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习力,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朝向幸福那方

2021-09-30张兴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习力

张兴娟

[摘  要] 学习力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学习力主要包括兴趣力、思考力、探究力、创造力、反思力等诸多学科学习力。学科驱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力,内外带动能形成学生探究力,生成拉动能培育学生创造力。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朝向幸福那方,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学习力;学科驱动;内外带动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这样学”等问题。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呈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揭示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总结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1]。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成长,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朝向幸福的那方!

一、学科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力

学习力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学习力主要包括兴趣力、思考力、探究力、创造力、反思力等诸多学科学习力。其中,兴趣力应当是一种内驱力,对学生的整体性学习发挥着导向、调节等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性。一般而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外在的材料、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一种方式是短效的;二是发掘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一种方式是长效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科本身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笔者从学生已知经验出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1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分得几个桃?”“将2个桃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的几分之几?分得几个桃?”“将3个桃呢?”“将一盘桃呢?”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让学生能区分“整数1”和“整体1”。通过对不同个数的事物的平均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一种整体性的观念。从“整数1”过渡到“整体1”,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经过变革、重组。通过学习材料的不断丰富,对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的不断变化,学生能够逐步建立“整体的观念”,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基于学科知识与儿童认知的内在冲突,是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的兴趣的根本所在。通过对学科知识的深度思考、探究,能蓄积学生的思考、探究潜能,为学生后续深化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知冲突是学生有效的学习动力。在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会处于暂时失衡状态。为此,学生会产生化解认知冲突的欲望、冲动等。通过化解认知冲突,学生的认知会从不平衡转向平衡,然后又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而这新的认知冲突又会引发学生认知的新的不平衡[2]。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形成数学思考、探究的动力。

二、内外带动:形成学生探究力

学习力的内核应该是“探究力”。当然,探究不是简单地动手做,而是蕴含着深入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数学探究是一种具身性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对数学进行感知、思维、想象。通过内外带动,不断形成学生深刻的、深入的数学探究力。只有通过内外带动,形成双驱,才能更好地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生长的力量。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测量、折角、撕拼等多种外在的、感性的、具体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者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直观想象,从而确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比如通过作辅助线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类似于初中阶段的平行线内错角、同位角的证明方法。或者经历帕斯卡尔推理方法,即任意一个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沿着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此可得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坐在一架飞机上俯瞰一个三角形花坛,随着飞机的升高,花坛越来越接近一个点(如图1),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借助这样的感知、操作、思维与想象,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直觉猜想、直观验证以及逻辑演绎、动态想象等方式,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获得了对数学探究方法、思想等的感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纯智性化的数学教学,将感性化、知性化、理性化的数学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具身化的数学认知,将数学活动设计得富有层次性、精准性、多元性、思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凸显数学知识的认知价值,也要凸显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精神价值乃至生命价值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多元价值的发掘,为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三、生成拉动:培育学生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预设,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3]。一般而言,课堂生成往往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通过课堂生成,教师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创造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确证与表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始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其次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再次要提升学生的创造品质、品格。广义地说,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应该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梯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应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是教师牵引、搀扶下的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样态。为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笔者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成为一个简单的、机械的操作工,而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研发。笔者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个三角形,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自主探究。如有学生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学生将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还有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寻求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是展开积极的思维、猜想,并进行主动的探究、验证等数学活动。在整个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适度介入,给学生的數学探究活动、验证活动以支撑,对学生探究、验证的困惑、障碍给予适时、有效的指点,从而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共鸣、共振,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培育学生的数学创造力,要蓄积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动力,启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同时,教师要搭建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的浮桥,不断疏通学生数学学习的通道,开掘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朝向幸福那方,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指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关键是要将学生带到数学学习的高速路口,让学生在通向理想课堂的高速公路上欣赏到沿途的美丽风景。

参考文献:

[1]  徐征. 从概念到模型研究的日本学力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11).

[2]  李泽国,姜虹娟.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  潘旭东. 小学生数学学力培养探析[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7(Z1).

猜你喜欢

学习力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