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016-10-15李志坚
李志坚
摘 要:随着“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互联网+”对出版业的下一步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此,传统出版业经营者既要改变思维方式,突出创新和跨界发展的能力,又要深刻意识到“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发行的深刻影响,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两种能力,来增强出版经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云处理;跨界;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19-02
一、“互联网+”战略的概念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一讲话显示,“互联网+”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被认为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所谓“互联网+”,按照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的说法,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其实,“互联网+”在此之前已经在国内各行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与推广。有人说,“互联网+”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已经比比皆是,如互联网+传统集市就有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就有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就有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书店就有了当当网。
二、“互联网+出版”带来的思考
作为图书出版单位的出版社应当深思,“互联网+出版”对图书出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提到“互联网+”对图书出版的意义,就不得不提及前几年推出的“全媒体”概念。所谓“全媒体”,是指以传统图书为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作用,将内容相关的不同媒体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跨媒体交流。实际上在提出“全媒体”概念时就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但对于图书出版的概念还是以传统的纸媒为主、互联网为辅,思想还没有完全放开,仍然只是强调互联网对图书内容的影响和扩充,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互联网对图书出版全过程的影响[1]。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来讲,“互联网+”强调以互联网作为信息整合、流程管理的主要平台,将会给传统图书出版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最浅显的话来讲就是——书,不再仅仅是书!
首先,“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出版社经营者的经营思维。要求出版单位经营者既要大胆又要果断。“互联网+”形势下的出版,图书不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互联网+创意+金融+营销”的有机结合体。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放弃传统经营思路,充分认识到出版的出路在于创新和跨界发展,创新是跨界快速发展的基础,跨界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契机,二者缺一不可。而创新和跨界快速发展,会进一步促使出版社的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书利润。
其次,“互联网+”是对传统图书出版的流程进行彻底再造。传统图书出版是按照“组稿-作者写稿-编辑-印刷-发行”这个顺序一步一步进行的,几十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顺序会被完全打乱,图书发行有可能会在组稿之后,编辑工作有可能会在作者写稿的同时进行。近来网上火热进行的众筹活动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在众筹活动中,进行众筹的可能是一个创意、一个思路,也可能是一个产品原型,然后根据众筹的结果对创意、思路、产品原型进行改造,使其符合大众要求。那些众筹结果不佳的创意、思路或产品原型,可能就此被雪藏或放弃。这样,产品的营销就直接介入了产品设计与生产阶段,直接打乱了传统产品生产和销售流程。
再次,“互联网+”对图书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图书相对于网络信息、报纸等快速消费性信息产品,特点或说灵魂就在于内容。快速消费性信息产品的特点在于以最快的速度使读者获取感兴趣的最新信息。图书作为信息的载体,其特点在于对某一领域、方向做出专业性的解读或扩充,这里面含有作者对快速消费性信息的再创造,其深度和广度是前者所不能比的。“互联网+”使得读者对图书内容具有了一定主动权和选择权,由此激发出的读者的兴趣和热情是巨大的。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的写作过程中,就有意或无意地在网上泄露一些内容,激发读者的热烈讨论,然后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后续创作,既吸收读者的部分意见又不完全相同,在保持新书神秘感的同时激发读者的热情;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Netflix公司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纸牌屋》。Netflix公司每年年初一口气推出一季《纸牌屋》,然后根据收视率、观众的收视行为数据、搜索请求、评论等进行下一季的创作,确认需要保留的热门角色和情节等,所以一直受到全世界观众的追捧。这都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典型案例。
最后,“互联网+”会使图书营销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图书营销基于出版社发行公司和书店的基本模式,在引入互联网技术的早期,也仅是实现了发行人员与网络书店、传统书店的网络交流,远谈不上互动。而“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出版社发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发行人员由于与大型网络书店如当当网、亚马逊等联系较多,可以获取各种图书销售数据,掌握第一手销售资料,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哪种、哪类图书卖得好,这反过来会指导图书出版方向和品种的调整;通过众筹等方式使得本单位未出版或即将出版的新书吸引读者的关注,在出版的最初环节即引入营销,实现出版与营销的同步化。
三、“互联网+”与大数据和云处理
“互联网+”战略是必须要等到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出现的,具体来说就是“大数据”和“云处理”能力的形成与标准化。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海量数据集合。根据定义,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知道,大数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集合。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无法用常规计算机进行处理;其次,大数据是在线的。如果没有接入互联网,因为没有办法采用云处理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再大也无法利用;再次,大数据的形式是标准化的。也就是说,不管大数据包含的是文档、视频、音频、图片,这些数据的格式都是标准化的,是可以在后期进行处理的;然后,大数据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不仅有传统的文档、视频、音频、图片等,还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网络日志、位置信息等;最后,单位容量内的大数据的信息含量是很低的,比较形象的比喻就是如果大数据是一个超大型的金矿,但人们会发现这个金矿品位较低,也就是单位体积的矿石含金量很低。此外,大数据还具有廉价、处理迅速和可优化等特点。
云处理是指利用相应云软件的运营商提供的远程大型服务器,在远程大型服务器上完成个人计算机无法完成的海量数据处理并把结果发回电脑。目前已经实现的云处理都是采用分布式运算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云处理的过程是通过远程的大型服务器完成的,而不是你面前的这一台计算机。
通过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大数据和云处理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数据的信息积淀,则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再强大,也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没有云计算的处理能力,则大数据的信息积淀再丰富,也终究只是镜花水月[2];其次,大数据是业务层面的,出版行业有出版行业的大数据,金融业有金融业的大数据;而云处理是技术层面的,可以针对一切行业的大数据进行处理。而把这一切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使得对大数据在线进行处理变成可能,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云处理能力,即分布式处理[3]。
对于图书出版而言,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会产生并积累与图书内容和销售等有关的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在没有云处理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的。只有充分利用云处理赋予我们的超级计算能力,我们才能抽丝剥茧般地在这些海量数据中对我们感兴趣的与图书出版有关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分析,提取出我们感兴趣或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出版变革进行了数据积累、标准化,形成了带有鲜明出版特色的大数据;而云处理使得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从而最终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成为可能[4]。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大数据初步形成并不断扩大,云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才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国家的“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对传统图书出版社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说机遇,是指“互联网+”对所有图书出版社都带来的巨大的发展契机,跨界发展的视野一旦打开,会释放巨大的创作热情,营销手段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挑战,是指“互联网+”对所有图书出版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出版经营者改变传统出版思路,走“迅速”“跨界发展”之路,而且应当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注意创新。总之,传统图书出版社应当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和跨界快速发展,努力增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今后的市场浪潮中占尽先机。
参考文献:
[1] 王友福.出版业数字化改造对编辑工作的影响[J].中国编辑研究.2010(1).
[2] 离宪春,解葳.传统媒体的 “大数据”变革路径[J].新闻记者,20l4(2).
[3] 纪楠.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突破[J].青年记者,2016(12).
[4] 莫常红.从数据类型角度探讨提升图书出版发行的新路径[J].编辑之友,2016(5).
[责任编辑:思涵]