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搭支架,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2021-09-30刘新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课堂教学

刘新红

[摘  要] 在教学环节中搭建合适的支架,可以实现意义建构,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走向高效。文章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赏析搭建“情境”支架,搭建“梯度”支架,搭建“对话”支架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最近发展区;支架;有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情境、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为学生的学习巧搭支架,实现意义建构。所以,“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很好地指导了学习情境的创设,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建构有效数学课堂提供了指导。那么,究竟如何实现这种认知结构的发展?如何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支架呢?下面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阐述如何在教学环节中搭建合适的支架,以期实现意义建构,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走向高效。

一、温故知新,搭建“情境”支架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每一部分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前需要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确立教学起点,创设合理的“情境”支架,进而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从而唤醒已有认知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1]。

案例1  小数的意义

师:各位同学,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一直在与数“不断周旋”,目前像0,1, 2……这样的整数我们已经学过。大家看,图1为我们已学整数的计数单位表,我们一起自右向左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何规律呢?(同时PPT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生1:计数单位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2:10。

师:分数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已经认识了,谁能列举几个?

生3: , , ,……

师:非常棒!在之前我们也初次认识了小数,谁能读一读这几个小数呢?哪位学生愿意试一试?(学生跃跃欲试,教师点名后学生读数)

师(拾级而上):通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廣泛。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深入地了解“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新知既是旧知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的铺垫。在新知学习中,教师需致力于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之间建立实质性关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从学生已学的整数和分数入手,通过回顾唤醒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整数计数单位”,实现了“小数意义”的导入。这一支架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习活动层层推进,初露端倪。

二、层层递进,搭建“梯度”支架

新课改风向标下,立足于“跳一跳,摘果子”的背景,数学教学应该运用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搭建“梯度”支架,从而架设知识的阶梯,让他们不仅可以在现有区域“摘果子”,还能摘到“顶峰的果子”,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优化,使课堂教学深入到数学教育的核心。

案例2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1. 情境引入

师:你们看聪聪和明明一起去邮局了,他们想干什么呢?哦,原来是想寄信啊!他们刚将信投入邮筒就被退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PPT展示动画场景)

生1:因为没有贴邮票。

师:对哦!那应该贴多少钱的邮票呢?

生2:这应该要看信件的质量吧。

生3:还需要看信件目的地的远近。

师:你们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那就让聪聪和明明一起去称一称信件的重量吧!(继续播放动画:电子秤很快称出4封信的质量分别为20克、200克、61克、163克)

2. 实践体验

师:信件上目的地已有,现在质量也有了,那现在可以贴邮票了吧?

生4:还不行,还没有提供资费标准。

师:是啊!贴多少钱的邮票是有资费标准的,下面的图2就是中国邮政业务的资费标准。

师:大家请看,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与聪聪和明明相同的4封信,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要领如下:①自学教材第118页;②基于“邮政资费标准”试着确定每封信的邮资;③组内交流确定邮资的方法。

3. 交流展示

学生综合4封信的质量和目的地两个要素,并基于“资费标准”准确得出了每封信的邮资,并提炼得出策略与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要为他们的探究搭建“梯度”支架,给予学生拾级而上的感觉,让他们在不断思考、实践、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积累探究问题的活动经验,这样一来,才能促进他们高效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实的,才是小学生所喜爱的[2]。

三、重视合作,搭建“对话”支架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需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采用充分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完善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新知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设计好相应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搭建“对话”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充分外显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探究活动往往可以使得学习走向深入,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从而展现数学课的灵魂。

案例3  倍的认识

教师以“烘焙课程”引入课题后,激起了学生浓烈的探究兴趣。随着学生对“倍”的认识不断深入,笔者设计以下合作环节,以提升学生对“倍”的认识。

小组合作:如图3,请试着画图表示出圆形蛋糕的块数是星形蛋糕的3倍。

师: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再将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快速投入合作和讨论中,有的画,有的说,有的辩,有的改,课堂气氛活跃)

组1:我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星形蛋糕去掉1块,这样一来6里面有3个2,圆形蛋糕的个数是星形蛋糕的3倍;其二是添上3个圆形蛋糕,星形蛋糕不变,这样圆形蛋糕的个数也是星形蛋糕的3倍。(图略)

组2:我们的方法如图4。

组3:他们画得都比较麻烦,我们可以通过图5这个简单图示表示。

组4:我们与第三组的想法相同,无论星形蛋糕有几个,只要圆形蛋糕有它的3份,那么圆形蛋糕就是星形蛋糕的3倍。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请认真观察以上图示,说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以较小的数为标准,视为1份,较大的数正好有这样的几份就可以说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几倍。

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输”而生成的,也不是通过教师“告诉”而获取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的。上例中,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对简约的教材内容进行一点补充,搭建“对话”支架,目的是让学生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领略数学的魅力[3]。

总之,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成功搭建支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将教学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效学习支架的搭建逐步拓展新的知识领域,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性,让数学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  朱建霞. 搭建学习支架,促进素养发展[J]. 数学教学通讯,2018(27).

[2]  陈维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函数与方程思想教学中递进式师生对话教学与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2014(3).

[3]  尹美霞. “小组合作学习”再认识——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 考试周刊,2011(40).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支架课堂教学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