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品读意象的策略

2021-09-16滕翠柏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画面古诗词教学情怀

【摘要】本文论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意象的策略,提出从感受画面美、体悟情怀美、感受人格美三个方面展开意象品读教学,通过意象这把钥匙打开品味古诗词诗意的大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意象 画面 情怀 人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72-03

诗歌的诗意美常指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诗之所以美的关键,是诗的灵魂,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水乳交融后引人生发的艺术境界,它有鲜活灵动的画面、深邃蕴藉的情怀以及高尚深沉的人格。作为诗歌的灵魂,意境需要借助媒介来呈现,而主要媒介就是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承载作家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景语和情语凝成了“意象”。在诗歌的意象当中,景浓缩了诗人细腻敏感的情,情美化了自然、简单、纯粹的景,景因情而灵动,情因景而感人。抓住诗歌意象进行品读,就抓住了品味诗意美的钥匙。

一、品读意象,感受画面美

一首诗中,意象群的通力合作能让诗歌呈现鲜活的画面美。每首诗中的意象群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论认为:在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产生新的特性。诗歌意象系统产生的特性,能给其中单个意象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其内涵更丰富细腻。如意象“落日”,自然界的落日明艳美丽但即将消失,预示好景不长。在具体诗词中,“落日”和不同意象组合,不但体现且强化其中某个特点,还产生新的生命力。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和荒凉辽远的大漠、孤独倔强的狼烟、笔直雄阔的长河组合在一起,干净明艳,壮美庄严。可见,意象群的存在使诗歌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画面美,展现了深邃的意境。

品读意象感受画面美,主要策略有三。

(一)抓意象共性

在诗歌创作当中,诗人为突显主体情感,常有意选择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浓缩其情感的画面。如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人选取青山、绿水、平潮、阔岸等具有明丽宏大特点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图景,表达了虽羁旅天涯,但愿志伸四方一展抱負的情怀,充满乐观精神。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抓好这一点,才能引领学生真正体会此诗有别于其他乡愁诗的豪迈之气。

(二)抓关键词

诗人为能充分抒情,常在意象前后使用描绘性词语,让画面更丰满细致。

1.形容词。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老、昏”等纯冷色词分别修饰“藤、树、鸦”等景,不着一动词,却展现出一幅凄冷哀伤的图景,将诗人的羁旅愁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动词。如《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中,诗人用一“涨”字将遥远的“巴山”、漫天的“夜雨”、凄冷的“秋池”这三种本不相干的意象完美融合,描绘了一幅时空交叠、辽远迷茫的艺术画面。在这幅画里,有走不到家的路、下不完的雨,清冷的秋池凝着悲伤不断升高。这幅画浓缩着诗人归期无望、孤苦凄凉又诉说无门的羁旅之怀,哀婉绵长,令人叹息。

3.诗眼。诗眼多是情感词,乃全诗情感主旨之所在,抓住诗眼品读意象,能帮助学生找出意象共性,感受诗意美,理解诗歌主体情感。如崔颢《黄鹤楼》,“昔人”“黄鹤”“白云”“汉阳树”“芳草”“烟”等意象使诗歌的画面有空旷渺远之境,也有明丽秀美之色。但一个“愁”字让驾鹤西去的故事永远过去,让千载白云漂泊无依,让汉阳树和芳草地抵不住日暮下的江上浩渺烟波。诗歌的画面,空渺也好,明秀也罢,都因这“愁”而蒙上浓浓的哀伤,吊古之慨和思乡之愁自然无痕地融为一体。

(三)抓主角意象

意象群中,每个意象在表现诗人主体情感或价值追求时作用不同,有主角意象和配角意象之分,而最能准确体现诗人思想情感的是诗中的主角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创作手法的巧妙,主角意象常被藏得很深,这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判断主角意象。

1.分析艺术手法,抠出主角意象。如魏晋刘祯《赠从弟》中有“松”“风”“冰霜”等意象。粗读,只见诗中仅用“亭亭”二字描写松的高、瘦、直,但对“风”和“冰霜”的描写更具体。“风声一何盛”中,“一何”是“多么”之意,表程度深;“盛”字表示繁茂旺盛,有蓬勃之力,此处用来写“风”,表现风的强大有力;“一何”和“盛”相连,感叹语气极强烈,生动描摹出北风呼啸有力、日夜不停的景象。“冰霜正凄惨”描绘了一幅万物衰败、毫无生机的景象。虽然“凄惨”并非用于直接描写冰霜,但这万物衰败的“凄惨”却是“冰霜”带来的,属于侧面描写,诗人用这方法巧妙地展现了“冰霜”的凛冽严酷,画面感十足。但“风”和“冰霜”不是诗人赞美的主体,诗人写“风”的“盛”是为了突出松枝的“劲”,风越猛,就越能衬托松枝的刚劲,属正面烘托;写冰霜的“正凄惨”则能表现松的“常端正”,冰霜越“凄惨”越能突显松树的“端正”,乃对比烘托。教师需要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烘托手法,才能深刻领悟“松”的内在精神,从而准确理解诗人劝说从弟做人应如松之坚贞的良苦用心。

2.善用关键词句,筛选主角意象。即以关键词或关键句为切入点找出贯穿全诗的意象,明确其价值和地位。如曹操的《观沧海》意象极丰富,苍茫大海,汹涌波涛,高耸岛屿,萧瑟秋风,繁盛草木,恢弘日月,灿烂星辰,均有宏大壮美的特点。学生品读这些意象,能很快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但还不足以完全理解诗中的思想情感。这时,教师可带着学生分析“其”字的含义,学生便很快明白,诗中其他的所有意象皆因“沧海”而生。只有宽广博大的“沧海”,才能容纳这恢宏壮美之景,才能让这些景展现其最大的价值。一个人只有具备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会有大志向,才有可能成就容纳天下的伟业。这种见识就是曹操想表达的,但他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选择大气壮观的意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奇伟的意境,而这奇伟的意境只能在“沧海”的怀抱中流转翻腾。所以,“沧海”是诗的主角意象。学生只有理解透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品读意象,体悟情怀美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意象是意境的外显,情怀是意境的内核。情怀是意境美的原生点。很多诗歌的产生首先源于诗人心灵的某种触动,激发诗人的抒情需求,接着是意象的选择、艺术手段的选用,最后描绘画面,将触动点艺术唯美地表现出来,抒写细腻情怀。因此,教师通过介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即告诉学生诗人写作的触动点,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诗人的情怀。但这只是表面的理解,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剥夺了学生品读诗意美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养成。而从品读意象的角度反向求之,看似慢,实则才能理解诗人的细腻情感,真正体悟诗人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涉及的情怀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坚守,即在思想或行动上对信仰或追求坚持到底的情怀。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二是进取,这是诗人积极人生态度的直接反映。如曹操的《观沧海》、谭嗣同的《潼关》、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三是爱国,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等。四是不甘,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五是思念和不舍,如李白的《送友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六是闲情,即通过描写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赞美生活或表达人生感悟,表明某种人生的态度,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王维的《竹里馆》等。

通过品读意象体悟古诗词的情怀美,主要策略有二。

(一)理解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

初中教材的意象多是传统意象,传统意象多是自然物。意象象征意义从产生到得到人们认可而成为传统并非一蹴而就。作为诗人主观情感的寄托物,在诗人抒发个体悲欢离合时,每个意象一开始都具有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但这个个性特征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与认可,于是有更多的人争先使用或效仿。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只具有个性色彩的意象逐渐连接了集体和民族,形成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最终形成集体和民族共有的心理和回忆。传统意象的形成过程是由个人审美至集体审美的过程,所以传统意象能代表个人审美和集体审美。所以在鉴赏审美教学中,带领学生理解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能帮助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怀美。

(二)将单个意象融入意象群中进行联想和想象

无论对哪个民族来说,自然界对人的审美吸引都是巨大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能给每个民族的子民带来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承载着他们丰润细腻的情感。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更是亲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是国人永远抹不掉的集体记忆,大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的心灵归宿。因此,当中国诗人在表达感悟、宣泄情感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那一树梅、那一丛竹、那一座山、那一条河,不由自主地会在这些物上寄托他们心灵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比如刘禹锡用“鹤”抒发他的昂扬斗志,杜甫用“泰山”象征他的高远志向,李白用“黄河”“太行”抱怨他的失意人生。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审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赏析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将意象融入诗中的意象群,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尽情展现诗中的景和情,最容易使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如陶渊明《饮酒》中的“菊花”“飞鸟”,传统概念中,“菊花”象征恬然自处,“飞鸟”象征自由快活。学生明确此含义后,将两者与“东篱”“南山”“山气”“日夕”连在一起,想象自己置身于安静和睦的黄昏四野,勾勒美丽的田园风光,体味宁静悠远的意境,很快便能理解诗人淡然闲适、自在超脱的形象,体悟诗人高洁洒脱的情怀追求。

三、品读意象,感受人格美

人格,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和心理特征,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是个体追求和社会价值体现的融合体。初中教材中選录的古典诗词深含高尚人生价值的追求,富有人格美。人格美是诗意美的原点,诗意美的高低最终源于诗人在诗中体现的人格高低。教师让学生通过品读意象感受情怀美,能让学生动“情”,于“情”的潜移中提高审美情操,侧重个人层面;教师让学生通过品读意象感受人格美,则能帮助学生立“志”,在“志”的榜样默化中沉淀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精神境界,侧重社会价值层面。感受古诗词的人格美,能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人格美主要表现有:1.人生当进取。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等。2.情义无价。这在送别诗和思乡诗中表现得很突出,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等。3.遇挫不折的豁达与洒脱。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4.人性关怀。隐含在反映边塞生活和民生疾苦的诗篇中,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5.责任与担当。抒发忧时伤怀或保家卫国之情的诗词中集中体现了这种人格美,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6.坚持节操。如陶渊明的《饮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7.感受生活之美。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等。

中国诗人的人格追求浓缩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传统的意象深含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追求,因此,品读意象能深入感受诗人的人格美。如《满江红·小住京华》充分表现了作者秋瑾高尚的人格情操,其感受点可落在“黄花”上。“黄花”乃菊。意象“菊”在古典诗词中意义丰富:是安静祥和的田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是无论何时都置于心底最深处的美丽家乡,如“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敢于面对逆境的傲骨,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是无奈却坚持的情怀,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秋瑾的“黄花”是这些意义的综合体:它是美丽的家园,在“秋容如拭”的青天映衬下构成词人心中最美的家园;它是浓烈的哀愁,“四面歌残终破楚”,山河破碎令人伤痛;它是无奈的悲伤,因为女儿身,“俗子胸襟谁识我”,让人痛苦;它是斗志昂扬的象征,“心却比,男儿烈”,虽是女儿也绝不输给任何人。所有这些情感,都源于词人的责任与担当。教师通过对这些都有“菊”意象诗歌的比较品读,不但让学生理解词人豪迈的“竞雄精神”,更让学生感受到其炽热的济世情怀及由此表现出的高尚人格之美。

解读诗意美的方法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作为诗歌情感的载体,意象是一把解读诗意美的钥匙。通过品读意象品味古诗词的内涵之美,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董旭.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认知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23).

[2]于永红.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华少年,2020(7).

[3]何芳.人文关怀下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8(35).

[4]薛小敬.中学语文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学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滕翠柏(1972— ),女,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画面古诗词教学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