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

2021-09-16钟绘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咏物诗古典诗词

钟绘

【摘要】本文基于咏物诗的特点,建议教师在教学咏物诗时通过朗读对比、版本对比、资料对比、诗歌对比等引导学生全面解读咏物诗,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咏物诗的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 对比策略 咏物诗 《石灰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76-02

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终身的品格,包含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意识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和托物言志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具体环境和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何让学生通过咏物诗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在关键处、重点处进行对比、辨析,从而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为例,谈谈运用对比策略教学咏物诗的体会。

一、朗读对比,感受咏物诗的音韵节奏

语文能力其实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汇总,其中“读”是基础,是保障。古典诗词因为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有时候需要通过大声朗读才能迅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有人说,诗歌是世界最美的语言。这种“美”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最为基础的一点就是要让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感能够通过大声朗诵展现出来。如果学生仅仅把诗词读通顺、流利,读得字正腔圆,还远远不够,还无法真正凸显古典诗词的独有韵味。有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不同的朗读手段,让学生对比不同朗读手段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更好地感受古典诗词那种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律之美,积极体验诗词中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石灰吟》是典型的咏物诗,语言大气而不失灵动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首先要明确指出,要想读出这首咏物诗的味道,要求我们不仅会读,而且要会吟。请大家先读后吟,体会这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然后播放吟诵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认真聆听,从而更好地感受朗读和吟诵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将教师的朗读和示范吟诵进行对比后发现,很多字的读音应该适度延长,而有些字则应该变得更短(教师趁机组织学生跟读音频吟诵,并渗透吟诵古典诗词时要讲究平长仄短的原则)。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将其与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此时,并不用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这首咏物诗所表达的人生志向,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处理吟诵语调和节奏时,就已经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心声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心领神会。

二、版本对比,感受咏物诗的炼字艺术

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教师通过讲授和告知的方式,将文本的信息提炼出来,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构建语言体系,才能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维。有些古典诗词,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内容可能会有些许的差别,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教材版本的古典诗词,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在质疑中激活学习思维。

例如,《石灰吟》历来都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将不同版本的古诗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细读中对比不同版本的内容有着怎样的思路,所运用的不同词语体现出什么样的语言价值,使其成为学生进行语言感知和体悟的重要资源。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版本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与其他版本相比,有两个地方的差异非常鲜明:第一,文中的“千锤万凿”,有的版本是“千锤万击”;文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在其他版本中为“粉身碎骨全不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和争论呢?究竟哪一种更为合理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比、辨析。于是,有的学生从平仄关系出发,认为“粉身碎骨”不符合古典诗词平仄的韵律审美,朗读起来不及“粉骨碎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有的学生从石灰生产的过程和状态出发,认为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千锤万凿”比“千锤万击”更加具有力量感,“凿”字体现了石灰生产的不易,与这首诗所要展现的石灰品质更加吻合。

通过对比,学生不仅认识到诗歌语言的节奏之美和韵律之美,对古诗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与思考,而且在细致化的感知与理解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有效地提升了语言实践能力。

三、资料对比,体悟咏物诗的丰富内涵

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凝练,往往是寥寥数语就展现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资源,给人以艺术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把教学范畴局限在古诗固有的内容上,那么,学生只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资源,而对诗歌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广阔内涵,就无法形成更加深入的感知与思考,尤其是咏物诗,表面上写人,实际上是在借物喻人。学生如果仅从诗歌语言层面入手,就无法找到从物到人的突破点。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拓展资料,最好是拓展不同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对比體悟咏物诗的丰富内涵。

例如,教学《石灰吟》时,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笔者及时拓展了两份学习资料:一份是以石灰自述的方式,介绍了石灰从深山采石到最后被刷上墙壁的过程,与这首诗的内容有着较大的对应联系;另一份是于谦的生平资料,使学生能通过作者的生平把其与石灰的制作过程形成有机联系。首先,引导学生从“物”的角度将教材中的诗歌与石灰吟的自述材料进行对比,既了解石灰的生产过程,又通过拓展材料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从“人”的角度,探寻于谦的生平经历:小时候就立志报国,发奋读书,这就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青年为官时,即便是被陷害,但仍旧能够为民请愿,这就是石灰“烈火焚烧若等闲”;到后来,于谦经历了土墩堡之战和夺位之战,在战场上的于谦奋勇杀敌,政治上的于谦处变不惊,其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最后,于谦被无情迫害,但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却千古流传,这也就顺应了诗歌的最后一句话“要求清白在人间”。有了这两份材料,学生在对比、比较中对这诗歌的解读更加全面。

四、诗歌对比,洞察咏物诗的表达特点

从学生的思维习惯来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尤其是对蕴藏在文本深处的特点的感知,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教师单一地运用一种文本去引导,恐怕无法让学生顺利地探寻其内在本质。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整合和拓展一些或类同或迥异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深入感知诗歌表达的主题,探寻其中的方法。

作为典型的咏物诗,于谦的《石灰吟》的典型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诗人描写事物,通篇聚焦着力,从“千锤万凿”到“烈火焚烧”,紧接着到“粉骨碎身”,一直到最后的“要留清白”,全篇28个字都指向石灰,展现了事物的特点;其二,咏物诗中人即是物,物即是人,这首诗人与物之间的关联特别紧密,彼此之间的和谐性、匹配性是非常高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咏物诗,以及更加深刻地了解咏物诗的创作特点,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拓展了两首诗:一首诗是王冕的《墨梅》,另一首是专门介绍石灰特点的《石灰诗》。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石灰诗》,让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与于谦的《石灰吟》进行对比。很多学生敏锐地发现,《石灰诗》最鲜明的特点是跟状物类文章一样,从石灰的形态、生产和作用,对石灰这一事物进行介绍,与《石灰吟》相比,缺少了对石灰气质、精神和品质的展示。这样对比,学生对咏物诗有了初步的认知。随后,引导学生将《石灰吟》与王冕的《墨梅》进行对比,特别是着重对比两首诗的最后一句话“要留清白在人间”和“要流清气满乾坤”,从而使学生发现:这两句诗都将事物人格化,使咏物诗“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特点得到充分彰显。在教学中,由于笔者分别拓展了一首类同诗歌、一首迥异诗歌,使学生在对比中不仅洞察了咏物诗的写作方法,而且历练了思维能力。

对比是学生进行阅读和感知的重要方式。在对比中,学生可以洞察写作方法、提升思维能力,进而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钟 绘(1977— ),女,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咏物诗古典诗词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近四十年杜甫咏物诗研究述评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论咏物诗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当代进展
“唱”出来的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