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力培养的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

2021-09-29康益明汤其妹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成果情境

康益明 汤其妹

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间的联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体验、探究、实践调查等活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实践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项目化学习就是学生在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下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活动,体现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并将学习过程以产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学习模式。本文尝试以“红色新生:走进奋进中的通元”为主题,以真实情境(红色旅游申报答辩会)为任务载体,以“如何让身边的红色旅游资源申报成功”为驱动性问题,对学生项目化学习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一、项目主题缘由和目标

(一)缘于学情的把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进而了解、热爱家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合作能力,视野开阔,思维也比较活跃,可以组织学生去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

(二)缘于核心素养和项目化的理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针对家国情怀类教学关键问题,侧重议题活动策略,在具体情境中落实。项目化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探索,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感悟。

(三)缘于地域红色特色的寻觅

通元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彭家堰——海盐县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南北湖革命烈士纪念碑——海盐抗战纪念点;长山河——改革开放时的奋进典范;雪水港——新农村的典范等,这些旅游资源不但在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而且涉及我党的诞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与课程知识有很强的关联性。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红色新生:走进奋进中的通元”的主题,设立如下目标:(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温故知新,感受“有用的历史”。(2)在具体项目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提升协作、探究、表达等综合实践能力。(3)在寻觅红色旅游资源中理解历史,在现实中感悟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激活学习动力。

二、项目活动设计方案

(一)创设情境,提出关键问题

项目化学习,强调的是通过情境创设,让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进而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自己直接经验,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认知活动,最终呈现自己独特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是关键性环节。本项目创设了“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答辩会”情境,要求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学习资源,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形式再次认知,最终构建自己的独特认识,使学习过程“真实发生”。

(二)活动安排,设置任务驱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活动安排计划,有具体任务,设置多维互动性活动(见下页表)。

有了这样的流程安排,可以提高活动效率,使项目化学习有条不紊进行。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把项目肢解、分阶段推进。当学生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就有获得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说明评价,期待以评促学

学习评价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具有指导作用。项目化学习中活动评价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及在完成项目后获得的能力和素养。它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KWLP评价表和项目化学生行为过程表现与项目化成果评表(见下页表)。

两表的设计基于学习目标,是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KWLP”评价中K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W明确了自己的目标,L引导学生进行一个阶段的总结,P提出疑问,开启新的学习历程。每一次评价既是对上一次学习过程的总结也开启了下一个学习过程,它覆盖评价的全过程。“项目化学生行为过程表现与项目化成果评表”引导学生去如何完成一项项目,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真实表现。

(四)表格支架,推动项目实施

在项目化实施过程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缺少。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如何使这些角色发挥作用,我们设计了很多表格支架,推动项目实施(见下图)。

1.“关注表”,明项目

小组明确驱动问题,针对问题开展头脑风暴,一份好的“旅游项目报告”包含哪些内容和要求?红色旅游的定义和入选标准等等,最后形成红色旅游项目申报关注表。通过这些关注点,引导学生能够知道项目推进过程的任务和工作。

2.“调查表”,组团队

全班主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班级情况调查表进行分组,对班中同学在性别、性格(主要分内、外向两类)、交流表达(把全班分为A、B、C三个档次)、协作、动手能力等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搭配,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使组内各个同学各尽所能,发挥特长,协作完成任务。每个组的总体实力保持一致,创造了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3.“觅项表”,定项目

组织好项目团队后,组长布置任务即成员根据“红色旅游资源觅项表”调动已有认知、网络查询、访谈、观察等方式寻找身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以投票方式决定最后小组选择的项目。

4.“分工表”,研项目

制定“小组分工表”,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自己项目的各个阶段的工作。通过定期集中研讨的形式,交流和汇报所分配工作的进展,从而促使任务的完成和获得其他组员的帮助,再根据现状集体讨论和调整下一步的活动方案。

5.“申报表”,制报告。

组长按计划整合成员的报告,形成提纲或文字资料,然后按“分工表”由负责人做成文字资料或PPT或美篇等。由“申请表”支架,学生大致知道怎么去整理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从而使自己的成果呈现有序、清楚。

(五)模拟答辩,展示成果

成果展示对整个项目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项目将创设“答辩会”的模拟情境,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1.课前准备。主要任务如下:设计活动方案——传阅活动方案——邀请评委——传阅成果报告——完成主持稿件。在“活动方案”告知了学生活动的目的和流程,从而使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报告进行完善。“活动方案”中还会告知将评定“優秀申报组”、“最佳提问者”、“最佳项目组代表”等,促使学生认真准备,主动思考自己和他组的申报项目。

2.课堂流程。主持开场——汇报展示——自由答辩(生问、师问)——项目认定。通过汇报使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身边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在革命组汇报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抗日战争与南北湖革命纪念碑有什么联系?”“在第二次淞沪会战中,澉浦为什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等有历史探究意义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是学生聆听,思考的过程,是小组汇报、表达、合作、调用资料的过程。知识在这里流淌,能力在这里提升,智慧在这里碰撞。

三、项目评价,迁移实践

1.表格评价,促反思。根据“KWLP”,“项目化学生行为过程表现与项目化成果评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进行审视,在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探究问题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组织和合作能力、项目成果达成等方面进行接受自我、同学、小组、老师的评价,以检测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2.形成路线,再实践。最后形成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并进行微信公众号推送。这些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凝聚着项目化学习的再实践再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学生再创造、再融合、再迁移能力,实现了项目化学习的价值。

此次项目化学习的尝试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凸显出来,在历史知识的巩固、对家乡的认识、情感的升华中很好地培养了社会实践力。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成果情境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