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A就A在P”中构式与构件的互动关系

2021-09-13王姝雅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压制

【摘要】“A就A在P”中含有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回声拷贝结构。近些年来,备受语言学界广大研究者关注。本文基于“A就A在P”的已有研究成果,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以“构式压制观”与“词汇压制”为理论建构,尝试性对构式和构件的互动关系做较为全面地分析,以期推动该构式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A就A在P”;构式语法;互动关系;压制

【作者简介】王姝雅(1995.08-),湖北十堰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A就A在P”中含有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回声拷贝结构,為汉语中常见的构式。近些年来,该构式备受语言学界广大研究者关注。经历时文献查证及BCC(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的搜寻,我们发现,“A就A在P”这一格式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明代,先后历经了明代、清代、民国、现当代四个阶段的演变。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人们对这一句式限于口头及书面形式的表达,成文记录频率较低,且对此句式本身的考查语焉不详。但发展至现当代后,随着其用例频次大幅增加,覆盖不断扩大,“A就A在P”格式的结构也逐步从松散转向紧凑,这一构式逐渐从口语化表达转向语法化的连续体,形成“A就A在P”的新构式。后文为避免歧义,统一将此构式表示为“A就A在P”。

迄今为止,学界对“A就A在P”构式的已有研究集中于其构式义的研究以及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多视角对该构式进行整体性探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仍有深入探究的空间,尤其在理论构建方面,缺乏较大的突破。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对“A就A在P”构式进行分类和解释性的描述,而相对忽略了其内部机理和生成动因的阐释。鉴于此,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尝试性对构式和构件的互动关系做较为全面地分析,以期推动该构式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进一步促进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

二、构式语法

“构式”是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构式”的概念能直接体现构式语法的理论内涵。Goldberg认为,构式是形义的配对体(Goldberg:1995),任何长度的象征单位都是构式,Langacker认为构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由于对构式的定义不同,学界研究者对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和侧重点各不相同,认知语言学迄今为止主要形成了四种构式语法理论:Fillmore、Kay等人的观点最接近形式主义理论,主要对构式的内部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系统地描写了语法的形式和功能属性的表征,对构式压制现象做了许多描述和研究的合一构式语法;Croft提出的激进构式语法,主要用来解释构造语法框架中类型变异和句法论元分析问题。Goldberg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构式语法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分析了语言的题元结构。Langacker认为,语法应为研究语言系统的心理表征,其目标就是要研究人们心智中的内部语法,它也是一种研究句法表征的构造语法,但与Fillmore等人的区别在于,注重描写形式与意义想配对结合的象征单位。Croft和Cruse则论述了四种构式语法中句法成分范畴在构造语法中的地位、句法关系的类型、构式之间的关系类型以及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式分层的分歧。

三、“A就A在P”中构式与构件的互动关系

Goldberg(1995)在构式语法中论述了构式与构造之间的关系,包括两项原则和构式压制,体现其双向互动关系。陆俭明将构式与构件关系分为四类,即精细化关系(elaboration)、动态作用力关系(force-dynamic relation)、前提条件关系(preconditions)和伴随行为(co-occurring activity)关系。王寅(2001)基于Goldberg、Croft和Jackendoff等人的研究提出了“词汇压制”,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兼顾构式和构件两个方面,真正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将采用王寅的构式压制观和词汇压制观来探讨A就A在P中构式与构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1.构式对构件的影响。Goldberg在论述题元结构和动词与构件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两项原则是指动词的参与角色与整个构式的语义一致,两者相互说明、相互加强,与陆俭明在构式与构件关系中提出的“动态作用力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料收集中我们发现,在“A就A在P”这一构式中,变项“A”会受到构式义的限制,具体表现为,“A”若为性质形容词和动词便能顺利进入该构式,若为状态性形容词则无法进入。例:

(1)这件衣服贵就贵在那些镶嵌的珠片上面。(CCL语料库)

(2)这种世界观妙就妙在能使人的头脑变得极为简单。(张贤亮《绿化树》)

(3)戴修亭说:“咱村穷,穷就穷在乡亲们没有文化。”(黄传会《不灭的烛光》)

(4)*你傻乎乎就傻乎乎在不懂得这条做人的基本规则。(*为错误表达)

(5)*这些葱水灵灵就水灵灵在刚刚被撒过水。(*为错误表达)

例(1)、(2)、(3)中的“贵”“妙”“穷”均为性质形容词,其特征为[+程度][+静止][+恒定],在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例如“贵”一词,可表现为“很贵”“有一点贵”“不是很贵”“不贵”等,具有潜在的可变性、稳定度较低。语料(4)和(5)中的“A”为性质形容词,其特征为[-程度][-静止][-恒定],“傻乎乎”“水灵灵”本身的词义已经表示程度不低了,体现为恒定的、静止的属性。而“A就A在P”的构式义本身表示说话者评价某物或某事,并做进一步强调,构式义本身已经得到了加强。根据语言运用的经济性原则,构式义已经强调,构件就不必再做强调。因此例(1)、(2)、(3)中的性质形容词可进入构式,而(4)和(5)中的状态形容词无法进入。因而,从该构式对“A”词性的选择,可体现出构式对构件的限制作用。

另一方面,赵静贞较早对此构式中的“A”进行研究,发现“A”可以为谓词(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但名词用法较为少见。因此,名词进入该构式属于非常规进入,可看作特例情况,且受构式压制才得以成立,例:

(6) 雷疯子在陕北这座县城里,可算得一位名人了。名就名在他那“疯”劲上。

例(6)中“名”本身指名词“声誉”“名誉”的意思,而名词后加补语“在”是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即出现了构式与构件之间的矛盾冲突。当构式义形成后,构式对会对构件产生压制作用,激活或突显构式中起辅助作用的构件,同时压制了冲突因子。如例(6)“名”一词在“名就名在”构式中受构式义的压制,可看作名词活用,即上文中“名人”中的“名”拈來,从而更突出地肯定了名人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使得整体构式在上文语境中符合语法规则,可体现出构式对构件的压制作用。

2.构件对构式的影响。王寅构式压制主要指题元结构可改变动词的论元结构,迫使构件意义做出适当调配的压制。也就是说,在一个句子中若构式起主导作用,则为构式压制。而一个句子中若词汇成分起主导作用,甚至不可或缺,则为词汇压制。“A就A在P”这一构式中,“就”和“在”为该构式的常项,是整个构式的框架结构,二者在构式中不会因为构式义而发生形式上的改变。“就”和“在”常项即不变部分,集中反映格式的特点和语法意义,可变部分“A”“P”虽变化,但要受不变部分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构式“A就A在P”中的“A”为谓词性词语,因此我们将构式中的“就”判定为副词。“就”对构式来说必不可少,若缺少了“就”,构式的强调义无法存在,例:

(7) 贝尔格莱德并无考究的楼台亭阁,但许多人说这里美,依我看,这里美就美在两个字:人少。(BCC语料库)

(8) 青海的美,更多的却美在 “大”。(BCC语料库)

例(7)和(8)分别为“美就美在”和“美在”,例(8)中缺少“就”一词后,构式的意义为“美”的原因在于“大”,而相对忽略了对“美”本身的强调意义,较例(7)而言,(8)中语义和情感效果有明显削弱,不具备该构式的强调义。而例(7)中“美就美在”中的副词“就”,既强调突显了“美”这一评价本身,又呈现出限定这一评价的原因,即“在”之后的“人少”,因而突显出“A就A在P”构式强调义。因此,“就”对构式义的表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缺少“就”构式义的强调作用便不复存在了,实现了构件“就”对构式的压制作用。

“A就A在P”中“P”的成分可以为名词、指示代词、谓词、单句、复句等,“P”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语义角度出发,构式中的“在”这一介词的存在则限定了“P”的意义,宛文中对“P”的分析最为系统和全面,他将“P”分为三类:第一类,表示具体空间概念;第二类,表示抽象空间;第三类,表示通过简单或复杂的判断来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我们认同宛文对“P”的分类,介词“在”使“P”的语义局限为以上三类。由于介词“在”对“P”的选择具有限制性,在构式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可看做为构件对构式的压制作用。

四、结语

本文基于“A就A在P”的已有研究成果,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以王寅的“构式压制观”和“词汇压制观为基础”,详细描写了构式对构式中“A”的限制和压制以及构式中常项“就”“在”对构式的压制,进而实现了构式对构件的影响以及构件对构式的影响两方面的探讨。本文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该构式的理论构建以及其内部机理的描写和解释,对其他构式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该构式中有其他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构式中为什么“A”存在不对称性现象?该构式的生成动因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笔者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1981.

[2]Croft W. 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3]Croft W.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M]. Oxford: OUP, 2001.

[4]邵敬敏.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J].中国语言学报, 1997(8):108 -109.

[5]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5-14,97.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压制
一种新型无人机数据链抗压制干扰技术的研究
空射诱饵在防空压制电子战中的应用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一种旧物品挤压成型机
压制黄土塬区复杂地表条件下折射多次波的组合激发技术
特高压开关用复合屏蔽环压制工艺研究
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