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遇与挑战:5G给传媒业带来的影响分析

2021-09-10纪祥祥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内容

摘要:随着5G商用化的快速发展,5G终端逐渐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入口,技术对于传媒业的影响也在逐渐深化,5G成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全媒体转型的必经之路。本文对现有条件下媒体的5G技术应用路径展开分析,探讨5G技术给传媒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技术赋能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5G;媒体融合;传媒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004-03

《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5日,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同时,全球已经发布了5G终端500余种[1]。随着5G技术应用的不断推进,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5G给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技术的浪潮下,迅速把握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成为影响媒体未来能否向好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5G带来的优势:技术赋能智媒体发展

5G技术的超高功率、强可靠性、低延时等特性,不仅突破了原有通信技术的局限,也将人与人的通信拓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通信,真正实现了万物互联。这对媒体而言,不仅是信息采集渠道的拓展,更是对信息生产和信息发布的智能化升级。

(一)宏观层面:5G技术必将推动传统媒体加快迈向智能化时代

5G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推动媒体从平面化、被动式向全景化、沉浸式的方向转变。借助5G技术可以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传播,这也将促使媒体融合朝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全时方向转变,真正实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在信息采集领域,5G技术的超高功率和低延时,可以使媒体迅速反应,同步记录、生成、传输信息,同时,万物互联也必将带来智能终端的极大拓展,信息生产者可以便捷使用各种终端设备采集、生成、发布信息。例如,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或新闻工作者难以进入的采访地,媒体可以借助无人机远程操控采集新闻,既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生成和全景式展现,又可以给受众带来更真实的新闻体验,同时也能节省人力和成本,在保证信息生产者安全的前提下获得信息生产的更大效益。

当然,5G技术对传媒业的智能化影响并不单纯是5G技术本身带来的,而是5G与其他技术联合在一起带来的,实现了对媒体的整体技术优化和升级。例如,5G+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充分利用数据生产新闻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增值,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G+人工智能则可以更好地解放信息生产者的双手,借助机器生产新闻,实现新闻模板化生产,减少记者重复、单一的工作量,从而让生产者更好地策划选题,利用数据技术完成网络舆情分析与数据抓取和处理,设置相关议题,引导舆论,另外,借助算法技术可以基本实现精准传播,打造千人千面的信息分发模式。可以说,5G在传媒业中发挥推动作用,不仅要实现5G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拓展,更要做到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广,这必将带动整个信息生产领域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

(二)微观层面:5G技术将助力传统媒体传播手段的创新发展

综合考察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技术在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我国的传统媒体融合一直是技术先行的发展模式。技术不仅是融合表达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传播手段的创新。

以VR新闻为例,受制于传输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影响,虚拟现实新闻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真正带来能让用户感到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这也是制约VR产业发展的关键。而5G技术高速率和低时延的特性,可以充分满足VR新闻与用户交互响应的时延要求,减少晕眩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5G技术也可大幅降低VR终端使用的复杂程度,让受众在更便捷的条件下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1]。

当然,5G技术在传播手段创新中的作用不仅局限于VR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方面,在虚拟演播厅与数字化录制系统以及场景传播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起,为适应疫情防控需求,人民网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大型线上对话节目《两会云客厅》,该虚拟演播厅充分利用了5G技术低延迟、高画质、强互动的特点,打造出了两会线上交流互动平台,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实现“一键入厅”,与主持人实时交流、对话,阐述观点,展示立场。除此之外,云访谈、云调研等访谈节目也运用了5G和可视化技术,搭建了虚拟演播厅,构建了网络访谈录制系統,改变了面对面的对话方式,让受访者只需下载使用搭建的客户端软件即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与演播室进行实时交流,做到屏对屏的互动,这不仅实现了云端对话,也让采访变得更便捷、更智能。与此同时,上会记者佩戴的5G+AR眼镜,不仅可以帮助记者在会场中实时了解人物背景资料,还能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和实时互动,更全面、更准确地完成两会报道,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同时也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化生成。

场景化是5G技术应用的着力点之一。无论是3G还是4G技术,对于受众而言,任何场景运营商所提供的网络服务都是相同的,并不会因为场景或用户的不同出现差异。而5G依靠网络切片技术,可以为每个虚拟网络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实现网络服务的按需分配和按场景定制,对于传媒业来说,这必将带来更为准确的用户画像和更具个性化的场景服务。5G实现了万物互联,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广泛连接。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接入物联网的任意智能化设备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的传感器,并对用户数据进行全场景记录与实时传输,进而生成精准的用户画像[2]。经历算法技术的解读后,信息生产平台则会向受众推送与其匹配的内容,从而满足用户的场景化信息需求。因为推送的内容是依据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实时、精准计算决定的,所以会降低用户的抵触情绪,实现内容更好地落地。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生产的另一要义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多次传播和有效释放,然而,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却让用户进入了算法技术个性化推荐的信息茧房中,不仅屏蔽了主流媒体的信息通道,而且阻断了价值的有效流通。传统媒体要想实现信息价值传播和舆论引导,就必须建立起与受众的连接,在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场景中打造媒体与受众共生的共性场景,并通过内容的创新表达创设与受众共情的情境,从而实现价值的有效释放和舆论的有效引导。而共性场景的打造需要借助万物互联来实现,要通过更广泛的智能终端导入用户流量,营造共性场景,实现媒体内容与受众的共情。

(三)借助5G技术重构媒体与用户关系,更充分地满足用户需求

5G技术的逐步成熟不仅推动了媒体自身变革,同时也推动用户对信息生产的新需求的形成。

5G的高速率和低时延的特性推动视频类图像的分辨率由高清向4K、8K转变,而智能终端的多元化不仅增加了受众对视频清晰度的诉求,提高了用户体验的要求,而且也让视频化转型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途径。传统媒体以文字、图片为主的报道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碎片化阅读的需求,而不断丰富的社交化、智能化、移动化的产品矩阵,也在推动传统媒体由平面报道向3D、立体化沉浸式报道转型升级。借助5G+VR技术,受众可以实时到达新闻现场,并进行360°全景观看,而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综合应用也可以充分调动受众的感觉器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体验。

同时,交互性也成了传统媒体视频化内容生产的一大趋势。与其他内容形式相比,互动视频可以更好地调动受众的参与意愿,在强化媒体与受众关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早在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将互动视频作为高新视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赋能下,互动视频的互动形式与内容更加多元化,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播放平台纷纷创新平台技术,不断推出互动影视,为受众带来了更好的观看体验,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5G技术的应用会给互动模式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从而使之在调动用户参与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3]。

在满足受众需求时,还需要重新界定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从受众到用户到消费者的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观念的不断更新。5G技术赋能下的媒体不仅能实现信息生产的智能化升级,而且能为用户生成内容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但媒体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用户生成内容不仅仅是媒体搭建一个平台让受众自由发挥,更需要媒体下沉到用户,能够借助用户生产内容实现内容的再生产。

2020年春季,一种新的视频表达形式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依托5G技术,央视频以慢直播形式直播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项目工程建设,近9000万网友化身“云监工”实时观看。这场直播全程無剪辑、无解说,一场看似没有议题的慢直播,实质上是对受众参与的极大激发。慢直播的互动主要依靠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没有传播文本的直播信息密度极低,这给了受众大量的留白和不确定性,也赋予了受众极大的参与空间。在10天的直播过程中,受众的打卡、弹幕留言等逐渐成为这场慢直播表演的主体,受众之间的互动文本则成了直播的主要内容,帮助并引导受众产生共情,实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缓解了受众焦虑,坚定了受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二、5G带来的挑战:舆论引导与传播伦理的新困境

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媒体带来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迎接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加快互联网化转型。媒介技术环境的改变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社交媒体的发展则使得话语主体更加多元化,导致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也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此外,在万物互联的环境下,智能终端无处不在,个人隐私频繁被泄露,也给媒介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困境。

(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方面,借助5G和大数据技术,媒体可以设置舆情监测机制,实时抓取、分析舆情,从而为议题设置、舆论引导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媒体化使受众可以选择使用的媒介更加多元,尤其是经由第三方平台导入的受众,完全可以实现自由出入,造成传统媒体有内容无流量,有受众无粉丝的局面,媒体与受众的弱关系、弱连接导致媒体输出内容无法直接到达受众。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和发布终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媒体竞争。当任意智能终端都可以成为信息载体时,传统媒体争夺用户注意力和用户时间的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升,而这对于舆论引导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传统媒体“四力”的增强必然要有一定的受众基础,而引导力的实现首先要做到舆论落地,如果没有受众,内容生产就会变为自产自销的游戏,舆论引导更是无从谈起。

传统媒体向来不缺优质内容,如何借助优质内容吸引并留住受众成为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纷纷在服务方面大做文章,希望通过本地生活服务建立与受众的强关系,并将这种强关系转移到内容上。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社群服务能够留住一部分本地用户,但关系转移却较难实现,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多是为搜索引擎做了嫁衣。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交媒体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传统媒体如何打通内容到受众指尖的“最后一厘米”,与受众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连接,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另外,智能终端的不断扩展、生成内容的创新表达等也会带来更多元化的观点表达,相对自由、开放化的民间舆论场不仅会使更多的声音在舆论场中较量,同时也会不断削弱主流话语的力量,造成主流价值观的坍塌。媒体技术发展越深入,越强调对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而借助5G技术有望实现的千人千面传播则是对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完美契合。面对多元化的观点,受众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媒介素养,能自己甄别鉴定、去伪存真,能够主动接入传统媒体内容,获取主流声音,而对于已经习惯碎片化、浅阅读的受众来说,这无疑加大了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造成了受众和传统媒体的疏远化和陌生化。此外,媒体对受众个性化需求的过分满足,也将导致受众对个性化声音的追逐和对主流声音的质疑,这些都会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困境。

(二)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导致数据隐私泄露问题的显著化

场景化应用是5G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方向,不论是个性化的场景推荐还是共性化的场景营建,都需要准确分析受众媒体使用行为习惯,之后根据数据分析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和场景化传播。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场景化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同时在场,依托优质内容和创新表达实现媒体内容与受众的共情,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精准传播和场景化传播的实现必然建立在对受众行为进行精准画像的基础上,而要想精准,就必然要求对受众行为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反馈,这就使得受众完全暴露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网中,受众所有的行为都会转化为这个社会化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信息,受众毫无个人隐私可言。

而5G技术带来的万物互联更会加重隐私暴露的风险。以智能冰箱为例,作为一种日常存储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保鲜和冷藏,但一旦接入智能终端,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就可能成为获取受众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的信息来源,终端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存放食物类型、存放周期等获取受众饮食爱好,进而自动匹配并为受众推荐相关美食信息或餐馆信息,而这些信息符合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因此受众的排斥心理会相应减弱,这种排斥感的减弱正是拿用户的个人生活隐私换取的。

当然,智能冰箱的案例并不是个案,它仅仅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如果受众的生活全部实现智能化,那么受众无疑会成为一个透明人,受众的所有信息都将被暴露在算法平台,这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另外,精准传播和场景化传播的实现是建立在受众全盘接受的基础上的,即我們默认受众允许万物互联,并愿意将个人隐私全部进行数据化处理。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受众必然会对个人信息有所保留,一旦意识到个人隐私被偷窥、被窃取,受众很可能会对这种精准匹配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影响到其对全部智能终端的使用态度和行为。

三、结语

利用5G技术赋能媒体转型,不仅需要推动观念的变革,实现媒体内部的自我革新,而且也需要受众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这既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媒体与受众互动整合的过程。因此,媒体既要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发展,也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能盲目进行技术革新,完全借助技术获取受众。传统媒体要找准自身优势,不断更新融合发展理念,以增强“四力”为目标,主动拥抱技术、应用技术并用好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把握5G给传媒业带来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胡泳,周凌宇. 5G:互联网的又一个转折点——兼论移动通信技术迭代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影响[J].中国编辑,2020(02):10-15.

[2] 段鹏,朱瑞庭,朱敏倩.试论5G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电视,2020(09):82-86.

[3] 李良荣,辛艳艳.从2G到5G: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业变革[J].新闻大学,2020(7):11-12.

[4] 史慧琴,崔潇. 5G驱动下新闻业转型与制度调适[J].中国报业,2020(16):12-15.

作者简介:纪祥祥(1987—),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融合传播。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内容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