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成因及策略探究

2021-09-29王芸田夏彪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学校

王芸 田夏彪

摘要:劳动教育是落实全面育人方针的重要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综合育人功能发挥不足、劳动任务和要求连贯性不够、劳动保障度低、劳动育人效果弱化等实践困境。为改变这种状况,人们需要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从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开拓劳动教育活动资源、丰富劳动内容与形式、改善劳动教育开展方式、搭建劳动教育保障平台等方面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策略探究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话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来需要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劳动对于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意义,也能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锻炼他们的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很多中小学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活动、探索劳动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劳动教育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需要不断突破困境努力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一、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

当前劳动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各地中小学也逐步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地位得到较大的提高。在这一良好趋势下,我们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以技能训练为导向,价值观念引导不足

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品质的培养。劳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中介载体,育人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特别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努力帮助他们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成果和劳动主体。”[2]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将劳动课上成劳动技能学习课,简单教授学生一些劳动的方法和步骤,劳动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以及教育性、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设计较少,导致学生虽然参加了劳动课的学习,但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得不深切,甚至部分学生对劳动课产生消极厌倦的情绪。这偏离了开设劳动课的初衷。很多劳动课教师不知道这一门课该怎样去上,紧紧围绕“劳动”来开展技能训练和劳动体验是没有错的,但在此基础上缺少劳动精神层面的引导。小学生的认知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难以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于劳动精神层面的抽象认知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讲解和引导,促进他们对劳动的感知,让学生在感受劳动的辛苦和烦琐中也要鼓励学生懂得坚持、磨炼心智。此外,劳动教育具有在劳动过程中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育人效果,而在真实的劳动课堂中学校劳动教育四育结合得较少,停留在表层化阶段,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发挥的还不够充分。

(二)劳动任务和要求缺乏连贯性,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小学阶段要以学校和家庭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开展方式的正确与否影响劳动教育质量的好坏。当前劳动教育方式缺乏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劳动课缺乏统一规划和监管,如学校对劳动课堂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没有适宜的教學资源;劳动课的教材内容不贴合实际,难以操作等,加之学校缺乏监管体系,老师上劳动课的规范性减弱,部分教师和班主任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等。劳动内容趋于简单,尽管简单劳动比较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但复杂创意类劳动能够调动学生更多的智力因素参与其中。长时间参与简单劳动,当学生对这种劳动已经变得非常熟悉时,劳动中需要付出智力努力的成分就会越少,这种劳动便更趋向于体力劳动。虽然简单劳动对学生的责任心、耐心、意志力和体力起到了锻炼作用,但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劳动兴趣,缺乏创造能力。二是家长们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缺乏指导和陪伴,有的家长给孩子布置劳动任务后就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而自己却没有为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的榜样,甚至有家长看到孩子做得不好会产生没有耐心等待、责骂等现象,给孩子造成受挫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家长布置劳动任务的难易程度与孩子身心发展成熟程度匹配不当,出现孩子需要完成对他们来说过于简单或是过于难的劳动任务,起不到锻炼孩子的目的。劳动缺乏规划和坚持,隔辈溺爱现象也比较多,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减少等现象突出。

(三)学校劳动教育家长配合度低,劳动物质保障缺乏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家庭、社会的帮助和配合,也需要物质保障作为基础,如果只依靠学校劳动课以及学校开展的劳动活动就把劳动教育开展好,难度会很大。首先,在家校共育方面,部分家长与学校难以达成劳动教育观念上的共识,在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活动,学生在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形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回到家却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教育,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次,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存在将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和忽视的现象,认为劳动低人一等,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就能出人头地,但其实一个懂得尊重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的人将来在社会上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缺乏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和劳动器材是很多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特别是城市小学的校园空间小,校外合作得不到支持,无法拓展劳动场所,很多硬件设施、设备不齐全无法满足上课需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常常通过学生对教室、校园的打扫来进行,劳动活动和内容单一。劳动课教师大部分由科任教师担任,专业性不足,缺乏劳动课教学经验和专业指导,劳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二、影响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因素

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劳动保障、劳动形态和人才标准的转变以及不良文化对劳动观念的冲击等因素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劳动认知对劳动实践的影响

教育界对于劳动教育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认为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3]。当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出现三个层面的偏差:第一,虽然劳动技术的学习属于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但不等于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技术的学习,忽视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第二,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部分年长者认为学生下田下厂去参加劳动才叫作劳动教育。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教育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学习劳模精神、开展环保活动等都属于劳动教育的活动范畴。第三,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体现在观念上轻视劳动,在行动上缺乏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当人们不重视劳动教育时就很难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带着这样的思想开展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二)条件保障对劳动实践的制约

对劳动教育有正确的认知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因素,而保证劳动教育能顺利开展却需要相应的条件保障。根据劳动教育开展需要的条件,将其分为劳动“硬件”和劳动“软件”两方面。一是劳动“硬件”方面,表现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设施缺乏,如校内外的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材料、劳动设备资金等保障缺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常因设备不足而放弃开展或是简单开展。二是劳动“软件”方面,教育部在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监督体系,有关部门要对学校劳动课的开课率、学生劳动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等方面进行督查和指导。但政府部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缺乏很多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没有形成劳动教师师资培养体系,劳动课属于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对劳动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劳动课该上什么、怎么上等问题仍然困扰很多劳动课教师。此外,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部分学校不敢开展劳动教育或是开展不全面的原因之一。一些学校担心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师生出现安全隐患,无法承担安全风险,所以就直接减少一些需要外出的劳动活动。

(三)劳动形态和人才标准的转变

社会进入机械化、智能化时代,机器逐步取代大量劳动力,“各种不同作业对人工智力、技术和教育程度的需求不同”[4]。就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科学文化与技术水平来适应生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行业对职员的学历要求变高,高学历的人具有更大的就业竞争优势,能找到工资高、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的概率更大一些,学校、家庭更加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尽管当前技术工人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但人们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持有偏见,认为体力劳动的训练是专门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开设的。因此,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拼尽全力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更高的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此外,一些新興产品的红利令人眼红,创新发明被大部分人等同为知识储备。殊不知,这一理解是错误的,创新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劳动教育便是将这二者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同时人们也只看到利用知识服务于生产劳动来创造财富的“功利性”,却忽视了劳动在促进人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四)不良文化对劳动观念的冲击

大部分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也与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有关。当前社会很多不良风气背后都折射出人们对劳动认识的缺失,比如一些凭借关系便能轻松“上位”、一些喜欢炫富的人引导年轻人一心只想赚快钱,这背后隐藏的是人们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的扭曲价值观。目前网络发达,一些“网红主播”的不良视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当网红来钱快,这种诱惑力很强,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甚至是部分小学生的“国民理想”,给尚未涉世的小学生造成一种不需要努力学习的假象。甚至一些老师也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钱快的生活方式。部分家长从心底里并不认为劳动是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在家可以什么事都不用干。在这种从本质上就缺乏劳动教育土壤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就会十分困难。

三、提高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策略

探寻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强化劳动教育课程

要真正改善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劳动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性能力的陶冶和引导,将之导向于真善美的方向发展”[5]。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谈到,“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6]。对小学生而言,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体会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感,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智轻劳的现象,比如教师长期占用劳动课、课后家长让孩子进补习班或才艺班导致孩子缺乏劳动时间与机会等。要缓解这样的困境,需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因为劳动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措施,它能系统性地让孩子了解劳动,掌握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带动家长参与其中,看到劳动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帮助与成长,更加乐于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校内校外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在劳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融通性、实践性、教育性与创新性,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代接轨、与文化相融、与生活相连,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效果。

(二)开拓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劳动内容和形式

劳动教育资源是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内容的重要部分。多样的劳动资源能丰富劳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首先可以拓宽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的小主人也有为家庭做贡献的义务,需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低年级的学生学会自己穿衣洗袜、整理房间等,高年级的学生学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学会照顾自己等,不同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孩子布置适合他们的劳动任务。其次可以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可以是班级、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的基础性劳动,如班级制定的打扫教室卫生、清洁门窗、摆放桌椅等班级劳动,或是学校规定的校门口值日、打扫校园清洁区域、卫生检查等校园活动。学校也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能充实劳动内容、提高劳动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促进校园劳动文化氛围的营造。除劳动课外,其他课程当中也能渗透劳动教育,如四年级数学中的统筹思想就能应用于平时的劳动活动中以优化程序、语文中赞美劳动人民的课文就能宣扬劳动精神与价值等。最后可以开发社区劳动资源。列宁认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信的”[7]。劳动教育也一样,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与时代接轨,如城市学校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有交通、餐馆、养老院等资源,可以形成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公益活动等;农村地区可利用种植业、渔业、林业等劳动资源。

(三)改善劳动教育开展方式,落实劳动实践活动

正确的劳动教育方式能引导小学生认识和理解劳动,提高劳动素养。劳动课教师和家长们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首先,劳动课教师需要根据“劳动课既含有理论层面的基本原理、规则的讲解,也含有方法、程序的操作规范的演示特点”[8],针对不同的劳动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如在讲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时就可以采用讲授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在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采用演示法进行直观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中的求胜欲。探究法也比较适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使用过程中教师要设置让学生“够一够能抓到”有一定难度的劳动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其次,家长指导孩子开展劳动教育时,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针对性地布置劳动任务,也可以参考一些劳动清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与孩子共同制定清单内容,并严格执行。在孩子做家务过程中缺乏耐心和毅力时,家长要多鼓励或是适当进行奖励,让孩子养成坚持做家务的习惯,懂得每位家庭成员都应该担负起做家务劳动的责任。另外,孩子做家务劳动时,不能仅停留在劳动的层面,还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养成劳动习惯、尊重劳动成果。因为好的家庭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健全人格,还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搭建劳动教育保障平臺,顺利开展劳动活动

劳动教育保障平台可以分为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政府层面,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政策指导,加强劳动教育资金、资源的投入,如“规定劳动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可以获得奖励,那么劳动教育政策势必会激发大中小学的开展积极性或是形成示范性效应”[9]。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劳动教师研修基地,开展专题培训,健全劳动教师职称评定机制,保障劳动教师的成长晋升空间。加强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扩充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供广大教师参考学习。学校层面,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小学生讲课,培养小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信息化、科技化时代下新的劳动形态。充分调动地方组织,如共青团、工会、妇联、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等,深入社区、乡镇等地开展公益活动,如关爱空巢老人、清洁街道、担任志愿者等,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各学校也可共用实践基地,如利用闲置厂房或政府机构的场地与设备来拓展实践基地。家庭层面,家长应该转变“唯分数”的错误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注重孩子劳动教育的发展,积极配合学校制定劳动教育方案,以身作则,陪伴并指导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将孩子的劳动情况反馈到学校,形成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另外,学校可以利用家委会,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政策制定、管理的积极性,扩大劳动教育宣传,转变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观念,及时解决家长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家长指导与培训,提高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等。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连贯作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但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解决这些困难,让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切实落地,劳动教育质量有较大提升,小学生能真正在劳动中学会动脑、动手,体会快乐,汲取知识,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N].人民日报,2020-07-16.

[4]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2.

[5]田夏彪.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路向审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42-150,229-230.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62.

[8]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15.

[9]孔祥芳,张振改.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工具选择研究[J].教育导刊,2021(11):11-19.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学校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太闲了》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