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能训练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研究

2021-09-29林楠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
关键词:育人技能院校

林楠

摘要:高职院校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投入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之中,是教育理念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技能训练创新平台,从教学资源配置落实实践技能文化培养,开展多元实践活动教育,如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实验实训、科技创新竞赛、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勤工助学等,构建了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积淀了实践育人的工作经验,拓展了实践育人的途径渠道,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价值功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技能训练创新平台新路径

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整合育人要素,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子体系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整合“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发挥育人合力作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强基固本,是“三全育人”的同频共振,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涉及实践育人要素构成、功能的系统工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投入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之中,如相关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实验实训、科技创新竞赛、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勤工助学等,是教育理念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构建了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积淀了实践育人的工作经验,拓展了实践育人的途径渠道,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价值功效。

一、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践行实践育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实践育人中,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使得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去面对所要面临的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以及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工匠精神”是每个岗位人才都應具备的职业精神,学校力争达到将“工匠精神”有效渗透到不同专业的教育中的目标,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将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等精神传递给学生。“工匠精神”更是学生就业和发展必备的能力,是学生实现个人发展规划以及人生发展目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建设技能训练创新平台,将实现技能实训教育与提高学生“工匠精神”认知,积极内化为学生自我需求,外化为学生行为的功能。[1]

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建设保障基础

(一)高职院校已建设载体平台与机制体制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现依托建筑技术馆、科技·智慧城市馆,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一个省级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等场地,建立起技能训练创新平台,能服务全校工程类专业的实践训练,具有大学生工程素质训练的良好基础。人文类专业学生的科技素养相对欠缺,为适应新的职业和新的业态,凸显技能文化“身、技、艺、道”功能特征,学校决定切实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建筑技术馆信息化水平,推进工程素养教育平台的搭建和任务落实,完成了大学生工程素养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与此同时,建立起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保障,配套专人实施管理、教学、服务,并且与二十多家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学院和订单班,共建校企实训基地,为实践育人构建了协同育人的产学合作平台。

(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已形成的育人基础

自2014年以来,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已形成举办“科技文化艺术月”“鲁班技能文化节”传统,其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创新实践育人品牌。“技能文化节”涵盖技能竞技、新技术新工艺系列讲座等,实现了课内外、校内外、技能与素养、传承与发展、区域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所有技能训练创新平台的场馆均开放训练空间,不但为教师上课提供教学现场,还便于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切实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除此以外,学校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目标,开展和组织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学校通过广泛开展“专业核心技能竞赛、技能人才成长讲坛、学生技能作品展示、校企联谊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为全校学生搭建施展个人才华、放飞职业梦想、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力求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新路径的创新之处首先,实践技能不等于“工匠精神”,从实践到实践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高职院校不能简单沦落为实践技能培训场所,应培育学生“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使学生做一个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人。

其次,学校通过不断规范和完善“技能文化节”,真正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实践技能文化的自觉,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凝练成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实现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学生注重培养人文类专业学生的大工程意识,提高人文类专业学生工程科技素养和现代生活技能,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再次,运用产教融合、一体化工程实践、混合实践育人模式,以能力、技能、理念、素质提升为标准进行过程考核,建立以技术知识、推理能力、职业技能、伦理道德、人际交往、“互联网+”思维、全球视野、跨界融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等为培养目标的专业—高校—产业链实践育人路径。[2]

(二)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有效对策

第一,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纲,加强顶层设计。学校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学校、教师,课上、课下,教室、校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完善新建大学生工程素养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工作体系和机制体制,完善技能训练创新平台,打造一个融科学文化教育传播、建筑学科知识教学、学生技能实验实训、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产品开发“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教育基地。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实施方案、课程标准、奖励机制。

科学设计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健全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构建实践育人的质量考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重新完善确定大学生工程素质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制订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将技能训练创新平台的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表彰奖励范围。提高教师党员带头进行实践技能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从教学资源配置落实实践技能文化培养,搭建多元的实践活动教育平台。一是在建筑技术馆部分功能区基础上拓展建设,建设了大学生工程素养中心与虚拟仿真工程实训中心。把日常生活中一些必备的生活科技、智能科技设计成若干项目,建成基于最新全息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增强现实体验馆、3D创新实践馆和工程模拟训练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验、操作、创新性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尤其人文类专业学生能初步建立起信息、质量、效益等大工程意识,普遍提高人文类专业学生科技素养,兼顾提高工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馆内设备、灯光、窗帘等全面集成物联网技术,增强体验效果。

馆内资源、设备、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公用。确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程素养中心集成虚拟仿真工程实训中心专业资源运行,服务于大学生尤其是非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教育、工匠精神理解、精品工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实践教育。

大学生素养中心的素质培养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是现代生活技能训练区的素质培养,包括基本工程素质训练、安全质量意识教育、时间有效管理教育、现代生活技能教育;其次是3D创新实践区的素质培养,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教育、工程领先科技意识—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再次是工程模拟训练区的素质培养,包括汽车与工程机械驾驶体验学习、团队协作意识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实践教育;最后是增强现实体验区的素质培养,包括工匠精神教育、精品工程意识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校园工程场景教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为搭建虚拟课程实验资源库做保障。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作为虚拟现实平台支撑各二级学院专业集群虚拟现实资源运行,实现既节约不同专业集群项目虚拟现实平台硬件重复建设资金,又能规范全校范围虚拟现实资源建设和集中统筹管理,使“创客空间”、“创业空间”、教学空间、虚拟实训空间等融为一体。

二是搭建学校虚拟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对现有教学资源的集成和管理。可以由第三方提供具有实验过程管理功能的虚拟实验教学软件,也可以将系统集成到平台中。

虚拟课程实验资源包括在虚拟教学管理平台基础上构建的各类虚拟课程实验资源,提供实验预习所需要的題库、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报告模板、智能指导设计、自动批改设计等信息。虚拟教学资源库种类包含建筑全产业链(含建设设计、建筑工程、建筑设备、建筑装饰、建筑管理、建筑安全等建筑建造过程)、交通工程、机电工程、汽车工程、旅游管理等。

三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项目体系,确立相应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在全校非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工程素养教育”课程,共10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实践6学时,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实施,为全校非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课。

四是增设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每年从全校土木工程大类和信息类专业学生中各选取20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设置创新类毕业设计选题,如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项目开发选题、3D创新模型开发选题、智能信息控制选题、工程质量无损检测选题,培育创新类人才和优秀毕业设计,设置2—4个月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各组由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

第三,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提高校企合作效率,构建协同育人的产学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的生产流程规范、企业的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培养中。

第四,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把技能实践与文化素质相结合,真正培育技能文化。面向全校非工程类专业学生组织创新实践社团,由团委和二级学院统一管理,下设增强现实项目开发社团、3D创新实践项目开发社团、工程检测社团。具体实施开放式管理。

第五,增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实践内涵。组织实践技能大赛,提高技能文化的价值。

第六,开展学术讲座,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工程素质训练基地的硬软件资源。

第七,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学生校园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提高实践育人的宣传力度和幅度。

第八,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实践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专兼素”结合的教育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教研室结构,构建“专兼素”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团队。加强“专兼素”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示范引领价值

首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工科类专业学生中已形成实践技能育人传统,这一好的做法也应推广到全校非工科类专业学生中,不分学科地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因为这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推动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技术技能、职业精神、职业思维和职业拓展能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这种理念与做法适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广。[3]

其次,此实践探索面向全校大学生尤其人文类学生开展实践技能文化素质教育,使其初步建立起建筑类工程、机电类工程、信息类工程的安全、信息、质量、效益等大工程意识,普遍提高人文类专业学生工程科技素养和现代生活技能,兼顾提高工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工程综合素质。利用好大学生工程素养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通过专业社团活动、教师课外指导、入学教育专业实践、开展技能竞赛、举办讲座等方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再次,从实现校内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到通过“爱国、爱校、爱专业”主题的引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学校、专业的了解、认同感和自豪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观走入每个学生心中,进而实现高职学校育人目标、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五、结语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有益探索将建立科学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健全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并且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热爱专业、凝练素质”的职业人才观念,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实践技能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积淀成一种群体性的文化自觉。同时,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为学校在今后的招生,学生的技能培养、技能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操作、制度、行为到精神层面培育学校的实践技能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章凤.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48):136-137.

[2]赵梦琦.高职院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新校园(上旬刊),2016(11):58.

[3]范功利,刘畅,高职实践育人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1):1-3.

猜你喜欢

育人技能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