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演化方式探究

2021-09-29万昭阳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
关键词:师资培育农民

万昭阳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手段的逐渐成熟,其“职业性”也愈来愈被人们接纳,但依然面临着文化观念阻碍培训对象多元化、师资结构矛盾凸显、培训手段融入数字技术较少等问题。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教师专业化水平,多元化培训机制、融合大数据时代相关技术以及建立相关的进入退出机制、完善相关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进一步完善,巩固我国脱贫成果,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演化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农民”一词再也不是传统男耕女织时代的所谓人群身份的象征,它成为一种职业并逐渐被人们接受与认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就更有必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以地理优势为基础,不断培育出更多的对农业事业“既懂又爱”且擅于农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依靠擅长于不同农业领域的人才组成农村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任何时期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其人才与人力资本的培育,培养出一批热爱农业,具备农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我国农业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新型职业农民”一词的沿革历程

从“农民”到“新型农民”,再到“职业农民”,最后到“新型职业农民”,[1]依据时期和称谓的不同,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形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户口的管理体制,农民被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的人。对比后期出现的“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的涵义,这个时期的“农民”对于人们来说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身份。他们依靠农业获得收入来作为家庭的最主要经济来源。

1980年后,根据产业的重点,农民被分别称为粮农、菜农、果农、花农、菇农、棉农、茶农、养殖户、专业户等。[2]这个时期依据其分类的名称来看,已经初步出现了职业发展的趋势,但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来说明。之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03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5年11月10日,《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对于培养对象的文化程度及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文化程度须初中以上,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的职业农民。此时的“职业农民”是一种从事此项职业的从业人身份的象征,而不是指的户籍。从户籍定义到职业定义,体现出了社会对“农民”这一词语在认知上的根本变化,为接下来“新型职业农民”一词的提出给予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词首次出现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的文件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明确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型和职业双重融合,体现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机融合。[3]这类人群与其他职业人群一样,依靠所选择的职业获取收入来源以及有目的地在本职业领域不断深化学习,视其为终身的职业。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明确要求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4]一路沿革而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一词的提出相较于最初的“农民”一词,首先,体现在了身份的变化上。他们在农业方面变成了专业的人员,“农民”从一种称呼变成了一种职业。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更高的素质与生产能力。更高的素质并不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是大学生乃至高级知识分子,相反,这意味着他们的来源更多元化,既可以是有经验的农民,也可以是高学历、想务农的高材生,或是期望回到家乡依靠农业发展的经营者、创业者。最后,“新型职业农民”新在功能上,他们懂农业,有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力的人群,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鲜血液与坚实力量。[5]

二、乡村振兴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

(一)相关政策不断演进且培育路径不断优化

自2012年起至今,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对于其培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大大提升了社会对于培训农业高素质人才的意识,例如,一些省份借助微信软件或者其他数字技术构建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平台,科普相关的知识。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产量持续呈现增长趋势,农产品的供应较之前更为充足,“三农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型职业农民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社会对于农村空心化,农民这一职业人群逐渐老龄化以及农业处于各类职业的边缘这些问题现象都提高了认识,各地区也依据国家政策及相关要求逐渐着手一系列的措施制定及培育工作。总体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更为深入。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各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得到不断提升。

(二)文化观念阻碍培训对象多元化

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意识也更加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人们的接受水平与其成长环境以及对社会的融入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其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国虽然在2005年就已經有相关文件界定“农民”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的代名词,但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部分人群对于“农民”一词在思想上依旧停留在认为其就是在农村从事生产劳动并以其为谋生手段的人群,甚至认为,农业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农民在农业劳动上更多的是凭借劳动经验而非专业的生产技术,人们对于农业水平较好的人也称其为“有经验的老农”。

固化的传统观念会认为,“农民”无论是生长环境还是居住地址抑或是收入来源,都与“农村”挂钩。但“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明显从根本上就打破了这层枷锁。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二、三产业的从事者明显要多于农业的从事者,一大批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绝大部分会选择其他职业岗位,即便这类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在相关的“农业”大学毕业的。具有专业素质文化的人群不愿回归农村建设农业事业,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多是老人与妇女,他们很大一部分并不太愿意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甚至没有这个意识。这就给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师资结构矛盾凸显,专业化程度较低

培育师资的问题在于,农业的生产离不开亲身实践与经验的累积,在此基础上加入科学文化与技术能力的支持支撑才可以达到对相关农业问题的深入了解。但关键点在于,这样优秀师资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来说,农业的技术人员比起其他行业更为稀少,基层队伍人才紧缺,年龄层在中青年阶段的职业人员更是屈指可数。农业这一行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明显要弱于其他行业,农业的技术人员以及进行农业职业培训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此外,农业的培训有一个较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那就是它注重时效性。如果是集中授课来培训师资,或者教师对于相关人群进行集中授课,就难以保证培训内容即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培训目标难以达到预期。农业的问题无法即时实践,再多的理论也无济于事,培养精通理论与实践的师资力量可谓实属不易。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问题

(一)以利益受益者角度来分析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群体思维固化,难以接受相关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一方面,很多农民本身没有了解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什么含义的意识。尤其是相对于较老一代的农民来说,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去接受新的想法和事物,或者说,他们已经“无力”去接受新的思想。受年代的影响,很多老一代农民没有受过较高的教育,再去接受新的想法就较为困难,这就导致他们对学习几乎是没有兴趣的。且农村中年龄层较高的农民已经相当于从事了“半辈子”的农业,思维与意识上认为让并没有从事农业经验的人来教自己怎么当“农民”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其根源还在于人们对于农业就只停留在了怎么“种地”这一个局限性的方面,认为技术与经营和农业并无联系。另一方面,从整个农民群体来看,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农村劳动力呈现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分布状态。[6]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类人群不是获取家庭收入来源的主力,既然非主力,那么对于自身获取的收入目标就更无要求,因此对于把自己转变为一个会技术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识极其缺乏。

(二)从政策推进角度分析经费保障机制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发放培训经费的问题,经费下拨途径不清晰不透明。培训经费实行保障制,它需要获知培训机构培训人员的数量后再进行下拨,但其机构在数量上的报备未必准确真实,因此保障制度就无法得到准确的落实。另一方面,经费管理无序,经费的利用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政府管理上存在将职业农民培训当成项目争取,但到手后想尽一切办法把经费最大留给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就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7]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农民”,它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学习内容与分工并不尽相同,因此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也就不同,这就给农民的培训及其经费投入造成了事实上的困难。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分析面临的难题

当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已从一种身份变成了一种职业。因此,既然是一种职业,就势必面临进入和退出职业这种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一般来说,例如教师、医生,这些为大众所熟悉和认可的职业,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就比较多,即便是部分人才在中途转换职业,也不会对相关行业造成太大的损失与影响,后续人才储备量依旧充分。但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本身发展时间就比较短,国家对于这类人才的培育力度和成熟度相对于其他职业较弱,人才储备量严重不足。那么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其面临的难度要比其他行业大很多。怎么培养人才是核心,怎么留住人才则是巩固成果的根本所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法治及建议

(一)完善经费保障体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势必需要相关的培育体系,对于其培育的经费不仅要落实,还要稳定和持续。如果没有稳定和标准的资金投入和支出制度,很容易造成经费的挪作他用,或是经费对于相关事业支持太弱。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师培训的投入资金如何落实,关系到经费能不能精准地落到相应的对象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教师队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尚不完善,意味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师队伍也亟待完善。但与其他职业的发展相同,每一种职业的完善与进步都需要不断地培育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而人才的培育势必要有相应的教师或培育队伍,组成队伍的师资选拔制度是能够建成一支良好师资的地基。教育培训,竞争上岗,建立和完善对师资的资格考核评价制度,监督和促进师资素质提升体制等等制度亟须建立。[8]

(二)探索多元化培训机制,融合大数据时代相关技术

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政策中所指出的“新”与“职业”。据相关调查,职业农民的考核实际上形同虚设,考题本身就是全公开的,只是照答案抄一遍。题目本身也常缺乏知识技术要点。[9]有关政府部门应给出一个相应的考核和认定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是多样的,这就意味着对于其考核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对于培育相应的人才便利且有效。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这个时代十分明显,比如可以提升农民的学习兴趣、丰富相关教学内容、采用直观化教学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专家指导等等。现在手机、电脑十分普及,人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但我们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仅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或者是其他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的培养,也要同时注意老一代的农民发展。他们也许对当下大数据时代的环境背景接受度并不高,那么使用电视及广播的相关技术对相关人群进行职业培训就值得考虑。

(三)建立相关的进入退出机制,完善相关评价考核体系

培育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并不简单,若是让其在岗位上实现终身的发展需要的不仅只是技术上的培训。身体素质,热爱程度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相应岗位上的专业人员离岗后,谁来接任的问题。以教师这一职业为例,高校中的免费师范生如果毕业后不去定向的地方职位上,就意味着其要赔付国家及政府对其投入的相应的培养资金。那么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种职业人才,是否也可以建立这种相应的进入退出机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进入机制可以有效地使一些有发展想法但经济受限的学生进入到相关领域学习;另一方面,退出机制也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出。

总之,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相关领域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真正培育出大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才能为进一步巩固我国脱贫成果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民的转型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种转型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识与技术上的成熟还需要思想上的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熟发展依旧需要多方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屠晶,黄藏宇,李姣姣.浅议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的培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67-268.

[2]张政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探究[J].山西农经,2018(13):9,11.

[3]宋妍.乡村振兴视野下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机理与培训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3):123-127.

[4]陈天佑,张昭宇.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J].南方农机,2019(17):78,80.

[5]和玉芳.关于培育新型农民问题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6):2.

[6]刘芙,刘玲,高珍妮,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研究[J].农业经济,2021(6):62-64.

[7]谭婧,李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回溯反思及问题前瞻[J].成人教育,2021(6):40-47.

[8]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9]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11):70-73.

猜你喜欢

师资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