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和互联网+双视角下的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2021-09-10李雨欣闫兴婷张子影

客联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乡村振兴互联网

李雨欣 闫兴婷 张子影

【摘 要】产城融合推动着我国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之基础的产业振兴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为产城融合提供了創新思路。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市六郎镇为例,在历史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产城融合思想并分析其应用与探索,客观辨别利弊之处,最后总结归纳经验,促进实现安徽省整体协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互联网+;产城融合

一、引言

2015年7月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这一新发展思路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对“产城融合”模式的热烈讨论[1]。“产城融合”模式诞生于我国城镇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目前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农村空心化、边缘化等问题不断产生。“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十九大中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用“生产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方针作为中国特色复兴乡村的总目标[2]。与此同时,互联网潮流盛行,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等对乡村发展模式产生良深远的影响。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是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六郎镇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县湾沚区,位于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带,占据鱼米之乡的地理优势,交通便捷,其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人口8.8万人。六郎镇的横纵向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享有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由于六郎镇具有典型的安徽区域地貌特征与风土人情,与省其他市、县、区、镇具有类似的发展起点和人文特征,其“产城融合”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以小见大,以六郎镇作为典例,结合该镇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产城融合”模式实际应用,最后总结利弊及建议,为安徽省各地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六郎镇历史发展问题

(一)规划内容单一,缺少地域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一镇一品”特点。历史上的六郎镇产业定位不够明确,发展优势不足,不注重挖掘本地资源、本地文化、本地特色和创造特色市场,只看重零散地区的“名”与“形”,将精力集中在发展并不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上,最终六郎县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在皖南地区凸显出来。由于缺乏持续的发展动力,六郎镇的主导产业与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无法有效融合,继而导致原本的“产城融合”模式也逐渐趋于形式化,商业模式难以长久持续,最终产业“空心化”导致特色小镇“空壳化”。

(二)商贸人流较少,文化宣传不足

虽然六郎镇基础建设较为完善,但由于一二三产业无法有效协调,缺乏浓厚的商业氛围,客流量小,小镇吸引力弱,难以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形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链。目前,周边居民缺乏了解六郎镇的有效途径,小镇缺乏成熟的广告体系和营销策略,因此其影响力也被严重削弱。同时由于思想落后和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限制,六郎镇在宣传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其中包括线上宣传和商业合作宣传,诸多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受阻。

(三)缺乏经济带动,创新型人才不足

虽然近几年六郎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临近的其他地区仍处于落后地位。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放眼整个安徽省,总体呈现出经济基础薄弱、资源丰富但集中度较低的状况。安徽省幅员辽阔,面积为14.0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254.8万人,人口密度适中。但在行政区划上,安徽省拥有十六个地级市,内部竞争激烈造成了一定的内耗量与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以六郎镇为代表的皖南乡镇还存在着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和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虽然政府给予不少的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但是融资依旧是难题。现实条件导致基础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短缺,大量人才流失至江浙沪地区,六郎镇陷入一种当地人才“留不住、上不来”,而外部人才“招不来”的窘迫,当地人才难以持续带动地区发展。

三、“产城融合”模式的内涵

“产城融合”中“产”是指产业聚集,“城”是指城镇功能聚集[3]。“产城融合”模式是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的现象提出的,其含义是城市发展要以产业为基础,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载体,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对应的匹配度[4],最终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达到产业、城市与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状态。“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分主要为三步:第一步,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第二步,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第三步,兼顾国际化城市竞争。

四、“产城融合”模式在六郎镇的应用

“产城融合”模式的引入给六郎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与此同时它巧妙地利用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解决了自身三大历史问题。

(一)以城促产,振兴乡村

六郎镇位于江南地带,所处之地历史上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当地居民灵活运用“产城融合”模式,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踏上了乡村振兴之路。六郎镇在农业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目前已经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水产、精品果蔬和特色苗花卉木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六郎镇以绿色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耕种综合机械化、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策略,其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均得到官方认证。六郎镇主导的产业产值近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近15亿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百菇园拥有19项专利和32项自主研发,它创造性地应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新模式,全面运行着从种植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服务面覆盖全国29个省份。

(二)以产兴城,全面发展

在产业盛行之时,六郎镇加紧迎合互联网的新时代潮流,各大产业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目前已经形成由69家电子商务企业组成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六郎镇通过互联网平台一方面有条不紊地实现了资源整合,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城市产业效率,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宣传方面的不足。因为六郎镇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增长,2019年芜湖市被成功纳入南京都市圈,又进一步与国家产城融合政策接轨。

(三)人本导向,重视民生

“产城融合”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使城市良性发展,打造健康可循环的经济模式,避免出现“贫民窟”的恶性循环,六郎镇根据现阶段人口数量与预期发展目标,来及时适度调配城市产业并调控产生的相关岗位的种类与工资水平。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六郎镇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呈逐年增长趋势,2016年64674元/人,2017年72908元/人,2018年75431元/人,参考可见民生得到有效安置。同时,为了实际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六郎镇创立了殷港艺创小镇,它以开放式交流形式,整合图书馆、咖啡厅、餐厅等多功能基础建设,发展培育乡村创意设计、数字文创、艺术教育、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形成“艺业、艺居、艺游”的特色空间,并且参与落实了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为热衷创新创业的人们提供了充沛的资源,因而吸引大量外地有志青年前来创业。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模式优点

1.凝聚人文优势

区别于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产城融”合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保障充足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它通过建设适宜的环境,打造一流的平台,筑巢引凤,荟萃人才,进而稳定其创新创业体系核心。

2.改善空间发展

“产城融合”通过匹配產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一方面稳固了经济基础,一方面改善了空间架构,进而加速了城市的进步,为城市的转型提供条件,有助于未来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不断优化原先单一的重工业产业结构。

(二)模式缺点

1.产业化与城镇化的错位发展

“产城融合”必须要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同步进行,一方面利用产业发展优化周边城镇功能,另一方面创造新型适宜的城镇环境为产业提供保障。事实上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却难以平衡,产业发展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于城镇发展,都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先生产,后治理”的环境问题爆发

一个城市各大产业兴盛之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不能统筹兼顾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肃规范产业资源利用限度,禁止乱排乱放等等,就有极大可能出现民众大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短期利益的情况,事后投入恢复的资金不可估量,更有严重者则会导致不可逆破坏。

(三)政策建议

1.科学划分功能区块

产业区相比偌大的城市而言,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如何迅速地提升空间承载力成为了关键性问题。整体上要将现有的多个规划进行“多规合一”,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空间布局。对于既有的产业,应当舍弃落后的产业区块,强化完善匹配的产业服务,创新投资新型机制,多管齐下地提升产城融合水平。例如设计湿地花园内部构架时,可以根据人流量和参与度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取舍,避免杂而不精的现象。

2.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产业区由于联合聚集的原因,一般远离市中心商业区,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等基层力量相对薄弱。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和工商注册、上市奖励等政策扶持力度,从上至下鼓励居民为产城发展献力。尤其是对于殷港艺创特色小镇一类人才创新创业型的产业基地。政府除了投资作为基本支持,更好的方式还可以是借助地理优势,初步联动芜湖主城、合肥、马鞍山等地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打通“高校-社会”创业通道,为技术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待机制稳固后,甚至可以拓展服务至国内外各高校人才,通过优良政策与环境吸引青年人才,以弥补自身缺少高校提供相关人员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徐海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评《产城融合发展—常州实践与特色》[J].科技管理研究,2020:277

[2]王亚华.立足国情农情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9):1-8

[3]李硕扬,刘群红,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研究——以南昌太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168-172

[4]谢呈阳,胡汉辉,周海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J].财经研究,2016:72-82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乡村振兴互联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