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侧颈静脉孔区-颅后窝脑膜瘤1例

2021-09-27郭雨竹金雪梅金光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颞骨颈静脉外耳道

郭雨竹,张 卓,金雪梅,金光玉*

(1.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2.病理科,吉林 延吉 133000)

女性患儿,16岁,右耳间断性疼痛伴听力下降,偶有搏动性耳鸣8个月;既往体健。专科检查:右侧外耳道下近鼓膜处暗红色肿物向外隆起,无搏动。电测听检查结果为右耳传导性聋、左耳平均听阈25 dB;声导抗测试显示双耳呈A型曲线。颞部CT:右侧颈静脉孔区为中心的大范围骨质破坏,累及右侧枕骨、斜坡、颞骨岩部、乳突及外耳道后壁,边缘未见硬化;右侧外耳道内见0.8 cm×0.6 cm软组织影,右侧内听道壁不光整(图1A)。头部MRI:5.4 cm×4.2 cm×7.5 cm分叶状肿块,以右侧颈静脉孔区为中心,横跨颅后窝,向颅内外生长,T1WI呈稍低信号(图1B)、T2WI呈稍高信号(图1C),其内均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及小囊状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肿物明显不均匀强化,小囊变区未见强化(图1D);右侧颈内静脉被包埋,右侧颈内动脉向前移位;病变跨桥小脑脚区延伸至颅后窝,脑干及第四脑室受压,幕上脑室扩张。影像学诊断:右侧颈静脉孔区-颅后窝区占位,考虑颈静脉球瘤。行右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呈暗灰色,质软,血运丰富,与右侧枕骨、斜坡、颞骨脑膜粘连明显,与右侧听神经粘连。术后病理:光镜下梭形瘤细胞呈片状排列,热点区见2~4个/10 HF不典型核分裂象,部分区域伴透明变性及出血(图1E);免疫组织化学:RP(部分+),Vim(+),EMA(灶+),CD34(血管+),S-100(-),Ki-67(10%+),STAT6(胞质+)。病理诊断:(右侧颈静脉孔区-颅后窝)脑膜瘤,WHO Ⅱ级。

图1 右侧颈静脉孔区-颅后窝脑膜瘤 A.颞骨CT;B.MR T1WI;C.MR T2WI;D.增强MRI;E.病理图(HE,×100) (箭示病灶)

讨论颈静脉孔区脑膜瘤少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脑膜瘤;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通过孔道扩展到其他区域时可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及沙砾状钙化,少见出血、坏死及囊变,T1WI及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本例影像学未见明显骨质增生硬化及脑膜尾征,导致术前误诊为颈静脉球瘤。鉴别诊断:①颈静脉球瘤,颈静脉孔扩大,周围骨质不规则破坏,常累及鼓室,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见典型“盐椒征”及均一强化;②神经鞘瘤,起源于第Ⅸ~Ⅺ对脑神经,颈静脉孔扩大,多无骨质破坏,可见囊变及不均匀强化和“戴帽征”;③脊索瘤,少数可见于颈静脉孔区,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常见斑点状钙化,T2WI为明显高信号,T1WI为低或等信号,可见特征性“蜂窝”状表现及持续缓慢强化。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猜你喜欢

颞骨颈静脉外耳道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单宁酸与牛颈静脉的交联机制研究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颞骨解剖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
对头颅CT颞骨区重建避免二次扫描的可行性评价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后组脑神经和岩下窦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高分辨率CT对诊断颞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