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理论“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1-09-24杜建军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肺活量三位一体信念

杜建军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运动与体质健康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近3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整体下滑趋势。从总体情况分析,学生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2010年开始部分身体指标(如肺活量)出现好转,2014年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是近视率偏高、肥胖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仍然严峻[1]。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首在体质健康信念的养成,而体质健康信念又是通过青少年个体的自我效能作用于体质健康行为,进而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开展[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已经发现,要想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通过内化体质健康信念,进而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水平,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才能达成[3-6]。本研究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整合体质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探析该模式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旨在为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和实证支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贵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照自然班分组,选取双数3个班为实验组,单数3个班为对照组,所有参与班级同学均自愿参与研究。实验组164人,其中男生83人,女生81人,平均年龄13.79±0.51岁;对照组167人,其中男生85人,女生82人,平均年龄13.85±0.5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健康指标、课时、学业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整合体质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干预通过联合学校相关各个学科教师进行学校干预,联合社区社会指导员进行公益社区锻炼指导,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对家长进行干预,进而对学生实现间接干预。实验组接受为期5个月的体质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予干预,接受常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干预前、后分别测量受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并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评估干预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效果。

学校层面的干预活动主要包括:(1)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指导,拓展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和优化其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2)由干预团队牵头,建立教师、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合作机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锻炼习惯;(3)对体质健康教育干预认同度高、执行积极主动的受试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树立标杆和榜样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4)定期组织趣味运动会和运动展示交流活动等形式,加强受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从而增强受试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5)采用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体质健康信念与自我效能教育指导,每2个月随访1次,强化体质健康与自我效能管理的效果[3];(6)邀请班主任主持开展以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聘请生物老师讲授生理与健康知识,诚邀美术老师指导健身宣传栏的设计与绘制,并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漫画展,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体育社会实践调查。

社区层面的干预活动主要包括:(1)每周组织一次社区体育辅导;(2)每月组织一次社区趣味体育亲子活动;(3)充分利用社区的橱窗、宣传栏、广播等媒体资源,宣传体育健身知识和方法,打造社区体育文化氛围。

家庭层面的干预活动主要包括:(1)通过家长会、QQ、微信等家校互动平台,对家长展开教育干预,增强家长的体质健康知识与技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健康观,提高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2)强化家长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家长陪伴子女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家庭体育锻炼;(3)建立“家长体育精英”组织,并使其通过在校讲座、兼职教师、体育竞赛指导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干预活动之中。

1.3 效果评估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7]测试项目和技术要求,在干预前、后对反映被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BMI)、身体机能(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和身体素质(50米跑、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男)/800米(女))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测试项目进行测验,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的观测指标变化情况。

1.4 质量控制

尽量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干预外的教学安排情况,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向教师、学生、家长宣讲干预目的,并对社区体育指导及家长培训进行追踪、回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身体形态比较

如表1所示,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身高、体重以及体重指数未见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在身高和体重两个指标上,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T检验,其P值大于0.05,说明干预后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未产生显著变化。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指数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干预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塑造具有积极价值和作用。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身体机能比较

如表2所示,从肺活量分析,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男生肺活量和女生肺活量未见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男、女学生肺活量均值高于对照组男、女学生肺活量均值,且两组男、女学生肺活量均值差异显著(P<0.05),说明教育干预可有效提高学生肺活量。从坐位体前屈情况分析,干预前后男生和女生的坐位体前屈均值都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总体而言,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优于男生。

2.3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如表3所示,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男50米跑、女50米跑、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等指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生50米跑用时都有所减少,但两组未产生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用时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中长跑成绩,对耐力素质提升影响显著。干预后,实验组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力量素质。

3 讨论

20世纪80年,美国心理学家Prochaska[8]与Diclemente[9]首先提出了跨理论模型。该理论构建出基于人们行为改变意愿的行为改变模式,因其对健康行为改变及健康水平预测具有显著的评估作用,被广泛应用到健康教育领域[10-11]。通过本研究可以窥见跨理论“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重要作用,多理论融合、多领域拓展、多方协作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或将成为未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教育理念和方法。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身体机能比较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身体素质比较

从身体形态方面的干预效果分析,本研究发现干预对中学生体重指数影响显著。干预前后学生的体重指数产生了显著变化,说明“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干预对学生体重指数影响显著,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罗琳等[12]研究指出,体质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中学生的自我效能及应对效能,提高对肥胖易感性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体型,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从身体机能方面的干预效果分析,本研究发现干预对中学生肺活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干预前后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产生了显著变化,说明“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干预对中学生有氧代谢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与李涵等[13]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干预设计的技能展示、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趣味竞赛活动等环节,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强化,课上强调学生的技能学习,课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育技能学习和运动参与过程中,因为兴趣、爱好等强大心理内驱力量的作用,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感得到大幅提升,学生逐渐养成了运动习惯,形成了运动坚持,进而改善和提高了自身的有氧代谢能力。干预前后男、女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教育干预对中学生柔韧性素质影响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处有青春发育期,参加体育锻炼时更倾向于动感、欢快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球类等项目,而不愿意参加瑜伽、体操等对身体柔韧性训练大有裨益的项目。

从身体素质方面的干预效果分析,本研究发现干预有助于提升中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干预前后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成绩产生了显著变化,说明“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干预对中学生耐力素质具有正向影响,与杨阳等[14]的研究一致。在干预过程中,干预团队从准备活动到技能学习、技能复习、整理活动、课外运动辅导等,注重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在运动参与中增强体质健康信念,提升自我效能水平,促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体育课和体育运动,让运动健身融入生活。同时,中长跑项目因其对场地器材要求低、参与形式丰富多样、参与时间灵活机动等优势,成为学生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所以干预后学生的耐力素质显著提高。干预前后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成绩产生了显著差异,说明教育干预对中学生力量素质具有积极作用。男生天生对发达的肌肉、强壮的体格等雄性符合情有独钟,女生对自身形象的要求已从传统的玉软花柔转变为刚柔并济,同时,经过教育干预的健身需求引导,通过教师指导、社区宣传、家长示范等多种形式,从健身健美、塑造体型、磨练意志等角度,正确强化了学生对力量之美的健身动机,因此干预后学生的力量素质显著提升。干预前后男、女学生的50米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教育干预对中学生速度素质影响不明显。崔玉芝研究发现青少年速度素质与爆发力、协调性、柔弱性、心理素质和专项技术高度相关,且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等技术较复杂,训练的专项性要求高,短期内难以较好地掌握[15]。

综上可知,跨理论“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实践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16-17],中学生掌握体质健康知识,形成重视体质健康的良好信念,保持促进体质健康的合理行为与习惯,进而改善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对教育干预过程的细心观察和干预团队的心得总结,认为实施跨理论“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最具活力和主动性的教学因素,在与教学环境进行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不能用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探索和创新,师生间在“苏格拉底式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使学生对锻炼行为的价值和作用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水平[18]。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一种“内化”和“外化”真实情景的体验,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才会变得高效,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体育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要“外化”于运动实践,在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来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完成自身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建构。三是,体育学习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由于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认知水平、体育情感和价值观念等认知结构方面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特征,所以即使是在相同的问题情境中,使用相同的教材和背景信息,每位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建构的结果也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时,要以学生的体育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

虽然本研究极力追求严谨、缜密地进行研究工作,但是一些客观和无法改变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本研究之中。一方面,将跨理论模型引入体质健康教育之中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新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必定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修订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构建的跨理论“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模式会存在争论和改进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受限于人员数量、经费规模等问题,教育干预仅选取了一所中学,样本量相对较少,且实验干预时间相对较短,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及其形成的分析结论。

猜你喜欢

肺活量三位一体信念
制作简易肺活量袋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肺活量的故事
信念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肺活量测定用于无症状吸烟者气道阻塞筛查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