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类高校航天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析

2021-09-29吕洋洋刘雷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
关键词:理论课航天育人

吕洋洋 刘雷

摘要:航天类高校在航天资源上相比其他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立足学校特色,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各类航天资源,将其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形成以航天文化育人、航天精神铸魂为核心,多种航天资源同向发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形式,契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诉求,对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航天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1]。因此,聚焦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形成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局面迫在眉睫。具体来讲,航天类高校航天资源包括航天实物资源和航天非实物资源两大类。航天实物资源主要包括航天学院、航天设备、航天广场、航天建筑、航天模型、航天人物、航天图书、校史馆、档案馆等;航天非实物资源主要包括航天环境、航天氛围、航天文化、航天精神、航天课程等。航天类高校应立足航天特色,充分整合航天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能够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化解实践教学瓶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一、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诉求

(一)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的需要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流于形式,难以形成实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思政课作为公共课,受众面比较广,加上大班化教学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覆盖面临不小挑战。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选拔部分学生作为代表参与实践教学,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这种形式化的实践教学不可能发挥应有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数量庞大,校外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为了学生的安全,很多高校都是将实践教学放在校内课堂上,通过阅读和摘抄经典文献等方式来进行,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实践教学形式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力,也难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很多学生迫于考核的压力,对相关学习的态度浮于表面,草草应付,其效果可想而知。基于此,航天类高校如果能够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整合各类航天资源,打造形式多样的航天育人平台,就可以为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难题找到突破口。

(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的需要

由于学生数量庞大、组织难度大和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很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采取的做法就是象征性地开展一到两次实践教学,很难形成常态化机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来看,对受教育者进行零散的、短期的、临时的教育是难以达到育人目标的,只有系统的、常态化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极易成为一次性的教学活动,难以保持常态化。但实践教学的关键即为保持常态化,只有保持常态化才能让学生对社会进行深入的了解,使之产生持久深刻的情感认同,进而实现与社会的融合。”[2]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想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必须推动其走向常态化,学生只有系统地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航天类高校将自身丰富的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可以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组织难度大而缺乏常态化的难题,实物型的和非实物型的航天资源,共同构成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可以让很多实践环节在校内进行,参与实践课的学生就可以实现全员覆盖和全时覆盖。如此,因为学生安全、经费保障、组织实施等因素导致的难以经常性开展实践教学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需要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升华,在帮助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思政课实践课面临种种现实问题难以破解,加上目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和认识不够深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课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参观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博物馆、主题展览等,在形式上缺乏对学生持久的吸引力,学生缺乏兴趣,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参观层面,很难触动其心灵和思想深处。航天类高校将航天资源充分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例如,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很多航天类高校都建立了航天虚拟模拟平台,学生可以真切地参与和感受各类航天活动,因此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例如,航天文化长廊可以向同学们生动地展现我国几代航天人秉持航天报国的伟大情怀,营造航天文化氛围。

二、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航天资源的育人作用

航天类高校虽然具有丰富的航天资源,但是如果不加整合和分类,不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这些资源也是零散和静止的,难以彰显和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航天类高校将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能够充分激活航天资源的育人作用。首先,通过航天书籍、航天讲座、航天模型等,向大学生普及各类航天知识,增长知识、培养习惯、开阔视野,从而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严谨科学、精益求精的行为规范。其次,通过各类航天成就、航天先进科技等形象化的展览,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在逆境中的快速发展,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增强国家认同度。最后,通过对航天人物、航天事迹、航天精神、航天文化等的学习和研究,帮助大学生从航天报国的伟大精神中汲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应有的担当与责任,立志高远,勤练本领,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总之,各类航天资源必须科学地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才能发挥出育人作用。

(二)有利于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面临着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实现常态化、形式过于单一等诸多问题,要想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就必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走深走实。航天类高校应充分整合各类航天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首先,对航天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整合,可以极大地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学生们可以将平时的一般性学习认知聚焦到具体的航天领域,有利于理论学习落地生根,从而使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托。其次,发挥航天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各类航天资源,而是在实践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有机融合。打造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扩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和场所,打破以前的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身边的故事,身边的场景,身边的例子,从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将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可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打破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死板、严肃、无趣的刻板认识,让学生选择在各自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参与实践课堂和实践活动,提升思政课实践课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培养具有航天品质的时代新人

中国航天事业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引领世界科技前沿,一路走来,一路艰辛。涌现了一批批攻坚克难、舍生忘死的航天英雄,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中国奇迹,绘就了彪炳史册的创业史、超越史。这背后彰显的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坚守“航天报国”的伟大情怀,体现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航天类高校将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认识从书本走向现实,从抽象走向具体,全方位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成就,培养其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航天品质,形成爱国、报国的伟大航天追求。而航天资源所蕴含的这些育人价值不管是从思政课的出发点来看,还是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来看,都与其高度融合。因此,航天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完全可以依托自身所具有的特有航天资源,打造可操作、可实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充分释放各类航天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将航天资源的育人价值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衔接,逐渐培养学生的航天品质,使他们成为可以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航天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增强校内外多部門联动,构建航天资源育人大格局

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是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使命,但是并不意味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凭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固然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同校内多个部门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以及同校外众多部门的职能范围和需求范围的一致性,决定了集合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一箭双雕和一石三鸟的重要性。”[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因此,航天类高校要想将航天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必须增强校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避免单打独斗,构建多部门同向而行、协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具体来讲,一方面,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建立统一组织,整体协调的领导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必要还可成立各类航天资源研究中心,如航天精神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对航天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开发。另一方面,各部门要相互分工,加强沟通与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对丰富和发展学校航天资源提出可行性建议,各部门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支持。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激活航天资源育人价值

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是教学活动而不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就是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因此,航天类高校要想将自身的航天资源真正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和设计航天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不能为了融而融,也不能没有目的地乱融。

具体来讲,首先,深入了解“教材”。这里的“教材”指的就是各类航天资源。航天资源是静态的,不关注它,它就不会发挥育人价值,因此,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精心设置的问题来激活资源,让资源发声,让现场说话,让蕴含在各类航天资源中的价值通过可感知的方式,内化于学生心底。其次,要找准和聚焦大学生思想上普遍面临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参与、体验、互动、探索等方式,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身临其境、水到渠成地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最后,围绕问题,精心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需的育人情景,各类航天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指引下将各类航天资源整合起来,打造行之有效的实践平台。

(三)依托现代技术,增强航天资源育人吸引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各类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当今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对新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航天类高校要充分依托现代技术打造不同类型的虚拟航天资源,增强航天资源育人的吸引力。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虚拟航天资源建设,对虚拟航天资源的建设要有规划、有步骤、有目标,在场地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这是培养具有航天品质大学生的重要抓手。其次,虚拟航天资源建设要纳入学校航天资源建设的总体布局,纳入各类课程,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中,让虚拟航天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要求紧密衔接,让虚拟航天资源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渠道。最后,虚拟航天资源的建设要紧贴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考虑他们普遍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让他们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仿真、虚拟的活动,从内心生发对我国航天事业、航天精神的认同,以及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

四、结语

全国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应该给予充分重视。航天类高校利用自身独特的航天资源优势,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提供突破口,可以有效契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诉求,实现巨大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董前程.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诉求、价值与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46-48.

[3]柴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全员覆盖实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1):45-47.

猜你喜欢

理论课航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