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

2021-09-13郑逸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料语感核心素养

摘 要 新版高中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细化了课程性质,但教学中仍易出现弱化语言教学的现象;要直面依然沉重的语文教学现实,开展初心教育,寻找并守护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围绕“三语”展开教学;要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和初心;语感;语料;语用;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颁布后,2020年又做了修订。该课程标准继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其中,核心素养备受关注,不仅高中学段围绕它开展教研活动,初中乃至小学也把它作为组织公开教学的指向标。

但是,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与课程性质又是什么关系?思考的人可能不多。这样就容易出现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简单并列、机械拆分甚至相互对立的现象,以及弱化原有的语言要素,强化思维、审美、文化三个要素的极端现象;也容易出现重核心素养、轻课程性质,甚至抛开课程性质谈核心素养的新问题。

实验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都曾写了一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教学中却出现了由原来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极端走向了轻工具性、重人文性的另一个极端,弱化了语言教学,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现在,站在语文教育的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回顾,认真反思,直面语文教学现实,寻找并守护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

一、沉重的语文教学现实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檄文”,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问大家:“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收效不大的语文课上。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吕叔湘的“语文之问”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是他提出的“迫切问题”完全解决了吗?语文教学彻底摆脱“少、慢、差、费”了吗?恐怕还难以做出乐观的回答。“语文之问”,仍是我们的“语文之痛”。

吕先生还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这话也基本没有过时。笔者每次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听语文课,都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不满。最近的一次就在几天前,一位语文教师准备参加一个全国性的赛课,试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围绕三个内容依次板书和教学:要不要死?为什么生?怎样活?一起听课的一位思政学科的教学论教授颇感意外,说:“这不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吗?这是一堂探讨生命意义的哲学课啊!”另一次是笔者所在单位的一所附属学校招聘教师,几位语文应聘者在教学说明文《生物入侵者》时,大多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和危害”,错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一位生物教研员听后忍不住对笔者说:“我觉得你们语文课应该好好学习语言!”还有一次是某地市评选名师,一位语文教师上《我有一个梦想》,把语文课上成了介绍美国黑人悲惨遭遇的历史课。一起担任评委的一位历史特级教师忍不住问笔者:“这些政治家都能把语言表达得这么有水平,你们语文老师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人家的语言呢?”

这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迷”者不仅有普通教师,还有一些特级教师。在此毫不避讳地举两例。第一例是:2012年2月8日,国内一家知名报纸刊发了一篇专题报道《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把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领着学生哼唱蔡依林的情歌、组织学生讨论“早恋是个伪命题”等作为报道的开篇,加以宣传,并把这种“可以谈古论今,甚至‘谈情说爱”的语文课定义为“为教育正名,为语文松绑”。笔者为此写了一篇反拨文章《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但与报道中的那位教师相熟的两个特级教师马上“見义勇为”“两肋插刀”,写文章批驳和讽刺笔者。其中一个凌姓教师还严词教育笔者:“作为前辈长者、学者教授,要有胸怀,对于年轻人,不要总是占领道德至高点一样,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们。”[2]另一个陈姓教师则称笔者是在搞“‘主义式批评方式”,并反问笔者:“作为一种日常教学,史老师那样做,会有害?”[3]两人的文辞都充满了戾气和痞性。第二例是:2015年10月20日,倪文锦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一文,却引来一位杨姓特级教师的批驳,反问他“何为‘语文教学之‘正道”,并以此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名作欣赏》2016年第4期上,认为倪教授是“另立一套标准”“标题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甚至认为“与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是相违背的”。为此倪文锦先生郑重写了文章《学风、文风、教风及其他——答**省特级教师杨**》(笔者引用时隐去姓名等)作为回应,发表在《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上,并在开篇直言:“我极少指名道姓与人争论,但自觉此事关乎语文教学界学风、文风、教风之大问题,因此有必要给予回应。当然,一次足矣,不会因此而浪费时间。”

这,就是语文教学沉重的现实!

假如我们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问三个语文教学的元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很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回答,甚至还会有教师说,这些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每个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理解的。却没想过课程标准已经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更没想过自己作为“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行业标准”。而将这些问题拿来问一些特级教师,情况也未必乐观,前面所举例子就能说明问题。笔者在如前所述的《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一文中,引用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评判什么是语文课,什么是泛语文课,什么是非语文课,凌姓教师却认为笔者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陈姓教师则认为笔者是在“‘主义式划线”;而倪文锦教授发表文章《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后,杨姓教师也认为倪教授是“另立一套标准”,并称“绝不是一条正道”。陈姓教师认为笔者的论述存在“逻辑漏洞”,“是一种逻辑构陷”;杨姓教师也认为倪文锦教授的文章“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而陈姓教师还将批驳笔者的文章取题为“‘真语文有个假想敌叫‘非语文”,似乎“非语文”是不存在的,只是“‘真语文假想出来的‘不法身份者”。倪文锦教授在看了杨姓教师对他的批驳文章后,直言“阅后,我‘脑洞大开”,于是在回应时直接在文章标题中写上对方的姓名,并加上醒目的“特级教师”四字,并在文中表达自己的疑惑:“(教学中泛人文化)这种倾向的出现,如果因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差,尚属情有可原;令人奇怪的是,现在连有的名师,甚至是名师中的特级教师上课也出现此类情况。这不能不引起我深思:这到底是为什么?”[4]

这样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感慨!

二、寻找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

新课改实施后的前十年,语文教学出现了如前所述的弱化语言教学的现象,见“文”不见“语”。有专家这样评价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课改春风,吹绿了小学语文教学希望的田野。但是人们敏感地发现,热热闹闹的课改背景下,问题在慢慢滋生:许多语文课忽略了语言文字学习,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语言文字训练少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少了,教师必要的方法指导少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少了,语文课变味了。”“课改十年,重人文,轻语言,带来的反思是深刻的,以致有识者大声疾呼:‘语文教学不能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5]其实这种现象岂止出现在小学?中学也是如此。温儒敏先生曾回顾说:“当时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想突出人文性,是有针对性的,希望改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应试操练的倾向。但是十多年课改下来,发现这样来定位语文课程性质,比较空泛,容易只是往人文性倾斜,掏空语文课程的核心,把语文课上成一般的思想修养课。”[7]为此他提出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课改实施十年后,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地加入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而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强化对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8]

但是,一线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完全跟上两个修订版课标的步伐,继续出现聚焦不足、泛化有余的现象。前面所举例子就可见一斑。如今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又出现了许多花样翻新的泛化行为。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开展“不忘初心”教育。语文教学,也需要开展“不忘初心”教育,主动寻找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

毋庸置疑,“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

这既缘于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界定,也缘于“语文之父”叶圣陶对课程名称和课程功能的阐述。关于课程名称,他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9]关于课程功能,他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10]

因此,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师的初心使命,就是学习文本语言运用的范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吕叔湘所批评的“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主要就是指学生的语用能力不过关。为此有人说:“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它以语言知识体系为研究对象;语文学是研究语用的,它以语用行为体系为研究对象。”[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标起草组专家则直言:“不断提高运用汉字和汉语的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文化素养中最重要的表现”[12]69。

而学生的“语用”能力,往往取决于“语感”的功力和“语料”的实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可细化为语感、語料和语用三个“语链”。其中,语感是前提,语料是基础,语用是目的。语文教师,需要聚焦“三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背诵积累语料,通过表达训练语用。以此守护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

三、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要守护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初心,还要正确理解新版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语文核心素养是对课程性质的细化。它将语言学习的效果多维化,也将语言学习的固有价值明确化。借用课标起草组专家的话说就是“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更清晰的说明”[12]58。因此,它不是抛开课程性质,额外地做加法,机械地搞堆砌。

其次,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四个要素中,语言是最核心的,其余三者都“寓于语言之中”[12]2。新版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8]5因此,就思维来说,“通过思维加工产生言语成品,就是对学生内在思维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过程”[1]63;而就审美来说,首要任务是“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8]6;就文化来说,则首先要“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8]7。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华为公司将芯片命名为“麒麟”,将系统命名为“鸿蒙”,武汉将抗疫新建医院取名为“火神山”“雷神山”,袁隆平的九十岁寿联“隆德秉初心寿齐峻岳,平畴生瑞穗功绍神农”,都是通过独特的语用,体现了相应的思维、审美和文化。

再次,语文核心素养中的第一要素就蕴含着语感、语料和语用。新版课标对第一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有这样的论述:“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8]5-6“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8]6。显然,语感、语料和语用就在其中。

其实,如果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也会发现,课标一直重视语言教学。当初两个实验稿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标起草组专家看来,也“只是彰显了‘工具性中人文的一面,并不是又叠加了什么新的东西”[12]59,因为“人文性一直就寓于这种工具性之中”。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养后,又专门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并认为“它在所有任务群中处于枢纽地位,因为它与语文课程的性质紧密相连,又直接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12]116,所以“这个学习任务群除了独立设计为单元外,必然要贯串语文课程的全部,其他学习任务群都要配合它来达成语文课程的总目标”[12]116。

在新版课标的指引下,一些语文读本,比如自称为“人文阅读经典”的《新语文读本》,2018年修订时也主动突出语言学习。如翻开初中卷3第一专题“献给母亲的歌”,就会看到这样的导语:“这是一组母亲的颂歌,但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或精粹,或热烈,或清新自然,或幽默风趣。阅读时要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感情,并积累语言,还可以结合生活体验写出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14]这段导语有意把学生往语感、语料、语用三方面的学习去引导。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需要擦亮眼睛,明辨语文教学的核心,铭记语文教学的初心,并时常叩问,时常守护。不然只会舍本逐末,渐行渐远,并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陷入“少、慢、差、费”的泥潭。

参考文献

[1]李斐然,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N].中国青年报,2012-2-8.

[2]凌宗伟.也谈语言表达形式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0):27.

[3]陈兴才.“真语文”有个假想敌叫“非语文”——以郑逸农教授《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的逻辑漏洞为例[D].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4):13.

[4]倪文锦.学风、文风、教风及其他——答湖北省特级教师杨先武[D].语文建设,2016(5):71.

[5]肖川,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9.

[7]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在济南明湖中学的讲话[I].语文教学通讯,2014(3):8.

[8]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2.

[10]杜草甬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92.

[11]李海林.修订版序二[M].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12]王宁,巢宗祺,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3]钱理群,王尚文,主编.新语文读本.初中卷:3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1.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料语感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