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7-05-31戴晓萍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詹天佑育人

戴晓萍

[关键词]詹天佑,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育人,历史核心素养

接到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委员会的通知,在2016年安阳年会上浙江省需要出一节名师示范课,既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地”,又能让大家感受到浙江省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推动下的课堂变化。于是,我找到磐安中学的申屠兴山老师。十年前,他的“甲午战争”一课获得过全国一等奖,有良好的历史功底与教学经验,尽管副校长的行政职务令他诸事繁多,但他向来兢兢业业,在课堂教学艺术上乐于钻研,而且是全国优秀教师。接到任务后,申屠老师选择上“詹天佑”。考虑到备课时间并不宽裕,浙江省10月份有学考与选考安排,教学内容又具有挑战性,除了通过“同课异构”进行头脑风暴,申屠老师在一个月内殚精竭虑,几易其稿,终为年会奉献了一节高质量的示范课。

一、教学立意凸显三观,格调高远自然

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历史认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认真面对今日,积极面向明天。历史从不是腐旧片段的沉积,今天历史学科所承载的“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加严峻。让学生学习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事迹,从历史人物身上感悟如何立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教学的灵魂。本课的教学立意不是在单纯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上,而是立在价值观上,格调自然高远,由此进行选材组材、布局设计、语言手法,教学品质必然提升。

全课围绕“人”字是如何打造的?以“人”字贯穿始终,把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放在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中来讲述与评说。詹天佑在历史教科书中并不是多么浓墨重彩的一位历史人物,其一生主要是与铁路事业息息相关,其强烈的爱国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是任何时期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当今中国正值高铁时代,借鉴中国铁路之父的精神品质,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培养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兼具的一代新人,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理解,步步无斧凿之痕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建构新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任务型驱动,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此课导人设计从安阳是甲骨文的故鄉切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甲骨文的“人”字过渡,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马上衔接到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进入正题,同时还为结尾的“人”总结埋下了伏笔以呼应。

此课由“人”字形到“人字形线路是如何打造的”,再到“伟人詹天佑是如何打造的”,最后落脚师生该“如何打造人字”。由京张铁路一事到詹天佑一人,由铁路修建之重要到中国铁路之父的成长,由工程技术性的分析到伟人品质精神的剖析,由对詹天佑其人全面的认知到时空观念中人物理解的方法,最后由一个人上升到一代人,既突出历史人物的时代特征,又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并指导了学生该如何面对困境、面对挫折、勇于担当。教师说的循循善诱,学生听得自然而然;教师适度的幽默与教学机智,学生互动的热烈与思维的跟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教学流程预设是为生成,无作秀生硬之嫌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师对内容的尊重,生成则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代表教学的计划性,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教学流程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效率与能力培养的逻辑性,又要注重师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如教师讲到京张铁路的修建,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这条铁路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铁路事业的命运,还关系到中国近代化的命运。问学生:这条铁路要不要修?该不该修成?学生回答要修,必须要修成。然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光有激情的口号、美好的理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证明:中国人,行!学生刚意气风发地感受到修铁路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立马考虑到除了激情还必须有技术与能力层面上的可能性。课堂预设是为生成,而生成的可能是学生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更可能是无法表达的缄默的认知,更可能是情感上的体会与理性的思考。在将来的人生中,学生便也明白何谓“既要仰望天空,也必须脚踏实地”。

整个教学流畅,导入无故意的噱头,结尾无刻意的精彩,遵循学生思维逻辑发展的规律,由浅及深,引发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四、材料萃取采用问题导向,历史文献脉络化

史料是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史料教学应该服从历史教学目标并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下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浩渺历史,教师如何获取、筛选、评判、解读各种类型史料?首选是选择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或言论的直接记录,相对而言,更接近历史真实;同时,找到历史人物所记录文献的史源,并将文献脉络化。因为历史探究的过程受限于脉络、时间、地点、观点等因素,教师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就该从纯粹的历史文本回到作者创作文本的时代,回到历史语境,考量时代中的社会规则、风俗习惯、语言体系等。过去的历史事件留给后人的是许多四散的碎片,我们必须在富有创意的行为中将碎片拼凑起来,而核心是问题导向。

课中围绕为何要修京张铁路,引入四段材料。首先是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1905年)中“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修建铁路除了经济价值,更有抵制列强侵略之意。继而引入1908年《云南》杂志《中国国民立国之根本大计》一文中“铁路所至,即其兵力与移民之所至,而附近之矿产,亦为彼所有。故分得土地之多少,即以所得路线之多少为比例”材料,说明铁路对于列强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价值,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随后推出经盛鸿《詹天佑》中提到:在光绪三十年(1904)到宣统三年(1911)八年问,全中国共修建铁路约4963.7公里,其中由外国直接投资修筑与管理的约占21%;清政府向外国借款、用外籍工程师建造的铁路约占58%……说明列强对中国铁路的侵夺与中国自办铁路的困难。最后引盛宣怀(1906年)所言中国兴建铁路有三难:无款、无人、无料,分析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比较薄弱,并特意分析了一句: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落伍。

四则材料围绕一个问题,在时空条件下環环相扣并呈脉络化。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不时发生思想碰撞,在充满逻辑技巧的问题分析中感知京张铁路修建的非凡意义,同时感知时代中的詹天佑事迹与精神。

此课材料丰富,呈现方式多采取左图右史式,讲述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料实证。“人字形线路”涉及的铁路技术知识用数据表达呈现科学性,用视频播放来强化技术的合理性,学生可以感受到在历史学习中实证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充斥着一些淆乱是非、未经考据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管理、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更加重要。看到信息会用历史探究的方式,去寻源头、找脉络,去提问、质疑、考证。

五、历史思维培养水到渠成,家国情怀得升华

申屠老师在讲课时,自己必然是陶醉于历史之中的,表达的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还有基于历史修养的审美能力。只有饱含激情的内心情感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才能令学生产生共情、给学生以真正启迪。只有让学生拥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与触动之后,分析“家国情怀”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一个边学边思考的过程,追求的不是表面的教学内容密度,而是真正的思维密度,从而培养各种历史思维能力。

在勘测线路中的一个情节肯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测量队员急着结束工作,詹天佑对“差不多”这个词汇的反映。“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的话正是一代又一代铁路工程师们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的体现,他们风餐露宿、兢兢业业才成就了现代交通的便捷,这里确实不用教师再过多诠释,学生自然有所悟、有所得。

另一个情节是詹天佑“待业”,学非所用时期。带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报国热情回国,却无用武之地。但他没有灰心和浮躁,而是立即投入新项目的学习中,并注意到当时欧美国家在铁路中已开始推广使用一种新式的车钩—Janney coupler。而当媒体将此挂钩译成“詹氏挂钩”,以至于在社会流传中说成是詹天佑发明的车钩。詹天佑亲自将“姜坭车钩”译名正式定为“郑氏车钩”以避嫌,体现了一代科学家诚实正直、不掠人成果的美德。而“由路而海”时期不彷徨、不怨怼,积极面对人生,时刻关注科技前沿,正是给学生树立了大写的“人”的榜样。

正是因为具体情境的创设和分析,学生对詹天佑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在最后学生从社会环境和个人两方面考虑一个人取得业绩的因素,才有话说,而且说得符合逻辑,说得真情流露。

纵观此课,教师用理性的精神、感性的语言进行了科学逻辑的分析,并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学生积极互动、思想自由,在时空框架中学习了历史人物,领悟了“人是如何打造的”,学习了严谨并逻辑的历史探究方法,自然体会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源远流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尾大写的“人”字总结既是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的凸显,更是教师自身对“人”字一撇一捺的理解,相信学生也会把握住品德这一撇,才能这一捺,积极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努力写就一个大写的人。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詹天佑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詹天佑还书签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詹天佑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