摸清历史的真相。

除此之外,这节课在关于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措施当中,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明朝为了防御鞑靼、瓦剌南下,重新修筑了长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明朝长城地图以及明长城遗址进行实证。明朝对黑龙江流域进行管辖,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节选了《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以及永宁寺碑的展示。对西藏的管辖通过展示“阐教王印”和“正觉大乘法王之印”。对南海的管辖,通过《筹海图编》展示,明确明朝时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再通过四个问题,对材料进行分析。问题1:以上展示的史料的类型有哪些?问题2:史料的价值如何判定,尤其是不同类型的史料?问题3:不同类型的史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问题4:运用史料中我们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这4个问题的表述,用以区分不同水平的能力。水平1:区分不同史料类型,提取信息。水平2:认识不同史料所具体的不同价值。水平3:不同类型史料互证,形成全面丰富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恰当运用史料。通过以上方法,提升学生能力。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3]学生如果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理解,能够形成历史解释,必然就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非常清楚。这是一种对历史现象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要以具体史实为依据。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渗透历史解释。为什么选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进行解释呢?主要是因为这个概念基本渗透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从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一直到清朝结束,整个封建王朝都在不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对这个历史概念的突破,能够将前后的历史联系在一块儿。那么,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呢?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通过对这个概念的突破后真正引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认识明朝专制主义的发展。

五、家国情怀

在当前,家国情怀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二)增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四)努力维护人类社会正义、基本伦理、人与人相互友爱、国与国和睦相处等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谴责诸如暴行、仇恨、屠杀、侵略等破坏和颠覆人类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引导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五)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将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节课里,第二子目“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中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将其与新航路开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和平的对外交往,而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血腥与暴力。引导学生感受人类社会正义、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是正确途径,谴责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暴行、仇恨、屠杀,引导学生向真、善、美方向发展。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的下降外来的侵略接踵而来。如:沿海的倭寇、葡萄牙租住濠镜澳、荷兰占据台湾。让学生明确“海禁”政策并不能真正的阻止外来侵略,应该有将国家的发展置于整个世界之中要具有国际视野。通过以上各方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以上,就是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文为例,探讨如何在《中外历史纲要》中贯彻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只有我们能够把握这五大核心素养,才能在新教材的教学中熟练运用。在培养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对新教材这种“纲要”类型的教材有所了解。了解是一切知识运用的基础。在了解的基础上,“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倡导史学思想方法,强化立德树人导向,是确定学科素养的基本或者说重要原则”。[4]通过以上五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让我们在正确解析新教材的同时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李帆.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内容介绍与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0(01):39-43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2018:50

[3]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2018:60

[4]於以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17-22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论概念教学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镜头中的组诗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