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09-29卫吉熊英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研究生心理健康

卫吉 熊英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规律,对其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实施。据此,本文试图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辅导员、导师、管理及服务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精准心理帮扶,实现全程育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联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形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扎根于中国大地,聚焦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我国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同样可以用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以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远远落后于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以此来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困境,引起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有重视。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研究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通常会与心理问题交缠在一起。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话,就会逐渐演变为思想观念问题,并形成恶性循环。这意味着实施“立德树人”这一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全局,进行整体规划,把心理问题与思想观念问题及现实问题等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统筹解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思政教育以及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进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迫切要求

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实现心理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教育目标复合性、教育主体职责界定模糊、育人渠道尚不通畅、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文化环境育人有所欠缺、教育形式大于实效等,这都极大阻碍了心理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三)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研究生是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仅仅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力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构建了一个强大稳固的心理支持系统,促进研究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困境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全员性显现不足

第一,专职队伍和工作专业性匮乏。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力,辅导员起协助配合作用。但大部分院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师生配比尚不足以达到教育部的规定要求,人手紧缺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热情。而在一线的辅导员中,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的人数少之又少,另外上要听从院系领导的任务安排,下要负责学生的党建、学术活动、评奖评优、就业事宜等事务,如此多、杂、难的日常工作,使得辅导员职责界定模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展开。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学习阶段,大部分导师承担着科研项目及教学任务,因此他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上,而对其身心素质的教育则较少涉及。第三,部分管理与服务部门显现心理健康教育“真空”地带。部分管理与服务人员过分着眼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割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育人意识较为淡薄。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全域性把握不够

第一,阶段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研究生作为成年人和拥有较高智力、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精英群体,各方面都比较出类拔萃,能够调适好自己的心态,而且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就导致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少人问津。一些高校只是依靠心理咨询部门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但测试完后就将真实性、可鉴性较高的数据资料置之不理,不重视测试结果在日后教育中的运用。此外,除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研究生会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大部分院校未考虑到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并开设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也没有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有效融入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众多高校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大化地利用课堂主渠道,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深入挖掘其中的隐形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但却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潤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系统性兼顾不够

第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有机联动亟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塑造孩子性格、道德品行、价值观念的第一场域。当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动态关注甚少:一来忙于生存,无暇顾及;二来父母认为研究生学习生活和本科相差无几;再者研究生都已成年,思想或是心理都趋于成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目标,从而忽视其心理状态变化。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以一个人或同师门小团体为主,学习生活较为分散、独立,集体活动缺乏,加之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发挥社会的心理育人功能。第二,育人方式方法待改进。当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同一班人,他们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手段、方法简单套用在研究生上,尚未根据研究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改进。同时,互联网的发展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诸多挑战,如何实现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将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和媒介融入和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也是当前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建立联动教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1.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

在量上加大引入力度,建立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的专职教师队伍,在数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要求教师通过资格水平考试,为他们创建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夯实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操作,努力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迈进。设立心理辅导员,从包揽各项工作的辅导员群体中抽离出一部分,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搭建系统化的辅导员心理培训体系,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前哨”作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并努力将其消解在萌芽状态。

2.充分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与科研上的领路人,他们的学术态度和人格魅力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将导师纳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导师心理健康技能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引导,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同时,导师要重視自身的心理素质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力量,利用与学生经常接触的优势,从研究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中洞悉其心理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情绪关注及情感上的支持,增进师生在学术上、生活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

3.充分发挥管理及服务人员的支持和影响作用

全员育人要求必须动员管理及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树立心理育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全面构建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首先,高校管理及服务人员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完善个人人格。其次,高校管理与服务人员应转变工作理念,明确自身职责,知晓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学校相关服务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动态,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建立衔接教育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

1.在研究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刚入学阶段,学校可以开设适应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研究生参观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了解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项目,体验相关专业设备,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和求助意识;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联谊会、各年级交流会,拓宽他们的交际圈,使其产生归属感,顺利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心理转换。在校期间,学生处于科研攻关期,既要不断进行科研与创新,又要直面各种生活问题,压力自然而然产生,对此,高校须着重提高研究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情绪管理等能力,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沙龙、沙盘游戏、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掌握管理情绪的方法,增强自信心和重拾阳光心态。高年级研究生同样面临就业和升学选择,学校可以通过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职业生涯演练、往届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学业能力评估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激发其内在潜能。

2.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每一个研究生的年龄层次、家庭背景、专业方向、个性特征、能力水平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自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综合运用课程设置、心理测量和统计、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危机干预等方法,因势而为,有针对性地、科学而合理地制定教育方案,如为不同职业定向的学生提供职业心理训练与指导,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建立能力提升模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筑建自信成长平台。[2]此外,研究生就读期间,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状况常态化监测,并做好数据统计和归档。

3.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既满足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广、更深的范围落实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目的。高校应打破以往人们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专业化、职业化的固有观念,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在高校推进“课程心理育人”,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实现专业教育与心理教育协同育人作用。

(三)建立立体教育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1.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格局

首先,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主阵地,既要从课程、管理、服务、环境方面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落实,又要与家庭、社会做好对接,形成协同育人平台。其次,家庭成员应主动关心、呵护孩子的心灵,定期与教师沟通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心理健康热门话题,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同时要重视家风家教建设,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榜样。最后,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社会各领域应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研究生深入了解社会并融入社会,引导其利用所学服务社会,使研究生在实践中磨砺心智。

2.营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氛围

人的积极品质与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积极健康的环境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因此,构建自由、健康、活泼、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显得十分必要。校、院两个层级的研究生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专题教育以及组织丰富有趣、积极向上的文化育人活动,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和开展相关主题调研活动,组织心理运动会、体育活动比赛、学术沙龙活动、重大节日的文艺汇演、宿舍形象大赛、设立勤工助学平台等,鼓励研究生走出实验室,改变单一的学习生活模式,让所有置身于校园中的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浸润。

3.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介的作用

当前,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成为当代青年了解时事、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延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一是利用门户网站、公众号、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媒介,给研究生推送他们所喜闻乐道的心理健康内容。二是更新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三是重视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实时更新相关内容,及时回应学生的心理困惑,还可以利用后台大数据实时监测预警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并提前做好干预及疏导,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2]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116-118.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研究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