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杨氏之子》为例谈古文教学的方法

2021-09-16李彬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教学建议古文

李彬

【摘要】本文以《杨氏之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論述古文教学的方法:困难处教“读”、差异处教“解”、重点处教“想”、定势处教“拓”,从而发挥古文寓言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杨氏之子》 教学建议 古文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16-02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除了编排了大量的古典诗词,还有体系地编排了众多浅显易懂、契合学生阅读能力的文言文。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统编语文教材中古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总是以为多读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可以“鸣金收兵”了。其实不然,这其中所包含的教学问题众多,比如:该怎么读?用什么方法理解?古文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起怎样的作用?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困难处教“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因为“小”,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朗读并不存在难度,因此,教师要把自主朗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自学生字词、自主断词断句,力争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古文读通读顺。当然,教师也要摸清学生学情,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朗读时的障碍,做好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杨氏之子》一文篇幅较短,每句话的字数很少。如果教师全面铺开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费时耗力,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适当取舍,将一些简单的语句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而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整篇古文中字数最多的一句,也是相对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着重指导时,首先,从生字入手,教学“禽”字的前鼻音,同时拓展“家禽”“禽兽”等词语,让学生充分理解“禽”字的意思。其次,把握这句话中“夫子”对整句话的判断所起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夫子”是古代对年长且有学问男子的尊称;另一方面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夫子”即指文中的孔君平。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断词断句,达成将语句读通读顺的目的。

教师只有精准地把握学生朗读的困难处,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扶到放,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和不断深入的条件,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中的语言。

二、差异处教“解”

虽然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当下有着较大的不同,且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有着诸多差异,但是,对于课文中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或者教材有注释的内容,教师不该逐字落实,而应该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古今存在差异或学生相对陌生的内容上。

比如“孔君平诣其父”一句,其中“诣”字很多学生容易将其与“旨”字混淆起来,有的学生虽然已经能够准确识别这个字,但受到常用的“造诣”一词的影响,干扰了其对整个语句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笔者鼓励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这个词语的意思进行有根据的猜测。这时,有学生尝试将“造诣”一词代入语句中,发现得出的理解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至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被激活,都想知道这个字的正确解释。如何让学生掌握该字的正确解释?笔者先让学生判断这个“诣”字的词性是动词还是名词。在学生明白其是动词后,再提供与“诣”字有关的解释:前往,去到;晋谒;造访(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亲自;上、登;符合;等等,让学生尝试着将这些意思代入课文中,看看哪个解释更贴合句子的语境。这个过程,很好地历练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以上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在古文的理解上平均用力,而是聚焦于古今意思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有根据的猜测与联想,促进学生掌握语言。

三、重点处教“想”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一般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在教学这些古文时,教师要利用故事的生动性和有趣性,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紧扣故事发展的重点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相关人物的言行表现,更好地理解古文教学的内容。

仍以《杨氏之子》一文为例,这篇古文的重点显然在杨氏之子与孔君平之间的对话上。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对白展开想象,比如:孔君平看到孩子拿出“杨梅”之后,说“此是君家果”,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呢?为什么孔君平会说出这样的话?其与孩子拿出的“杨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孔君平这样说,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去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阅读着、想象着、补充着,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了深入对话。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迁移运用相同的方法对杨氏之子的对话进行质疑:杨氏之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句话的真实用意,与孔君平的话有着怎样的联系?你会怎样评价杨氏之子?此时,学生会更加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揣摩故事中的孩子的思维运转过程,同时对杨氏之子在回应孔君平时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补充,丰富了古文所描写的内容。

由于古文表达具有简洁性,很多地方都将一些直白性信息省略了。在这一环节中就蕴含着这篇古文理解上的难点,即杨氏之子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孔君平。如果教师不做点拨和引领,很多学生难以从中探寻到所蕴含的思维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理解和交流之后,出示这样的句式:孔君平认为“此是君家果”,是因为杨氏姓(  ),正好(  );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认为孔君平姓(  ),(  )应该是他(  )。这样的句式能将孔君平和杨氏之子没有呈现出来的思维过程以及内在意蕴揭示出来。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外壳,思维是核心。”古文是历练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借助于文言文,将学生思维与文本、教材中的人物对接,以揭示人物对话背后所深藏的意蕴,还原人物内心的思考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直接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和动作进行还原和补充,对古文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语言学习上,而是形成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定势处教“拓”

如果教师将所有的目光和注意力都聚焦在同一篇古文中,必定会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限制。其实,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文本有着内在的联系。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本的内在价值,教师就需要拓展相应的资料,尽量丰富学生解读文本的视角,给予学生不同维度的冲击,让学生达成“推开窗户看世界”的境界。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闲谈轶事。本文讲述了梁国杨姓的九岁男孩的故事。其实,在这本书中,作者所描写的小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统编语文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其中一篇。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拓展书本中描写其他小孩子的故事,比如《许衡七岁讲良知》,鼓励学生积极迁移运用学习这篇古文的方法,自主朗读、理解、还原故事中的情节、人物的具体表现等,并尝试将三篇故事中的小孩子进行对比,提炼出小孩子个性特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拓展《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不仅让学生丰富了阅读量,而且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拓展,学生大量地积累了学习古文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古文时,教师只有研读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明确“教什么”,才能进一步探究“怎么教”。因此,教师要敏锐地捕捉统编教材编选文本的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在核心处、关键处,进而发挥古文应有的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李 彬(1964— ),广西陆川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靖东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教学建议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