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40 例

2021-09-17邱晶钟海英肖招华

药品评价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行气气滞血瘀

邱晶,钟海英,肖招华

新余市中医院,江西 新余 338800

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未婚的年轻女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严重者可影响其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1-2],中医药在治疗痛经上运用广泛,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和机体免疫的效果,维持患者身体内平衡及稳定期心理情绪,不仅治标也治本[3]。本研究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可以降低患者因原发性痛经引起的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为治疗痛经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收集的病患均由新余市中医院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门诊及住院部提供,共收集8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治疗组年龄(19.83±4.65)岁,年龄范围18~30 岁;病程(3.61±1.57)年,病程范围1.5~6 年;疼痛程度分为:轻度11 例、中度20 例,重度9 例;对照组年龄(18.57±4.77)岁,年龄范围19~28 岁;病程(3.53±1.61)年,病程范围1~5.8 年;疼痛程度分为:轻度10 例、中度22 例,重度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要求。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痛经参考《妇产科》[4]第八版中的诊断标准制定。中医诊断标准: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诊断标准制定。

1.3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同时符合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月经周期正常,时间为(28±7)d;③入组前4 周内未使用相关中西医药物及针灸、推拿等理疗方式治疗;④年龄范围18~30 岁;⑤生命体征正常,对本次研究所有相关操作均能积极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黏膜下肌瘤等;②存在药物及胶布过敏者;③存在认知、视听及精神疾患,不能配合研究者;④存在严重的心、肺等脏器疾病患者;⑤不能参与并完成整个完整疗程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膈下逐瘀汤口服,具体取方如下:当归15 g、红花15 g、桃仁15 g、五灵脂10 g、乌药10 g、赤芍9 g、牡丹皮9 g、川芎9 g、枳壳9 g、延胡索9 g、香附9 g,生甘草6 g,以上所有药物均为颗粒制剂。服药时间为月经1 周前,来潮后即可停止服药。每次月经来潮前1 周服药为1 疗程,共服用3 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中药贴敷治疗,中药为以下10 味中药组成:柴胡、当归、香附、延胡索、川芎、乌药、血竭、青皮、益母草、川楝子,所有药物研磨成细末,用凡士林调和后制成2×2 cm大小的药饼,放置在约4×4 cm 大小的贴敷专用胶布中心处。穴位选择:地机(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关元、气海。在操作前应检查穴位上皮肤是否清洁干燥,如皮肤有污,则用干净的毛巾擦拭后进行贴敷。贴敷时间通常为6 h,时间到了即可揭下胶布,并用干净的毛巾擦拭敷贴处皮肤。贴敷1 次/d,1 周6 次,每次月经来潮前1 周贴敷为1 疗程,共贴敷3 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1)观察治疗前后痛经评分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2)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的4 个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不畅、月经色暗、血块),每个症状可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对应“0 分”“1 分”“2分”“3 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并比较。(3)记录两组患者痛经持续时间的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 软件行分析计算,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疗程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分,)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疗程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痛经持续时间对比

两组治疗前痛经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疗程后,两组痛经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比较(d,)

3 讨论

痛经在中医学中的名称为“经性腹痛”,疾病的位置在胞宫和冲任,其发生通常与自身先天禀赋、起居、情志、外感邪气、生理环境等紧密相关[6-7]。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临床中常见的气滞血瘀型痛经进行观察,该群体主要因平素多情志不畅,肝气不舒,特别于经前、后明显,日久肝郁气滞,气滞而血行不畅,则见血瘀于胞宫,常言“不通则痛”,故出现痛经[8-9]。

针对病因而言,此型痛经患者的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活血行气、调经止痛。本研究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其中膈下逐瘀汤全方共12味中药组成,其中理气止痛药与养血活血药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活血理气、疏肝柔肝的效果,且血行散瘀却不损伤正气。有相关研究显示,枳壳、香附、乌药、五灵脂、川芎、赤芍、延胡索、红花等药物在改善血流、止痛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可使盆腔血液循环的改善,减轻原发性痛经的痛苦[10]。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贴敷包括药物及穴位两部分组成,其中中药方面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用延胡索活血行气、镇静止痛,乌药行气止痛散寒,血竭化瘀止痛,益母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全方中药相互配伍共同起到疏肝解郁、活血行气的效果。经络方面,因月经与冲任二脉关系联系十分密切,且痛经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故本次研究通过贴敷关元、气海、地机、肾俞、足三里等穴位以疏肝、脾、肾三经之气血,使该三脏气血、阴阳调和,实现通则不痛的效果。现代研究认为子宫与腰腹、下肢远端部的神经有部分重合,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传入系统调节中,在经过神经信号传出,来调节其下脏腑器官的功能,改变体内神经内啡肽的分泌水平,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研究应用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辨证明确,标本兼治、内外合治,且易于患者接受,适合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行气气滞血瘀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