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儿童新媒介素养现状与新媒介启蒙

2021-09-10韩姝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加速着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身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儿童群体的新媒介素养应该受到重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儿童的新媒介认知仅限于对手机的简单认识,其虽新媒介使用能力较强,但新媒介批判和创造意识薄弱,实践经验少。做好农村儿童群体的新媒介启蒙工作,不仅需要家长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还需要学校素质课堂教育拓展相关教学,当然,家校共育同样不可或缺。

关键词:农村儿童;新媒介素养;新媒介启蒙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015-03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不仅是一种信息载体,更是一种组织体系和文化体系,它犹如万花筒,为人类环境营造出了一个魔幻的虚拟现实。智媒体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下,社会的媒介化进程成为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中最主要的趋势与潮流。在此背景下,儿童的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运用向低龄群体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低龄群体的网上娱乐和社交活动日益频繁。随着社会媒介化进程加速,处在相对边缘的农村儿童运用新媒介的生活样态如何?其新媒介启蒙面临的困境有哪些?本文对重庆江津区朱杨小学、重庆万盛经开区青年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为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共929人,回收有效问卷897份。

一、新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概念诞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概念内涵做出了一系列描述及界定。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在《媒体学习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媒介和解释媒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1]。国内学者彭兰将公众媒介素养拓展为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六个方面[2]。学者白传之在研究中提出了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接触量、媒介知识量、媒介理解力、媒介应用力四个一级指标。

何为新媒介素养?《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之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学者卢峰将新媒介素养由低至高划分为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和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3]。具体到儿童群体,有学者认为,所谓儿童新媒介素养就是少年儿童在新媒体技术、社会及文化环境中所必备的,一整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总和[4]。

二、农村儿童新媒介素养现状

综合学者们对新媒介素养的界定,本文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子素养维度出发,对农村儿童的新媒介素养进行梳理探讨。

(一)新媒介知识:仅限于对手机的简单认知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儿童的新媒介素养,是为儿童普及媒介知识,培养媒介素养的能力。“着重于帮助儿童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們的所思、所想和优势。”[5]因而,新媒介知识素养是决定其他子素养的基础。

有学者指出,对于新媒介的认知不应该仅局限于媒介信息的知晓,还应从新媒介本身入手。新媒介认知主要包括新媒介本质的认知和新媒介使用技巧的认知。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儿童的媒介认知单薄有限。在问及“使用过哪些新媒介工具”时,69.8%的农村儿童表示会使用手机上网;25%的儿童表示会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48%的儿童认为“需要有人教使用电脑”;19%的儿童认为“需要有人教使用手机”。喜欢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多是“携带更方便”“速度更迅捷”“外观更时尚”;49%的农村儿童家里没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总体可见,农村儿童对于新媒介的认知薄弱,对新媒介的定义几乎没有认识,谈及新媒介时本能联想就是手机。与此同时,农村儿童对于电脑的认知和手机的认知不平衡,表现为对于手机的媒介认知远高于电脑,认为手机的功能要远远大于电脑。这进一步说明农村儿童的媒介认知素养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新媒介能力素养:手机的使用能力相对较强

能力,指的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根据媒介素养的定义,新媒介的能力素养包括新媒介使用能力、新媒介批判能力和新媒介创造能力。

1.新媒介使用能力。新媒介使用能力是从新媒介信息平台中搜索和筛选有效信息,并为自己所用的能力,指向的是寻找和挖掘匹配信息的能力。面对新媒体平台上冗杂的信息,快速精准地寻找到自己所需的精品信息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相较于媒介能力素养中的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农村儿童对新媒介的使用能力较强。在问及“能用电脑顺利查到东西吗?”,25%的儿童回答“能”;25%的儿童回答“不能”;50%的儿童回答“偶尔能”。但在问及“能用手机顺利查到东西吗?”44%的儿童回答“能”;46%的儿童回答“偶尔能”;仅10%的儿童回答“不能”。不会使用任何搜索引擎的农村儿童占比10.2%。有48%的儿童认为“需要有人教使用电脑”,仅19%的儿童认为“需要有人教使用手机”。72.5%的农村儿童喜欢用手机上网胜于使用电脑。他们上网最常使用的功能依次为打游戏,看视频,发微博、微信和朋友圈,聊天,查学习资料。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是互联网、电视、书刊。在流行语使用方面,“经常使用”占比18.4%,“偶尔使用”占比47%,“从来不用”占比34.7%。由此可见,农村儿童使用手机的能力相对其他能力较强。

2.新媒介批判能力。媒介批判能力是对媒介及其信息进行标准评价,进行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学者白传之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地解读和鉴赏多种媒介信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6]。调查发现,农村儿童基本不具备媒介批判能力,但对于网络内容有较强的警惕意识。有63%的儿童表示“网友多是现实中的同学”;87%的表示“陌生人来加好友,会拒绝”;85%的表示“从没有在网上透露过姓名、联系方式等”。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儿童所具备的网络警惕意识,是对整个网络环境的一种不信任和自我防备。但其依旧缺乏对于媒介平台和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建构的能力。

3.新媒介创造能力。新媒介创造能力是指信息整合与生产能力,即对信息的整合与再创造。调查发现,农村儿童的新媒介创造能力弱,最主要的创作平台是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只有13.4%的农村儿童有主动发布信息的经历,但都没有形成习惯。同时,只有29%的儿童称“会在网上表达自己想法”;71%的儿童不会。这说明,农村儿童不习惯也不擅长通过媒介平台来记录生活和表达想法,其新媒介创作能力有待提升。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情况方面,47%的儿童“只看信息不发表意见”;16.6%的儿童会“积极评论他人信息”;11.6%的会“积极转发信息”,这组数据十分明显地表明,农村儿童在创作表达方面有比较强烈的欲望,参与建构网络空间的情感和欲求是强烈的。但或许是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警惕网络的束缚与压力,不敢随意表达,缺乏在网络空间中恣意表达的勇气和技巧,更没有将自由畅快的网络表达内化为自己的日常习惯。

(三)新媒介情感素养:对网络新媒介信任度低

新媒介情感素养,即在网络互动中伴随的情感体验及彰显的价值意义。笔者认为,儿童的新媒介情感体验和价值感知体现在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内容的信任及对新媒介平台的认同。调查发现,当农村儿童遇到不会的知识,67%选择“问老师或同学”;仅有14%选择“上网查阅”。孩子们课后与老师交流的方式绝大多数还是面谈和打电话,用微信和QQ交流的分别占比13%和12.6%。此外,只有29%的儿童称“会在网上表达自己想法”,71%的则不会;63%的儿童表示“网友多是现实中的同学”,87%的儿童表示“陌生人来加好友,会拒绝”;85%的表示“从没有在网上透露过姓名、联系方式等”。当问及“最想拥有什么礼物”时,孩子们的选择依次是:课外书、手机、平板电脑。这充分说明,一方面他们对于网络和新媒介平台持特别保守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互联网类的新媒介是没有情感依赖的,信任度低,自我防范意识很强。这种现象并不是一种健康的良性状态,良性状态应是熟悉使用了各种新媒介平台之后的一种理性自律,而不是一种禁锢式的自我绝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儿童,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需要的是经历了新媒介技术带来的五彩斑斓后,再理性地回归自觉、自律。

三、农村儿童新媒介启蒙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儿童对于互联网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尤其渴望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在网络中畅游。但目前他们使用手机、平板等新媒介终端,主要为打游戏、看视频或使用社交软件。他们通过新媒介来获取资讯、增长知识、辅助学习生活的习惯还未养成。可以说,对于农村儿童而言,新媒介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其强大功能未能彰显。基于此,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展開农村儿童的新媒介启蒙。

(一)身先垂范:培育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儿童接触最多的新媒介终端是手机。目前,农村儿童的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了50%。有统计称,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要碰触150次手机[7]。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刷”手机的低头族,这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导致儿童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特别高。儿童使用手机多数是为了打游戏、看视频,这种消费行为与成人的手机娱乐消费行为的排序完全一致。不言而喻,儿童接触手机乃至于使用手机的习惯受他人影响严重,并且这一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来自其家庭的影响。

因而,培育儿童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需要家长身先垂范,为孩子树立有节制使用手机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家长如何做到率先垂范?第一,不要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玩游戏和看短视频;第二,与孩子共享手机或者观看相关优质内容时,事先约定使用时间,严格按照约定时间执行;第三,多陪伴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当然,这里不是说杜绝孩子们使用手机,而是杜绝孩子们沉溺于游戏和短视频这类可能带给人巨大瘾性的功能。

(二)强化认知:素质教育课堂中置入相关教学

理性行为理论指出,消费者的行为是由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决定的,而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又受其行为态度的影响。因而,要改变行为就需要从态度着手,而态度又建立在正确的认知观念基础上。简言之,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和验证情感。一旦孩子们能够理性应对新媒介,那就能正向看待它。

当前,农村儿童对于新媒介的认知处于碎片化状态,他们知道手机传播的优劣势,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存疑不依赖,同时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即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学龄儿童阶段还需要获得关于新媒介本质的认知和新媒介使用技巧的认知。儿童应该知道他们使用的新媒介包括哪些平台及产品;了解这些平台产品的内容分别由谁生产建构;是否可以依赖认同这些内容;了解为了获得用户关注,信息生产者采用了哪些技巧,信息表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为什么会制作发布这样的信息等等。对此,本文建议小学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板块或“班级活动”板块开设专题式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专题板块可以包括“认识身边的新媒介”“手机带来的影响”“短视频内容都可信吗”“谁是站在手机背后的人”“为什么要使用新媒介”“看看那些前沿的新技术”等等。

(三)思维养成:锤炼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调查可知,农村儿童的新媒介使用能力有一定基础,但其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批判能力重在培育儿童辩证地看到新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防止沉溺,如辩证看待手机游戏带来的利与弊。批判能力有助于儿童摒除互联网上的糟粕信息,取其精华。创造能力在于提升儿童善于发现生活、敏锐捕捉互联网世界中的知识营养。如何培育农村儿童在新媒介使用中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首先,博览群书提升知识储备,有了丰富的学识才能对互联网空间中的信息知识提出批判的底气,才有质疑的資本;其次,在媒介日常消费中多用心观察和记录,将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的媒介产品记录下来,以此启发未来的创造灵感;最后,树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多追问为什么,培养问题意识。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儿童的文化素养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健康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介终端,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知识获得感。为此,家长应率先垂范,学校应多开展课堂拓展教育,加强儿童新媒介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而提高其新媒介使用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2] 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3] 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37(04):129-141.

[4] 孟育耀,严亚,等.割裂融合创新:儿童成长与新媒介技术运用[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20-21.

[5] 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竞技科学出版社,2010:435-436.

[6] 白传之.公众媒介素养指数初探[J].青年记者,2014(33):36-37.

[7] 姜泓冰.告别“低头族”过个“走心年”[D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210/c1003-26537795.html,2015-02-10.

作者简介:韩姝(1989—),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